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信为载体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
2017-05-10柴素芳
柴素芳,刘 培
(河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微信为载体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
柴素芳,刘 培
(河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作为新媒体的新鲜力量,微信已全面渗入到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采取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917名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的调查,提出了以微信为载体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实效性的路径。
微信;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作为新媒体的新鲜力量,微信已全面渗入到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为此,以微信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微信为载体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价值依据
随着4G无线网络和无线WIFI的不断全面覆盖,手机这一移动终端不断发力。微信以其强大的功能和特征优势成为手机APP中的佼佼者。对于走在时尚前沿的大学生来说,微信则成为他们的时尚宠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顺时应势,主动顺应互联网时代浪潮,主动“占领”微信“高地”,充分发挥微信的功能、特征优势,利用好微信这一载体,传播主流声音,引领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微信具备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与特性
微信,英文名称“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基于智能手机可以快速发送文字和图片,实时语音信息、视频、实时位置等,并支持多人语音聊天的即时通信服务APP。经过五年沉淀、完善和创新,微信的功能向丰富、成熟和个性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状态和情绪表达产生了更为密切的联系。“截止到2016年2月底,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6.5亿,全球微信用户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45.4%的用户在18-25岁之间”[1]。
1.微信的功能。微信自从诞生之日起,其功能就随版本的更新不断得到扩充:首先,通讯功能。它把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各种沟通形式整合在一起,支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包括表情和动画)等形式的发送,甚至可以电话视频。其次,社交功能。微信社交关系以同学、朋友、家人、同事等联系密切的熟人社交为主,人们亦可通过基于LBS的地理位置技术,通过“附近的人”“摇一摇”和“漂流瓶”等方式与陌生人交友。第三,服务和娱乐功能。用户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关注订阅号,阅读更加精准、细化的信息。此外,微信红包、以微信支付平台为基础搭建起来的滴滴打车、话费充值、购物、公益等功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微信表情包的设计更是让微信的娱乐功能得到极大发挥,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和乐趣。
2.微信的特征。首先,交流过程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与e-mail的延时性相比,微信具备了让人们发送文字、语言、视频等信息交流的同步性,具有即时性。同时,人们可以通过微信聊天功能实现与联系人从一对一扩大到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交流和信息传递模式,因而具有交互性。其次,传播内容的私密性和精准性。微信既可以通过聊天功能实现“点对点”的人际传播,还可以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平台实现“点对面”的大众传播。这种以人际传播为主要传播机制的传播形式,导致了微信的传播内容具有个人私密性和准实名制的特征[2]。另外,微信公众号信息的发布者也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将受众进行细分,向受众推送一些精准性和针对性的服务,同时发布者还可以通过后台显示的阅读率和分享率准确知道信息的传播效果。第三,沟通方式的鲜活性与多样性。微信不仅能发送文字信息,还可发送语音、表情、图片、小视频等,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各种感官,全方位、立体化的把人们的交流方式从单纯用拇指编辑文字升级到了用嘴巴发送语音,通过声音可以辨识到音色、语气和情绪,便于更好地把握对方的心理,使信息传播更具有温度和情感。
(二)微信具备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价值特征
之所以说微信具备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条件,是因为“它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够被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所运用和控制并联系教育主客体,使两者之间发生互动”[3]。
1.微信的即时性和交互性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微信“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方式使即时传播的速度非常快,缩短了从信息源发布到信息传播的路径和时间,极大突破了时空限制,为师生及时互动、交换意见、表达思想创造了更多的条件,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进行引导。正因这种及时互动以及带来的信息开放平等,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地位越来越平等,师生双方彼此即是教育者亦是受教育者,教育者的“权威”身份在一定程度被淡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张扬,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在交互影响中通过达成共识共同成长,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逐步增强。
