抓住文章看三美立足阅读求升华
2017-05-10王东东
王东东
(山东省新泰市泉沟镇初级中学)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充分肯定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教学中怎么通过牵住“审美”这个“牛鼻子”达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效果?见仁见智。愚认为应采取“抓住文章看三美、立足阅读求升华”的策略。
关键词:阅读;三美;提高
一、抓住文章看三美
1.始终扣住文章的整体美
文章美,就一篇文章而言,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可概括为两个大项(内容美和形式美)。然而,文章之美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体。无论内容美还是形式美都是在文章整体上显示出来的,离开了整体美,局部不但无所谓美还可能是丑。冰心的《小桔灯》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桔子,就拿出来放在小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桔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读了这段描写,不知道《小桔灯》全文的人,定会以为饥寒交迫中的小姑娘,未经拿桔子来的人同意就拿了一个“最大的”吃了,虽然不会鄙视但也不会因之产生好感。但当人们往下读,读了“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这一句之后,就不能不对小姑娘肃然起敬了。
2.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美
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主旨美,是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容美高度统一的结晶,是其作者美学追求的集中体现。一般来说,文章的意旨并不是单一的。如果一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若干个意旨,那么其中必有一个是统领全局的主旨,其他意旨则都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对文章的主旨美有一个是否能够准确把握的问题。倘若我们从文章的全部内容中把握文章主旨,将其准确定位为“颂扬了藤野先生不怀任何民族偏见、真诚关爱和精心教侮异国青年的为师品格”,那么教学的共时效应和历时效应就都会发生质变。
3.切实体察文章的情感美
情感美是文章美的内核。“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体察文章的情感美是语文教学审美的焦点。在语文讲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倾心于这个焦点,学生就可能由于这个焦点的烛照,敏感地发现和感悟到文章的主旨美、文章的整體美以至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例如王力的《和青年同志们谈写信》,从表面上看文章无啥美可言,初中一年级学生很难怀着浓厚的兴趣对它加以钻研。但倘若我们经意地体察其饱蕴的情感美——作者的情感美,就会发现和感悟到文章各个层级、各个侧面的美。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一位古代汉语学界的泰斗,竟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谈写信之事,而且在挨了一些青年的“批评”“骂”之后,还答应《自学之友》编辑的要求再谈写信问题“准备再挨骂”。一个诲人不倦的学者关爱后学、维护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的殷殷之情,是这篇文章的深层情趣,教师引导学生切实体察到了这种美,我想学生是不会置这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于不顾的。
二、立足阅读求升华
1.阅读将审美意境合理激发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阅读教学出现了严重分割的现象,阅读学习没有了为提升能力而阅读的意味,而是因为答题而阅读。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在整体文章中把握精彩、优美的关键词和语句,整体把握意境,以在美的唤醒中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阅读中的美感发掘与欣赏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经典之作,教师在阅读之初就应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欣赏美。首先是立意之美,立意是一篇文章的主旨、灵魂、中心意图,其美主要表现为观点鲜明、选题新颖、思想活络、格调高雅,用自己独特的美征服读者。其次是课文中的语言与表现手法之美,语言美在课文内容中体现为流畅简明、生动精炼、表现力与感染力强,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同时加上适度的表现手法,更是达到“美不胜收”的意境。
3.阅读拓展中的审美与追求
想象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与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让学生的审美能力迅速提升。《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文字凝练、文质兼美,让人有丰富广阔的想象和联想空间,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融情于景,让学生在感受美妙雪景的同时,又增添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图片之余,将自己感受到的画出来,在主动参与的同时,升华审美感受,最终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爱上美,并追求美。
总之,在教学中很好地采取“抓住文章看三美,立足阅读求升华”的策略,就能让学生的审美培养取得良好的效果。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