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2017-05-10安芳
安芳
摘 要:“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知识的构建起来的过程”(布鲁纳语)。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主体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改革 探究 合作 学习的主人
《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改教师导课为学生说课
以往每课开始都是教师把精心设计好的导语说给学生听,这样虽然起到了引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作用,但学生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占用了宝贵的时间不说,也不符合主体参与的要求。再说,课前都布置了预习,学生课前都知道学哪些知识,也有多余之嫌。因此,我把导课改为学生说课,即说说自己的预习收获与弄不懂的问题,学生说课的内容包括:概念简述,例题解答思路,与前一节知识的联系,谭前设置的习题,收获及疑惑等。
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由此可以说明,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需要,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一位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小数的性质时,出示了5=50=500这样的一道算式,带着期待的目光问学生:“你能用适当的办法,让这道算式成立吗?”一番讨论后,有的说:5元=50角=500分;还有的认为:5米=50分米=500厘米……短暂的沉默后,有个同学说;5箱=50包=500双。老师惊讶,同学茫然,他却高兴地解释起来:我爸爸是搞袜业批发的,每箱里正好有10包,而每包又正好是10双……教室里爆发了一阵热烈的掌声,都为这位同学灵活地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而感叹。至此,在学生浓厚兴趣中,教师趁势质疑:如果允许加上两点,你还能使这个算式成立吗?通过这样问题情景的创设,自然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操作活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更好地建立暂时的联系。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展能力。一位老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探究长方体面的特征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将牙膏盒的面剪下来加以比划,有的学生在纸上描出长方体各个面在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直尺量长方体的棱长……。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思于源,思源于疑。”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才能常有长进。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疑置难,让学生处于认知的矛盾之中,让学生处于悬念之中,让学生产生“新奇”,顿生“愤悱”之感,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激起他们的探索意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一学生提出:“如果能知道它们的面积大小进行具体是多少就好了!”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教师抓住契机,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以往上课,教师总是用课前设计的问题提问学生,学生的思维也总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走,良好的课堂气氛只不过是表现在举手踊跃,讨论热烈,交流欢愉上。其实,学生仍然是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根本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改教师包办为从学生的质疑中提出问题,则可改变上述不足。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个内容时,让学生回顾全课;联系新学的知识提出问题,有的学生针对“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概念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把这句话中的围成说成组成?”通过摆学具,画图形进行验证后,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果说成“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概念就不严密,就变成错误,因为由三条线组成的图形除了三角形外,还可以组成很多个不同的图形,只有说成“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三条线段头尾顺序连结,才是封閉图形,反映出这个图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它只能是三角形。这样,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提出了问题,又回答自己的问题。
学生经过预习,发现了许多问题后,课先让学生毫无顾虑侃侃而提,而引导学生对关键性、实质性的问题,即教师要提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明确。这样既有教师提问时的课堂气氛,也给了学生对问题专注思索、反复研究的机会。
这样一改起码有两个好处:信息交流快,能直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避免面面俱到浪费时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激发学生钻研问题的兴趣。
五、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需求。在小组中每个成员是平等的,可以自由发表个人的见解,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通过讨论可以集思广益,促进互相合作,加速认知的发展。在一节实践活动课上,一位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设计旅游路线,看哪一组设计的方案最佳,学生都主动地参与设计,比较不同的方案,不断优化方案,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激烈场面,最后让每个小组展示设计的方案,陈述设计的理由,并让学生评出了最佳方案。
六、改教师死板教条地按教案授课为依据学生兴趣的发展安排授课
平时,我们上课都是依照教案排好的程序讲课,多一点也不敢讲,原因无非怕脱离重点、难点,影响授课时间,课上得很死板,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率不佳。其实,数学课应该像一篇优美的散文,授课时应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个“神”就是教学目标,这个“形”就是学生感兴趣的与教学目标有关系的问题。当然,依据学生情趣讲课,也不是放任自流,必须处理好收和放的关系。“收”指不能超出教材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必须在这个范围以内;“放”指凡与训练重点和难点有关的知识只要学生感兴趣,都可以讲给学生听,不要一概否决,明确“收”与“放”的关系是“主”与“辅”的关系,“收”是为了“放”,“放”是为了“收”。
总之,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从等学到愿学、学会到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