2.微信的私密性和精准性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5后”大学生群体,他们自信、乐观、开放、活跃,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怀疑精神和创造性,选择和使用媒体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更强,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碎片化、娱乐化。因此,教育者可以借助微信“一对一”通讯功能和微信公众号,从学生利益诉求出发,以精心的态度、精确的节奏向学生提供精细的内容,实现个性化信息定制,满足个人偏好,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鲜活多样的沟通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借助微信,跨时空教学成为可能,教师可将课前预习资料、教学辅助案例、教学小视频等传到班级微信讨论组或者朋友圈,让学生们自主预习。随着无线WIFI的全面覆盖,学生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获取各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同时通过发送文字、语音等信息与老师或者其它学习者进行实时在线交流,彼此互动和交流也更为主动和丰富,每个人都在对其他人施加影响,同时也在接受着他人的影响,在这种交互中完成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三)“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这个“无人不微”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若要取得实效,理应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创新。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需要创新。当代大学生多为“95后”,他们是复杂的虚拟互联网世界的第一代原住民,伴随互联网长大,选择和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更强,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碎片化,学生的个体行为、个性选择表现的更加明显。因此,教育者应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理念,选择学生喜欢的教育方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习习惯和接受特点。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创新。微信是技术更新最快的媒体,从1.0版本到6.0版本,已从最初的通讯工具蜕化成为名副其实的“富媒体”。传播内容更加丰富,传播形式更加多样,民众接受信息的愿望空前强烈。在新媒体时尚文化的熏陶下,大学生更倾向于新鲜、个性的表达方式,追求新奇、有着调侃与娱乐倾向的语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紧跟时代步伐,紧密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和身心发展特点,把时效性、新闻性、趣味性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更好地吸引大学生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青春正能量。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要创新。在“人人皆有麦克风”的时代条件下,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主体—客体”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挑战。在网络中实现了自由、平等的大学生不再希望扮演被动接受角色,期望作为独立主体平等地参与到学习中;不是接受既定的知识与价值标准,而是希望通过与老师同学探讨交流来做出选择。为此,如何利用微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促进青年学子自主成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高校运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内容与样本概况
为客观了解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高校运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笔者以大学生、高校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为调查对象,借助“问卷星”系统向河北省五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发放网络调查问卷415份,有效答卷405份,有效率97.5%;利用微信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发放网络调查问卷214份,有效答卷214份,有效率100%;向河北省高校辅导员发放网络调查问卷205份,有效答卷198份,有效率96.5%,并对10名辅导员个人微信公众号及中国青年报每周推出的“全国普通高校单周文章阅读量”TOP100的排行榜持续关注半年(2016.06-2016.12),以期从中总结出可借鉴的经验。
(二)大学生运用微信的情况与分析
了解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情况是利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为此,本次调查首先是针对大学生展开的。
1.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目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目的排在前三名的是:周围同学都在用、不想落伍;关注公众号了解专业资深人士观点和接收学校、学院通知信息。调查发现,“经常使用腾讯QQ”的多于“经常使用微信”的,而且39.08%的同学表示“平均每天打开微信的次数0-5次”。可见,大学生群体微信普及率很高,但应用的并不是很充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开发微信这一载体,充分挖掘微信的功能特征优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用户黏性”以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大学生微信用户的使用偏好。首先,大学生偏向使用微信社交功能。调查显示,在微信平台所提供的众多功能中,收发信息(图文、语音、视频等)是所有功能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经常使用”的同学占56.92%。其次是公众号、微信表情、浏览或发布朋友圈。另外,“偶尔使用”“漂流瓶”和“附近的人”功能的人分别占20.62%和18.15%。其次,大学生倾向于阅读图片、文字信息,喜欢点赞、评论。在大众娱乐化的读图时代,微信“朋友圈”里77.91%的同学更喜欢浏览图片形式的信息(图1),文字信息次之。微信“朋友圈”除了浏览功能外,44.17%的同学常“给别人点赞、评论”,“发布内容(视频、照片或文字)”而且是以原创为主的达31.6%(图2)。爱点赞、爱评论的背后是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渴望发声、受到关注心理的体现。
