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近代中国摄影从技术到艺术的转变

2017-05-10贺旺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摄影艺术美术

摘 要:摄影术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的传播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以摄影在20世纪20年代转折为论述重点,以陈万里为例,通过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个人自觉等因素,论证中国摄影作为一门技术到艺术的转变。

关键词:美术 摄影艺术 陈万里

徐希景的《陈万里与中国摄影史的四个第一》,陈述了陈万里的摄影生平,确定陈万里在中国摄影艺术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对陈万里的摄影研究有一个概括性的总结以及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大风集》是陈万里的第一本个人的美术摄影专集,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美术摄影专集。《光社年鉴》是我国第一个摄影团体光社的作品集,其中陈万里的序言都是十分珍贵的文献。龙熹祖的《中国近代摄影艺术美学文选》将20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末有关于摄影的艺术言论的文献资料汇集成册,使之流传。书中收录有陈万里《大风集自序》、《北京光社年鑒小言》、俞伯平、钱稻孙、顾颉刚为《大风集》所做序言以及众多文人雅士关于摄影艺术研究的原始文献。此书对陈万里的摄影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并且书中作者序言《弥足珍贵的摄影美学理论瑰宝——谈中国摄影艺术先驱们的理论贡献及美学范畴》系统的梳理中国近代的摄影艺术理论,并提出个人观点,为后世研究奠定基础[1]2。祝帅、杨简茹的《民国摄影文论》和陈申、徐希景的《中国摄影艺术史》对中国摄影史做了一个线性的梳理,对本文研究提供叙事背景。

陈万里的《”五四”时期的摄影生活回忆》,回忆了陈万里自己和朋友的摄影创作活动。许智方的《忆光社》与刘光华刊登在《大众摄影》1980年8期的《回忆北平的摄影活动》叙述北京光社老一辈摄影家的创作活动,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活动。

徐希景可以说是陈万里摄影的少有的研究者,其论文有《陈万里与中国摄影史的四个“第一”》、《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美术摄影》、《陈万里——中国摄影艺术的拓荒者》、《从匠艺到艺术——中国早期照相馆人像与肖像画的融合》、《“消遣”与“自我精神存在”——民国时期”美术摄影“民族风格的探索》。其中有探究民国摄影的文化背景也有陈万里摄影的研究,但是关于陈万里摄影的研究却是宏观论述,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从匠艺到艺术——中国早期照相馆人像与肖像画的融合》中论述摄影的转折也不是以陈万里为例,与选题并不冲突但是可以有所借鉴。其余如陈丽华《陈万里先生的道路》,朱传荣《以一心映万物——我所知道的陈万里》,等,并没有在微观的角度解决问题,只是在赞颂陈万里的贡献。李兴国、杨新磊《早期学者视阀中的摄影艺术》与龙熹祖的《中国近代摄影艺术美学文选》大同小异,只是论述更微观,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王镇富的《影像史学研究》将摄影作为一个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十分重要。而以陈万里为个案研究的只有陈李鹏的《“摄影得以艺名于中土将由此始”——陈万里摄影艺术研究》,从文中可以看出陈李鹏深受徐希景的影响,但是这篇文章也并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只是线性的梳理了陈万里的艺术摄影生涯。李艳绒的《中国20世纪20-30年代摄影艺术社团的历史研究》是以摄影社团为切入点,陈万里并为详细论述。王思源的《民国时期摄影的文化背景》十分详细的且多方面的论述摄影当时的文化背景,对于考证陈万里当时的文化背景十分有帮助。吴丹榕的《民国照相馆考》对于摄影传入初期作为技术的发展有梳理帮助。

一、摄影术传入后在中国的发展

1844年,摄影经澳门传入中国,尽管摄影作为西方科技的入侵品,但摄影在中国的发展绝不仅仅是一部西方科技在东方传播的历史[2]1。

摄影传入初期,国人对待摄影的态度与西方人刚接触到摄影时截然不同,西方有摄影亵渎之说,而国人持中庸态度,并不反感,并不害怕,也没有很重的的好奇心。中国人对待摄影态度的转变大致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那时中国民间流传着外国人杀害中国孩子、用他们的眼睛拍摄照片的谣言[2]4-5。随着谣言的传播,摄影逐渐成为会摄人精气神的迷信器物。

