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九年级化学教学方法
2017-05-10潘廷开
潘廷开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长滩中学)
摘 要:在21世纪的今天,素质教育已经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一线教师也在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后,不断地对现阶段的化学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而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初中九年级化学无论是从学科特点还是从教育的内涵来分析都离不开素质教育,所以,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视角,就九年级化学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素质教育;方法
素质教育是指以促进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宗旨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以每一个学习者的个体身心发展情况来实施的教学方法,旨在因材施教,在兼顾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使得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使得自身的综合素养也得到有效的提高。本文主要以如何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做好九年级化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为重点,分析了素质教育理念下九年级化学的教学特点,提出了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九年级化学教学方法。
一、素质教育理念下九年级化学教学的特点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素质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教学理念相比,其最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不论是在教材的编制上还是教学要求上,都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理念下要求教师能够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和进步;三是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九年级化学教学倡导一切教学内容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九年级化学教学方法
由上述分析可知,素质教育理念下,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有着新的特点,然而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激发,很多优秀人才都被埋没了,而素质教育理念恰巧能够使得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都得到有效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研究出一些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九年级化学教学方法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结合自己多年来掌握的理论知识,提出了以下几点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九年級化学教学方法。
1.转变既有的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
总的来说,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在教育观念、质量观、学生观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同时九年级化学新大纲的制定也是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上制定的,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注重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所以说,在推崇素质教育理念的今天,要想将素质教育能够在九年级化学教育中得以顺利的开展,就需要改变既有的应试教育理念,并且能够掌握素质教育理念的精髓和精华,能够做到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将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理念转变为重视学生技能和能力和培养,将只重视书本知识传授的教学理念转变为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
2.掌握科学有效的九年级化学教学方法
就现阶段九年级化学大纲的实际编写情况来看,整个体系由选修和必修两部分组成,同时课堂教学与阅读、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并设有理论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两个大的组成部分。因此,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九年级化学教学一定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到化学与生活、生产的有效结合。例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意识到化学问题的重要性,当学生利用化学知识真正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时就能够有效增加其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践行化学教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素质教育理念。
3.注重实验教学的方法
相比于初中的其他学科,化学这一学科有较多的实验内容,同时,实验又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关键,所以,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九年级化学教学要求,教师能够落实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和探究热情的基础上使得素质教育得以实现。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素养,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要求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教学方案;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能够进行周密的准备,实验操作时要规范,能够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观摩上升到抽象思维,同时也能够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并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基础上使得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基础,就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素质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九年级作为学生迈向高中的重要阶段,切实落实好素质教育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了。这需要广大一线教师能够在原有的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力度,结合素质教育的内涵,促进更多的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本文仅是笔者对素质教育理念下九年级化学教学方法的探索性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李东旗.素质教育理念下开放式教学思路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新校园(学习),2013(1).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