图1 微信“朋友圈”里,哪种形式的信息更受欢迎
图2 大学生浏览微信朋友圈状态行为比例
3.大学生对应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调查发现,55.83%同学表示“可以接受借助微信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超过六成同学愿意添加老师微信,和老师互动,认为这样有利于增进师生之情。在“借助微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程度”的调查中,62.14%的同学表示“有些影响,微信提供了一种新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31.07% 的同学认为“影响较大,教师可以发挥微信的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广泛渗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但是目前应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频率仍比较低,尤其是运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远远未达到学生的期待值。
(三)高校运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政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4]笔者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高校微信公众号三个角度调研了高校运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问题。
1.思政课教师运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问题。首先,取得成效。参与此次调查活动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共有214人,其中只有4名教师从不使用微信,每天使用微信的人数达90%。随着微信在教师群体中的普及,方便教师生活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微信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调查显示,81.78%的老师使用过微信开展教学工作。主要是通过微信朋友圈、创建班级微信讨论组和分享收藏夹的内容来开展教学,另有部分老师不断探索创新,通过创建个人公众号和开展微电影、微课进行教学。二是学生学习思政课自主积极。微信的运用赋予了学生极大的空间和自由,课前通过朋友圈向学生推送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料,课上让学生分享手机微信收藏夹的内容,课下通过微信讨论组进行课程答疑,让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17.76%的教师表示通过借助微信开展教学,课堂效果很好,上课抬头率提高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师生关系变得更为融洽。随着微信在高校的普及,82.24%的教师表示已添加了学生的微信号并关注他们的朋友圈动态,其中39%的教师表示经常关注并且对学生动态进行评论或点赞,师生间关系也变得很亲近,亦师亦友,互动更加频繁。其次,存在问题。微信的应用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捷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育教学形式,深化了教育教学内容。但微信这一“富媒体”也使思政课教师置身于前所未有的挑战中,面临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难题:一是某些教师使用微信的技术有所欠缺,造成了在教学中运用微信频率不高。61.21%的老师表示“运用微信开展教学工作的能力”一般,认为“吃力”的占15.3%。对于创建个人公众号、开设微课等多样化进行教学时,40.65%的教师表示“媒体运营知识欠缺、不会操作”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这种由于技术不熟练而导致的未能有效运用微信的情况随着教师年龄的增大而趋向严重(表1)。二是多样化的微信授课仍需发掘。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借助微信开展教学仅限于通过朋友圈分享教学资源、通过创建班级讨论组布置作业与分享资料等一些基础功能,而对于创建个人公众号、开设微课等新形式进行教学则仍需学习探索。
表1 不同年龄段教师运用微信开展教学情况
2.高校辅导员运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问题。首先,取得成效。调查显示,97.3%的辅导员“每天使用微信”,“偶尔使用”微信的仅占2.7%。认为“有必要将微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并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微信载体建设”的占90.1%。可见,高校辅导员在运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共识,并已取得一些成效:一是从宏观上,辅导员将微信广泛应用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调查发现,86.5%的辅导员教师添加了学生微信号。他们通过关注学生朋友圈可掌握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实时释疑解惑。通过班级微信群向学生传达学校文件、通知,并利用微信对其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解读。无论是通过朋友圈还是班级讨论组都注意从线下到线上,双线协同育人的工作方式,扩大了活动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延展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二是从微观上,部分辅导员在借助微信的基础功能上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创建辅导员个人微信公众号,及时捕捉社会热点和同学们的“兴奋点”向学生推送有价值的信息。如辅导员公众号“刘哥说事儿”从学生的最小生活单元“宿舍”着手,以“大学宿舍”为主题,推出了“自爆家丑·宿舍卫生问题”、“宿舍奇葩事”、“嘿!你在宿舍好吗”一系列文章,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谈宿舍卫生、宿舍关系等微而不轻的问题,于互动交流中使学生受教育,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其次,存在问题。尽管辅导员积极运用微信开展实际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互动缺乏,距离感强。调查显示,经常使用微信与老师交流的学生仅占到调查人数的12.88%。二是为新而新,效果偏弱。在调查中,仅有8.11%的辅导员教师创建了个人微信公众账号,推送的文章内容单一,原创较少,多转载于新闻、网络,而且很多时候推送文章的阅读量并不高。另外,据观察研究很多个人公众号文章推送不及时,甚至有的已成为僵尸账号。三是隐私安全,面临挑战。受求新求异心理的影响,很多学生尝试从近距离社交迈向远距离社交,37%的同学偶尔会使用“摇一摇”“附近的人”添加陌生人为好友。这两种功能都是基于位置服务来获取用户信息,个人位置信息很容易被跟踪定位,这无疑给其人身安全带来危险。