在19世纪80年代,虽然有着骇人听闻的谣言流传,但在伶人名妓等为代表的休闲文化中,摄影掀起一个流行的小高潮。《沪江艳谱》有云:“西方摄影艺术广受赞誉,似乎已然胜过绘画。去留影的名妓已经成百上千,都是惧怕容颜老去。” [2]12摄影逐渐变的流行起来大都归功于伶人与青楼名妓的垂青——看重摄影作为名片的功能。对于他们来说,一方面,摄影像魔术一般能让青春永驻,另一方面,照片如名片一般可以让雇主拿在手中赏玩或者进行选择。在此摄影开始走向商业化。

慈禧太后是推动摄影流行的一个关键。慈禧太后虽然在晚年才开始拍照,但比起油画异常喜爱摄影,并将自己的照片赠予老罗斯福总统和其他国家元首,或命人把照片晒印多份,对外出售[2]27。对慈禧太后来说偏爱摄影的原因是看重摄影快速、高度写实以及复制迅速的优势,而摄影的名片化也成为协助帝制树立威信的工具。至此,摄影以名片形式的肖像照占据市场,这种繁荣的摄影景象源于本土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震动[2]29。

二、陈万里其人

1919年陈万里在北大担任校医一职,也时常绘画,但“往往画不到十分钟,就撕碎了” [1]118。因为不能画出心中所想之物,他十分苦恼。机缘巧合之下,陈万里接触到摄影,便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此时,摄影对他来说是一个代替绘画表达自己情怀的工具。

1919年的北大,在经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后也处于一个改变当中,各种艺术社团层出不穷,同年冬,陈万里在美育的号召下,与黄振玉等人一同举办北大摄影校内展,并连续举办两年,大受好评。1923年,康有为为欧阳慧锵《摄影指南》写序,题字,使美术摄影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影响。同年陈万里、黄振玉、吴辑熙等人成立艺术写真研究会——光社前身。从“艺术写真研究会”字面上来看,陈万里等人,已将摄影当作一门艺术学科去研究发展,而在其社团活动中,摄影的主要对象从名片制肖像转变到静物、风景。

1921年2月21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日刊》中的《美学研究方法》中引用维泰绥克的话:“我们在自然界接触大与强的印象,如大海的无涯,非雷雨的横暴,都杂有非美学的分子,就是纯粹的美景,也有两种美术上的关系;(一)片断的,如山势,如树状等,与美术上单纯的的印象、色彩、形势一样。(二)统一的,如风景可摄影可入画的,我们也已经用美术的条件印证一过,已经看作美术品了” [1]57。

对比20世纪前后的肖像照片可以发现其中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客观外在的转变,尽管同为肖像摄影,但其构图、人物造型、背景均有变化。1919年以前肖像照片均为正面,端坐、站立、半身、全身不等,姿势僵硬且面无表情。如图1慈禧照片,便是一张典型的肖像名片,正面,端坐,全身,表情不自然。图2刘玄虎的《停眸》中有一亭亭玉立女子,双手抱书,呈歇站式,体态优美,如西方的女神雕塑,面容娇俏,笑容甜美,顾盼生辉,其拍摄背景也从室内转到大自然的绿叶红花下。图3陈万里人像,正侧面的肩像特写,从构图看完全颠覆传统肖像照片,更注入被摄者强烈的自我特征。在這里摄影不再是为肖像而摄,肖像名片功能被削弱,摄影者和被摄者都变得有主观意识,从为肖像而摄变成自觉为美而摄,从盲目僵硬到主动探索。而此中摄影承担的社会功能也发生转变——从技术到艺术。这种主观内在的改变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

