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魅力
2017-05-10何建波
何建波
(河北省隆尧县东良中学)
一、语文课堂怎么了——听不到朗朗读书声
近日,学校组织听评课活动,作为语文老师,我参与了语文组的听课活动,有一点感悟,不吐不快。一位教师教学的是“乐府古诗”《木兰诗》,还有一位老師教学的是说明文《遥看巡天一千河》,两位老师的教学模式基本一致:导入新课、介绍作者背景、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看起来整节课环节紧凑、内容充实、学生讨论热烈。且不说那篇充满侠骨柔情,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木兰诗》,即使这篇内容相对生涩,不易理解的《遥看巡天一千河》,我也感觉整节课下来,它缺少了学生对文本的朗读。
二、语文课堂为什么离不开朗读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这些优秀篇章,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在这些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也会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还会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读书的方法有很多,而发声的朗读、诵读更是语文课堂最重要的读书方式。
诚然,“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但是,这种学习方式是不是每节课都必须要使用呢?我认为,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确定。使用这种学习方式,每节课也应确定一到两个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交流。
否则就会背离语文新课程理念的初衷,所以我认为,语文课堂不能缺少朗朗的读书声。
三、语文课堂为什么缺少了朗朗读书声呢
1.教育机制方面的原因
我国现阶段考察一个地方教育的成败,考察一所学校的好坏,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学生成绩,是升学率。虽然国务院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已经颁布十多个年头了,但是素质教育的现状仍然堪忧,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教育,素质教育仍然流于形式。目前的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由于必须面对中考和高考,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排名站队,所以,有些地方的应试教育不但没有得以修正,反而变本加厉。由于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培养学生各种与考试升学无关的能力自然就要靠边站了。
2.学校管理层面的原因
应试教育改变不彻底,那么设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就必然会是各个学校坚持不懈追求的目标。一切活动教学都必将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要学什么。中考内容涉及朗读的考查很少,人们自然对朗读教学就不感兴趣。学校的领导、教研人员听课、评课,听的是教师如何“讲”,评的是教师讲得深不深、透不透,结果导致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讲练中去,而对朗读教学置之不顾。
3.教师个人教学观念的原因
有的教师对朗读的作用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错误地认为学生只要对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会认了,理解了,就会念书了。这样,课堂教学一味以讲为主,大量灌输,惟恐朗读会占用时间,从而大大削弱了朗读教学。
有的教师为追求课堂教学的花哨,滥用多媒体,把本来需要学生反复吟咏、大声朗读的语文课堂演变成了图片、视频、音频的组合,使语文课失去了它的本真魅力。
有的老师简单地认为,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就符合课改理念,于是上课时注重了课堂上学生是否合作、讨论了,而忽视了学生是否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感染。
四、如何应对语文朗读教学的失误呢
1.大胆打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瓶颈,课堂预留出足够的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设计读书方式和读书的时间。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朗读时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全体学生都要反复地读,读后要有评议。学生在读中就能体会的,老师就不要讲。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有一定道理的。
2.教师要充分认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教师要积极开动脑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运用朗读比赛、分角色朗读、配乐诵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3.教师做好朗读指导
作文是内心情感的表达,我们读文就要读出作者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重音、速度、停顿和语调都要符合文章表情达意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朗读的一般要求,使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教师可利用范读做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把握朗读要领。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方法之一,愿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掌握朗读教学的技巧,以朗读来打开学生学习语文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张慧.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的实施[J].科学中国人,2016(33).
[2]李春锋.朗读教学回归语文课堂的本色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6(33).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