3.高校微信公众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问题。首先,取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在大学生已逐步成为微信主要用户的时代下,在党中央、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和带动作用的政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通了校园微信,在思想宣传教育、服务师生、校园公共形象构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是高校微信公众号的建立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潜移默化发挥作用的信息渠道和有效载体。校园微信公众平台除了能够及时、全面、高效地将学校新闻、通知、公告推送到师生手机上外,还可以通过微信账号的服务菜单提供资讯、查询、求助等多种功能。以河北大学官方微信为例,通过河大资讯服务栏目可及时了解到校园学术动态、校内重大新闻事件;校园服务栏目为师生提供了校车时间表、图书馆的相关信息,还可以查询食堂充饭卡、开水房、浴室开放时间等。这些事关学生衣食住行的专业化、细节化、贴心化的服务,使高校官方微信平台更“接地气”,更具有实用价值,满足了师生需求,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一个便捷和谐的学习工作环境。二是校园微信平台在提升校园知名度、扩大校园影响力、塑造学校品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学校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了大量的校园美景照片后,获得了很高的阅读量。如“河北大学青年”推出的《送给河大秋天的银杏》一文阅读量超过6000,近百名同学留言要原图。微信平台的关注者除了在校师生,还有一些已毕业的校友、学生家长、高考、考研学生、社会上的其他人员等。通过校园微信平台的有效传播,提升了学生对校园的认同感,还在分享转发的过程中提高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关注度和知名度,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校园形象。其次,存在问题。校园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校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加强高校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但微信公众平台对于高校而言仍属于新生事物,基本上还处于“浅尝辄止”的状态,缺乏深入研究和系统论证,更没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研究发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内容同质化,局限于校园动态、资讯服务、活动投票等内容,缺少学校特色。某高校一共有50多个公众号,但是各自定位不明确;有的内容缺乏原创性、单一的文章不吸引人,严重影响了受众的阅读兴趣和用户体验,长此以往微信公众平台的影响力势必会减弱。笔者在“校园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关注度”的调查中,仅有23.45%的同学关注,认为与学习生活紧密相关;47.33%的同学表示关注后又取消了,认为内容枯燥无聊;从未关注过的同学占到了29.22%。高校微信平台存在做得“有深度”与“有热度”的矛盾,体现为推送主体风格、内容编排取舍上立足校园新闻报道、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与迎合学生需求、增强娱乐性与文化属性之间的矛盾[5]。二者只注重其一最终都会导致官微自身的存在价值丧失。
三、以微信为载体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调查发现,尽管学生非常期待以微信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由于思政理论课教师、高校辅导员对微信的认识、运用不足以及高校微信公众号处于尝试探索阶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运用微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有待于提高。因此,深度挖掘并充分利用微信的功能和特征优势,探索以微信为载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6]为此,思政课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和学生需要,积极发挥微信对于思政课的特征优势,解决好内功问题。
1.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微能力”。调查发现,部分思政课教师已有意识并逐步尝试借助微信开展教学活动,但受专业特性、年龄、技术更新快等因素影响,思政课教师尚缺乏使用微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能力”。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开展微信知识相关理论培训。聘请传播学、新闻学、具有媒体从业经验的媒体专业人士参与培训活动,使教师对微信的功能、优势以及传播特征有系统全面的认识。二是加强教师的微信使用技巧的训练。立足学校资源优势,让思政课教师走进媒体制作中心,亲身实践,增强老师运用微信的能力。三是举办微信使用技能大赛,把对微信的使用和教育信息的创作、推送、判断等作为考核的标准。四是提高媒介素养,保持知识更新、技术更新与理念更新,将自身媒介素养的提升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
2.探索运用思政课微信新载体。首先,创建教学专用微信号,将教学朋友圈与生活朋友圈分开,突出重点,运用微信开展针对性教学。其次,朋友圈以原创为主,巧用“点赞”和“评论”。教师在朋友圈发表原创动态不仅是自身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教师通过对学生朋友圈“点赞”“评论”,鼓励学生,给予学生自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了解讨论也会更加深入。最后,妙用微信视频群聊,尝试开展在线教学。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需求和学习动机,根据学生兴趣点设计教学内容,录制微视频,并将其上传到微信群聊组,满足学生精准化、个性化、碎片化学习的需要。
