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重环节,升格显神采
2017-05-10吴润慕吴雪莲
吴润慕+吴雪莲
(1.湖北省潜江市泽口中学;2.湖北省潜江市泽口小学)
“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契诃夫。可见,修改作文,使之升格,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曹雪芹的《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小改肯定是不计其数),可见作者在修改上是下了大工夫的。那么一篇作文应如何修改呢?教师在教学生修改作文时,可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一、纵观全篇,从整体到局部进行修改
一提到作文修改,有的学生可能就认为只是看文中有没有错别字或病句的。于是一动笔就埋头于词句的修改中,对作文整体的失误却没有察觉,这样做其实是本末倒置,不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面对已起草好的作文,我们应先整体浏览,从全局出发,首先看作文中心是否明確,是否有新意,看所选材料是否紧紧围绕中心。再次考虑作文整体框架方面的环节,看文章结构是否紧凑,布局详略是否合理,过渡是否自然。其三才考虑句式的选用,进行词语的锤炼。比如一个同学的自我介绍:
“我是一个自信的女孩子,做事情都有自己的主张,不愿人云亦云。我从奶奶生病以后就非常想当一名白衣天使,因为这样我就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病人了。”接下来小作者叙述了两件事:一件是写她自信的事,还有一件就是写奶奶生病后我是如何萌生了想当护士的想法的事情。
这篇文章就明显存在着布局不合理的“症状”,而且段之间无过渡,我针对这些问题跟她进行了个别的指导,于是,她将文章的语句进行了调整,分了两段来介绍自己,一段写自己是个自信的女孩子,一段写自己的理想,这样修改后文章就有了条理,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也算是一篇比较好的文章了。
所以,只有从全篇入手进行修改,才能统观全局,从大的背景上权衡得失,局部修改才能有依据,才能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二、修改内容空洞、令人沉闷的地方
中学生的作文常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毛病,文章读起来乏味,让人感到沉闷。七年级刚刚入学时,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外貌就只是很简单地进行一番描述。
如:我今年12岁了,皮肤黑黑的,在夏天,我总是喜欢穿着红背心、短裤衩在田埂上奔跑。
这段话读来让人如同嚼蜡,于是我有目的地选择了一段文字让学生分析: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段文字选自《少年闰土》,文章之所以生动形象,在于作者在动态中描写人物外貌。教学中我抓住这个写作特点,对学生进行了修改作文的训练,让学生把这段文字跟自己描写人物外貌的段落进行比较。学生从中明白描写人物外貌不能孤立静态,应该放在环境中动态地去描写人物外貌。于是做了以下改动:
“烈日下,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在田埂上奔跑。他那被毒辣辣的太阳晒得黝黑的身上,穿着一件旧的红背心,下身穿一件短裤衩,不时抹去头上的汗珠。”
明白了写作方法,学生改起来就有的放矢了,经过学生修改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就跃然纸上了。
三、从细微处着手,润色语言
作文要做到文从句顺,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安排得井井有条,行文合理连贯,相互照应。还要做到文字简洁,把可有可无的字词句一律去掉,不用自己不懂的字词,不生造字词。
做到文章的文从字顺是作文修改最基本也是最起码的要求,而初学写作的人常爱堆砌辞藻,滥用修辞,过分追求文辞的华美,并以此为荣,夸示于人。其实,文章的美并不在于用了多少修饰语,有多少名言警句,而是要看它词句是否通顺,表现是否合理确切。因此,我们在修改作文时应先求作文文从句顺,简洁明了,在此基础上,再对语言进行适当的加工润色。
如一篇作文写到:
“我骑着自行车瞎转悠,我骑得太快了,把链条骑断了,害我推了好长一段路才到家。”
这段文字语言也比较通顺,但总觉得味道不够美,缺乏文采。如果一篇文章语言平淡、呆板,缺乏动人的魅力,那你的文章就没有人乐意欣赏,也就谈不上打动人了。于是我给他说了一句“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歌词,通过两岸的青山来表现竹排的速度,于是他对这段话进行了修改:
“一天,我骑着自行车,只见路两旁的树木向后退去,耳边听见呼呼的风声,我还真体会到了‘乘风的滋味呢!嘴里还哼着小曲呢。突然,自行车蹬不动了,我一下子摔了下来,唉,真的是乐极生悲啊。”
修改后的作文以静写动,从听觉的角度来表现速度之快,使语言清新、流畅,富于个性,同时还巧用了自己的姓名,在幽默中介绍了自己,让人印象深刻。
另外,还有些很细微的地方不能忽视,比如标点符号,特别是每行开头的第一格不能用句号、逗号、顿号等标点,省略号、破折号等应占两格等。
语文学习,作文是大头。我们写作文,在动笔前要仔细审题,精心选材,认真构思,做到成竹在胸;动笔行文时要根据打好的腹稿一气呵成,不打断思路;写完后要多读几遍,反复推敲,琢磨修改,力求升格提高。这样坚持下去,一定能写出好文章。
编辑 任 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