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博弈论与翻译”的实质

2017-05-10邓丽蓉

课外语文·下 2017年3期
关键词:博弈论翻译策略实质

【摘要】随着博弈论研究的发展,博弈论也逐渐被应用于翻译理论研究方面。已有很多文章运用博弈论对翻译策略中的“归化”与“异化”进行了分析,而鲜少有文章直接指出博弈论与翻译的实质问题。因此本文将博弈论与翻译活动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指出了博弈论与翻译问题的实质。分析结果表明博弈论在翻译活动中的应用,其实质就是对翻译策略的选择问题。通过此分析,希望人们可以对博弈论在翻译过程中应用的实质有一个直接简明的认识。

【关键词】翻译活动;博弈论;实质;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博弈论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ame Theory),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博弈论就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所谓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即玩家player)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纳入考虑之中……像这样重叠考虑情形进行决策,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策略(strategy)。

(二)博弈论的研究现状

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在我国,博弈论可以追溯至春秋时的《孙子兵法》,它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专著。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正式发展成一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初。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的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而博弈论天才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则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 此外,塞尔顿、哈桑尼的研究也对博弈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此后还有很多关于博弈论研究的文章与专著。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学科。而博弈论也同样被运用于语言研究方面,也有很多人将博弈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之中。

二、翻译与博弈论

(一)翻译与博弈论的关系

“翻译”这一行为,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它同时还伴随着文化与思想的转换,从而达到传播不同语言、文化与思想的目的。所以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与思想的交流的过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跨文化交流,所以翻译的过程也可视为一个博弈的过程。因此对翻译理论也有应用博弈论来进行研究的。而对于博弈论在翻译活动中的应用问题,其实质就是对翻译策略的选择问题。

(二)博弈论与最优策略的选择

在翻译这一过程中,很多译者会在“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或者“直译”与“意译”等翻译策略之间徘徊不定,也有译者会执着于某一种翻译策略。但是不论是运用哪一种翻译策略,都是译者通过选择之后所决定采用的。而在米歇尔·科龙尼的文章《博弈论与翻译》(Game theory and translation)中,他为 “零和博弈”作了一个很简明的说明,即“零和博弈”就是有着充足信息(perfect information)与最优策略(optimal strategy)的双人游戏。这里的充足信息与最优策略是双方玩家都同时具备的。而翻译活动中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在这里就可以视为玩家对最优策略的选择。

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博弈,以及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博弈。而米歇尔·科龙尼在《博弈论与翻译》一文中反复提及的列维(Levy)则是首位将博弈论用于翻译专题讨论的翻译理论家。列维认为翻译行为就是一种抉择行為。列维将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translation problem)定义为一种“情况”(situation),而处理这些“情况”的“解决方案”(instruction)则是多种多样的。这些解决方案可以分成两类,即“决策型”(definitional)和“选择型”(selective)。要解决翻译中的问题,首先得有决策型的解决方案,然后再从这些决策型的方案中选出选择型的方案。而在抉择的过程中选择出来这些决策方案又相互影响。列维的观点也能够说明翻译过程就是博弈过程,而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则可视为解决翻译问题方案的选择,也是译者对最优策略的选择。

译者之所以要选择最优策略,是因为译者在与作者和读者之间都同时存在着博弈。根据博弈论的游戏原则与规律,走出第一步,或者说是先出招的玩家最终会赢得胜利。那么,在译者与作者的博弈游戏之中,总是作者走出第一步,因为必须有作者先写出作品,译者才有东西可译。因此在译者与作者的博弈中,作者永远是最后的赢家。而根据冯·诺依曼在其博弈论理论中提出的“极小极大定理”(Minimax Theory),玩家会努力将对方所给予的最大伤害降到最低。所以对于译者而言,要想将作者所给予的“伤害”降到最低,就必须选择最优策略,即选择翻译策略。

而作者对译者产生的所谓“伤害”同时也来源于读者,因此译者与读者之间同样存在着博弈。因为读者对译文的评判往往会将其与原文作一番比较,而这个比较来源于读者本身对于原文的语言、思想以及文化的了解程度及解读方式。而译者在翻译中不仅要能正确理解源语言(Source Language)所表达的意思以及作者的思想,还要能充分了解被翻译文本中所包含的异国文化。同时,译者还要将自己所领悟了解的东西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贴切地表达出来,从而让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还要让读者在觉得译文不晦涩难懂的同时领略到原文中所蕴含的文化。要达到这些要求是十分艰难的,但是这些要求也是译者存在的意义。所以为了达到这些要求,为了尽可能地满足更多的读者,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选择最优策略,不断地选择最恰当的翻译策略,从而使自己的译文更加符合更多读者的要求,以达到在博弈游戏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方玩家对自己伤害程度的目的。所以在米歇尔·科龙尼的《博弈论与翻译》一文中说到译者需将自己同时放在作者与读者两个角色上,这样才能同时满足这两个不同方面的要求。