(二)高校辅导员:夯实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主渠道,一个是主阵地,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7]。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指挥员,与“网民主力军”之一的青年大学生接触最深、互动最多、沟通最顺,具有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独特优势和坚实基础。因此,高校辅导员更应增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用户黏性”、内容张力和精神感染力,做“微信育人”的行家里手,夯实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1.提高辅导员工作的亲和力。首先,擅用微言微语微交流。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以立足于学生学习生活,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切入点,以发现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为着力点,运用生活化语言、网络化语言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述出来,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动、鲜活起来。其次,巧用微情微视微直播。辅导员根据工作内容,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话语、喜欢的方式,把工作做小做细。通过微视频或者微语音对学生们的困惑点、难点进行解读,用有温度的语音代替枯燥乏味、冷冰冰的文字,用有趣的表情活跃聊天气氛,使学生敢于发声、乐于发声,于寓教于乐中开展教育。第三,利用微信交流的私密性与学生进行深度的私密沟通,努力成为学生思想上的“知情人”、心灵上的“知心人”和生活中的“贴心人”。
2.加快辅导员个人公众号建设。首先,鼓励辅导员创建个人公众号。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实现与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与互动。辅导员通过创建个人公众账号,进行一对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拓宽工作的覆盖面。其次,提高个人公众号的实效性。以打造优秀的微信文章为基础,围绕“以学生需求为中心”进行设计,内容上坚持原创,立足于学生学习生活,选题上契合社会热点但不盲目跟风,要有独特的立意角度,形式上多元化,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在公众号上推送学生的优秀评论文章,让大家的思想在交流沟通中碰撞出火花,打造出微信“爆文”,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加强大学生微信媒介素养教育。首先,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使大学生形成文明上网、规范网络传播行为习惯。其次,提升大学生使用微信的能力。辅导员可在朋友圈或者班级微信群分享微信媒介传播特征及功能的知识链接,尤其是要注重对女大学生的引导,使同学们初步具备快速从微信媒体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认清微信媒体环境的虚拟性、复杂性,对微信平台中一些虚假信息多一份辨别力,对一些触及法律和道德底线的问题多一份理性思考。此外,辅导员创建个人公众号时,可邀请学生参与创作,了解媒介运行流程和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微信的应用技能、提高分析传播信息的水平,增强维护个人信息隐私安全不受侵害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培养团学干部中的“意见领袖”。不断加强各级团学干部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从学生干部中发掘意见领袖,成立评论员队伍,实现网络思想引领工作的“深度覆盖”,当网络社区出现谣言等虚假信息导致大学生无所适从时,学生干部应及时做出评论,强化主流言论,引导网络朝着舆论积极正向发展。
(三)高校公众号: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
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体,传播信息是其本质功能,在微信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公众平台信息传播更具精准性。校园官微作为高校党委宣传部领导下的唯一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其信息发布具有权威性,导向性。因此,要积极发挥校园官微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1.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号的矩阵。校园官微的内容选择要在兼顾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推送些主题鲜明、思想政治引导性强的内容,站在思想高地发挥其思想引领作用。作为团委的微信公众平台应立足于青年学生,想青年之所想,联系青年、从青年当中寻找好新闻,通过好故事、好榜样引导青年,将广大青年学生团员始终紧密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同时,随着高校各部门、院系团支部和学生社团官微的开通,各微信公众平台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同时应加强联动,形成以官方微信为中心,多级别、多层次的“校园微信矩阵”,在推送内容上相互补充,在受众上相互叠加,协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号的内容。“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在使用媒介时并非总是漫无目的或者随机的,他们会有意地选择媒介内容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在选择使用特定的媒介及其内容后,会产生两种使用效果—需求得到满足和未满足。无论满足与否,都会影响受众以后对该媒介的接触行为[8]。本次“对于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消息”一项调查中,36.81%的同学表示看到感兴趣的才会阅读。因此,要想保持用户的“忠诚度”,就要不断创新内容。一是打造特色传播内容。微信公众平台要结合自身功能属性、结合学校优势特色,针对不同的受众感兴趣的内容不同,推送个性鲜明精准的传播内容。二是注重原创内容。以原创赢得关注度,以原创形成影响力,同时要注意时宜性。有的巧借正在热映的电影、有的借重要节日,有的借自然奇观等进行文章创作。三是创新传播形式。以文字、动图、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发布微信,使用当下大学生们习惯的语言或形式来提升传播效果。如在新生开学前,河北大学官方微信推出的《毓秀之声》栏目,既增加了微信的可看性,又在无形中提高了粉丝对河北大学电视台的关注度。