三、美术摄影的自觉演变

1924年6月在北京中央公园举办光社第一次摄影展览集会,其中陈万里展出60余幅作品,并于同年选出12幅作品制成珂罗版,出版中国第一部个人摄影作品专集——《大风集》。如俞平伯题《大风集》首页“摄影得以艺名于中土,将由此开始。”这标志着中国摄影名片制到美术摄影的功能转折,也是陈万里对美术摄影的自觉体现[3]。

摄影不是一件易事,用摄影体现美更不是一件易事,所以陈万里《大风集》所推动的转折并不是偶然事件。1921年蔡元培对美术摄影的肯定,同时有美育氛围的渲染,1923年康有为张元济作序《摄影指南》,对摄影持肯定态度,同年光社成立,摄影活动变得有组织有交流,1924年光社摄影展,这些都一步一步推动美术摄影的前进与独立。因为“恨自己不能画,无已,惟有求之于摄影。” [4]到“摄影又岂是一件容易的事。” [1]118陈万里本身对摄影的定义已发生改变,摄影正是在陈万里手中从一个代替绘画的工具变为一门学问,才有名片制肖像到艺术自觉。他在《大风集》自序里说道“摄影背离了机械的动作及技术上的经验以外,对于取材,构图阴阳,向背种种方面都是重要的”[1]118。这些摄影方法正是陈万里向美术中所借鉴,他为了辅助照相术的进步,正是很勤勉的的练习画图[1]118。取材从单一的肖像到静物、风景,如谢赫六法论中气韵生动般抒发自我心中情感。构图更是打破僵局,如谢赫六法论中的经营位置,是认真构思后,结合取材创造出有新意的画面。阴阳便是向西方绘画学习光影,使画面不单薄更添意境。正如顾颉刚所说,“他的照相帮助着图画,他的图画帮助着照相,他的艺术的完成自然更顺利了” [1]134。正是陈万里的艺术自觉付诸于实践才促成了摄影方式艺术化的进步,而摄影方式的艺术化也推动美术摄影的独立。

如钱稻孙在《大风集》序中说“原来这摄影之术传入中国以来,年代已久,可是直到今日,依然是极少数人知道艺术化它,一般人连鉴赏都还不知道呢!” [1]130陈万里《大风集》的面世更是带有宣扬意义,宣告世界宣告中国,美术摄影从此独立,摄影不再是匠艺,摄影将是有独立艺术观的个体,如同美术,摄影将以其独特性在艺术界占一席之位。而美术摄影的艺术性并不只是一种个性美,“更重要的,在能表示中国艺术的色彩,发扬中国艺术的特点” [1]119。《大风集》不仅标志着摄影从技术到艺术的转折、美术摄影独立,更在在精神层面上升到国家民族,《大风集》是一个时代的剪影。如陈万里所期望的《大风集》“是一本无愧于中国人的摄影集” [1]119。

四、结论

自帝制时代瓦解后,关于摄影的谣言逐渐减少,尽管随着帝国主义资本入侵加剧激发起国人的爱国热情,底层国人的排外情绪加深,但并不影响摄影在这个民主、自由、文化自觉的时代脱离匠术走向文化上的独立。归根结底,美术摄影之所以能独立并得到肯定是离不开五四运动美育氛围的渲染,也离不开陈万里等人对摄影事业的满腔热情。

参考文献

[1]龙熹祖.中国近代艺术摄影美学文选[M]. 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5.

[2]泰瑞·贝内特.中国摄影史:中国摄影师1844-1879[M].徐婷婷,译.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77.

[3]徐希景:中国摄影艺术的拓荒者[J]. 中国艺术时空,2015(6)

[4]陈申,徐希景.中国摄影艺术史[M]. 北京:三联书店,2011.

作者简介

贺旺(1996--),女,湖南娄底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2014级学生。

猜你喜欢

摄影艺术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摄影艺术在新媒体中的运用与分析
吉林书画摄影艺术作品选刊(16)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名单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福建入选作品
论摄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