而在《博弈论与翻译》一文中,米歇尔·科龙尼还提到了伊丽莎白·布拉斯结合博弈论对翻译文本的分类。布拉斯将翻译文本中出现的博弈游戏分为零和博弈、混合动机博弈以及合作博弈。在零和博弈型的译文中,译者与读者的合作最少,即译者在翻译原文时采取了“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的翻译策略,因此对目标语文化的关注度较少,也就是与使用目标语的读者有较少的合作。而合作博弈型的译文中,译者与读者的合作最多,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的翻译策略,对目标语文化关注较多,与读者的合作也较多。而混合动机博弈型的译文与读者的合作程度则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由此,我们就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博弈论与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结合。

刚才提到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化过程,也可作为一项具有跨文化交流特色的活动。而由于源语言与目标语之间不仅有语法、句法结构等字面、口语表达上的差异之外,文化的差异也是让很多译者陷入两难境地的原因。所以在跨文化的翻译中有时甚至产生出某种语言所要传递的信息很难通过译文传达给另一种语言的读者,但又必须很准确地通过译文传递信息这样的境况。这时,“异化”和“归化”就成为解决这一困惑和难堪的选择。因此若结合博弈论对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进行分析,除了“直译”与“意译”这两个方法,很多人则会着眼于“归化”与“异化”的问题。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译者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作者与读者带来的“伤害”,在翻译过程中会对翻译策略进行选择,即译者在与作者和读者的博弈游戏中对最优策略的选择。而很多译者大部分时候会在“归化”和“异化”,“直译”与“意译”等策略之间徘徊纠结,因此这些翻译策略也成了翻译中的博弈论研究的重点。对“归化”与“异化”的不同选择将会带给读者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是基于不同的身份立场来区分的,也可以说是基于不同的文化立场来区分的。相对于异化而言,“归化”是译者对语言的运用更加倾向于目的语的读者,即更加倾向于目的语的文化。例如“to seek a hare in hens nest”归化翻译成“缘木求鱼”,而不是“到鸡窝里寻兔”,“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翻译为“穷得如叫花子”或“一贫如洗”,而不是“穷得像教堂里的耗子”。当读到这样的译文,读者会立刻将其与自己所熟悉的本国文化联系起来,有的甚至会在脑子中出现与之相对应的画面,会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会更加容易接受。但是同时,这样的翻译也流失掉了源语言所包含的文化特征,读者无法从其中感受到异国他乡的文化与风情。反之,相较于归化而言,“异化”则是译文的语言更加倾向于源语言的作者,更加倾向于源语言的文化。例如“Time is money” 异化翻译为“时间就是金钱”,“honeymoon”译为 “蜜月”,“sour grapes”译为“酸葡萄”,“ivory tower”译为“象牙塔”等。不同于归化翻译所带来的熟悉亲切感,异化翻译出来的译文一开始会带给读者陌生感与困惑感。读者最初在读到这样的译文时也许还需要进行查阅或询问才能知道这些译文的真正含义,但是这样的译文却带有源语言文化的特点,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源语言的文化魅力。由此可见,在翻译活动中,对“归化”或“异化”等翻译策略的选择会给讀者带来不同的感受与体验。所以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即对最优策略的选择,在翻译这场博弈游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

总而言之,翻译过程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译者与作者的博弈以及译者与读者的博弈。译者在翻译活动时若想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同时由译者和读者所带来的伤害,就必须对“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翻译策略加以妥善地选择,而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即是在翻译这个博弈过程中对最优策略的选择。这个选择不仅关系着译者在翻译这场博弈中的“胜负”问题,也关系着读者对译文的感受以及接受程度,同时还与两种不同的文化是否能正常正确地交流传播有关。所以,博弈论与翻译之间关系的实质就是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隋荣谊.博弈论与翻译[J].英语知识,2010(7).

[2]樊军,郑志军.翻译中的博弈:归化与异化[J].宜宾学院学报,2007(7).

[3]王志宏,王晓玲.译者在翻译中的博弈[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4]李志凯.旅行社价格竞争的博弈分析及策略[J].西南林学院,2009(3).

[5]李俊.基于复制动态的入侵检测系统预测模型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6]李双玲.从博弈论看译事过程中译者“一仆二主”的地位[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3).

[7] 郭燕燕.兵团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D]. 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09.

[8]鲍芳芳.基于博弈论的体育用品营销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9]张勇强.基于博弈论的商业地产价值链研究[J].金融经济,2011(9).

作者简介:邓丽蓉,女,1992年生,云南昆明人,单位: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英语笔译专业,研究方向:翻译。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博弈论翻译策略实质
透过实质行动支持盘臂头阵营 Naim Audio推出NAIT XS 3/SUPERNAIT 3合并功放
美术作品的表达及其实质相似的认定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期待实质进展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博弈论视角下的自首行为分析
无知之幕与博弈:从“黄灯规则”看博弈论的一种实践方案
从实质解释论反思方舟子遇袭案
樊畿不等式及其在博弈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