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号的育人效果。首先,加大推广。推广力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关注者的数量,而关注者的数量多少影响着阅读量从而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要积极开展多样的线下推广活动,利用多种方式提升官方微信的关注度,扩大官方微信的影响。其次,策划有热度有温度的内容。作为高校官微,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职能不能变,但一定要摒弃官腔、放下官架子。官方微信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严肃”内容时,尽量摒弃生硬传统的方式,而是抓住契机搞好策划,通过官方微信讲学生们爱听、喜欢听的好故事,以“众人拾柴”“星星之火”的方式传播思想正能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综上所述,以微信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时代发展趋势,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符合大学生的内在需要。但目前以微信为载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处于尝试探索阶段。若充分发挥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能,需要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及负责高校微信公众号的党团干部和团学干部三支主要工作队伍协同发力,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企鹅智酷.2016微信影响力报告[EB/OL].[2016-12-02]. http://www.199it.com/archives/451833.html,2016-03-21.
[2]方兴东,石现升.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现代传播,2013(06):122-127.
[3]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6.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北京: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
[5]铁铮.大学微信[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117.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北京: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
[7]周济.切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R].北京:教育部,2006.
[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8.
【责任编辑 吴 姣】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iveness and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with Wechat as the Carrier
CHAI Su-fang,LIU Pei
(College of Marxism,Hebei University, BaoDing,Hebei 071002,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ointed ou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fere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whole country that "we should make use of new media and new technology to ma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ve up". As a fresh power of new media, Wechat has penetrated into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tudy and life, changing the way of life and thinking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profoundly, and influence their value orientation. Basing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the survey of 917 college students,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counsel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27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thod of using Wechat as carrier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and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chat; carri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ffinity; effectiveness
2016-12-31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以微电影创新思政课融通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6GJJGG004);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研究成果。
柴素芳(1965—),女,河北涿州人,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41
A
1005-6378(2017)02-0037-09
10.3969/j.issn.1005-6378.2017.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