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绛和她的《老王》

2017-05-10王雅雯

课外语文·下 2017年3期
关键词:杨绛

王雅雯

【摘要】散文是一種重要的文学体裁,它是采用简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短小精悍的叙事、抒情、写人类文章,具有独特的文学性质。杨绛先生的散文在文学界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凭借她严谨写实的作风、对道德的尊重与执着、豁达冲淡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老王》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的深入分析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本文将针对杨绛先生的《老王》这篇散文进行深入分析,对其主题作出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杨绛;《老王》;主题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对于杨绛先生《老王》这篇散文的主题,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有些人认为“老王”代表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杨绛先生通过对事件的描述来讴歌他们虽身处不幸却依然乐观向上、淳朴善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在《老王》静穆超然的文字背后,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以及对“老王”一类的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同情,从文章当中能够深深地感受到杨绛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担当。今天笔者就针对杨绛和她的《老王》所表达的主题进行彻底的剖析。

一、《老王》内容的阐述

《老王》是杨绛先生写于1984年的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文章以“我”和“老王”为主线,通过几个生活中的片段叙述了“老王”的一生。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老王”是一位淳朴善良的三轮车夫,然而,命运却始终跟“老王”开玩笑,使他经历了很多不幸的遭遇。虽然生活窘迫、孤苦无依,但是“老王”并没有被命运打倒,依然坚强地生活着。杨绛先生将“老王”描绘成一个知恩图报、善良淳朴的人,给杨绛先生一家送冰、送钱先生看病,甚至在弥留之际给杨绛先生送来了他仅有的鸡蛋和香油①。“老王”的这种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阵阵的温暖,即使身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也能够看到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杨绛先生在叙述的过程中,延续了她以往的写作风格,没有大肆对“老王”的种种行为进行渲染与夸赞,而是用非常云淡风轻的语气叙述了一个伟大的人物,每一段人物的描写都非常的耐人寻味。文中一开始就对“老王”这个人的生活情况和谋生手段进行了描述,然后才开始回忆“我”与“老王”之间的故事。这篇文章当中并没有华丽的辞藻,简简单单地向读者讲述了一个故事,但是我们却能够感受到每一个字中所饱含的深情。例如,文章第一句话“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一句话就足以概括“我”与“老王”之间的关系,并且与后续的文章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杨绛先生就是这样,在波澜不惊的语言中藏着炙热的情感②。

二、《老王》文章主题的深入剖析

(一)明确文章所记述的主体对象

顾名思义,这篇散文所记述的主体对象就是“老王”,明确了文章主体,才能够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杨绛先生通过云淡风轻的语言,叙述了“我”与“老王”之间发生的故事,从表面上看是对“老王”一生际遇的叙述,实际上是对社会人性光辉的探索与挖掘。“老王”的一生是非常艰苦的,无儿无女,只有两个不争气的侄儿,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亲人了,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居住在一条偏僻的小巷中。北京解放以后,很多底层劳动人民都纷纷加入了蹬三轮车的组织,“老王”却没能够占据一席之地,从此生活更加没有了保障。“老王”身有残疾,其中一只眼睛是瞎的,很多人看了都非常害怕,经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歧视与诽谤,纷纷不愿意乘坐他的三轮车。而“我”经常会光顾“老王”的生意,这在“老王”看来是天大的恩赐,相比于有了经济收入来说,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尊重。后来出于感激,“老王”开始半价给“我”送冰,又送钱先生去看病,在弥留之际又送来了很多香油和鸡蛋③。种种情节无疑不展现出了“老王”高尚的品质与节操,这种知恩图报、淳朴善良的性格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去思考。

(二)深入挖掘文中对人性光辉的赞美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文章的最后有几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词语,像是“一再追忆”“渐渐明白”等。《老王》这篇文章是杨绛先生于1984年写的回忆式散文,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杨绛先生一直对这位“老王”念念不忘,无法释怀呢?通过对文章主题的深入剖析,我们能够确定是对人性光辉的赞美。首先从“老王”残疾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阅读文章我们知道,“老王”有一只眼睛是瞎掉的,但是却并没有讲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也许是单纯的不幸,也许是更深的不幸。很多教师在讲述到这里的时候都会略过“更深的不幸”,因为作为一个正常人我们无法想象这种遭遇都给“老王”带来了什么。

但是,即便如此,“我”也并没有从“老王”的口中听到任何抱怨的话,哪怕是面对那些对他恶语相向、报以歧视的人,“老王”也是报着善良与真诚的态度,而这种淳朴的善良在现代社会已经很少见了。而且,“老王”在做事的时候也十分的认真,虽然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老王”对货物的照看依然十分的周到,面对“老王”的这种行为,我们这些生活在“温室中的花朵”难道不应该感到惭愧吗?我们可能一生都无法经历像“老王”那么多的不幸,更不用说经历了不幸之后还能够乐观地面对生活。

“老王”对杨绛先生一家可谓是尽心尽力,在文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送冰”“送钱先生看病”以及“在弥留之际送香油和鸡蛋”。而“老王”之所以会对杨绛先生一家抱着这种态度都是因为杨绛先生给予了“老王”十足的尊重。对于“老王”来说,他在生活中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很多事情都已经是无法逆转的了,但是,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在生活中获得与正常人一样的地位,渴望着别人的尊重。其实,“文革”时期杨绛先生一家正处于落难的时期,很多人都躲避杨绛先生一家,生怕与他们走得太近而招致了灾祸。但是,“老王”却毫不忌讳,杨绛先生给予了“老王”十足的尊重,“老王”回报给杨绛先生一家他所有的真诚。在这个物质贫乏、精神世界同样贫瘠的时代,“老王”的种种行为都是人性光辉的重要表现,是值得我们所有人赞美与学习的品质③。

(三)對人间真情作出进一步的思考

《老王》这篇文章是杨绛先生在“文革”结束几年之后完成的。对于杨绛先生来说,“文革”时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但是“老王”绝对这段往事中唯一的光明。在“文革”时期,杨绛先生被打压,剃成“阴阳头”专职扫女厕所,而钱先生也被剃成“十字头”下放挖沙,自己的女婿因为承受不住冤屈而含恨自杀,曾经生活中的挚友也选择了背叛和出卖,只有“老王”依然对杨绛先生一家不离不弃,如果说“送冰”是“老王”对杨绛先生尊重的回报,那么后来的“两送”绝对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是人间真情的重要体现,即使时代变化、科技发展,这种真挚的情感也不会发生任何变化④。

(四)《老王》是对自我灵魂的拷问

看到老王的这种行为我们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老王”愿意倾其所有来帮助杨绛先生一家是因为有利可图吗?答案是否定的。“老王”之所以会这么做只是希望得到杨绛先生真情的回报。杨绛先生一开始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老王”到底要的是什么,只是用钱与“老王”划清了界限。但是,对于“老王”来说,这种情感的交流是不对等的,直到“老王”在弥留之际给杨绛先生送来香油和鸡蛋的时候,“老王”才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一句“我不是要钱”吐露出老王深深的无奈。“老王”也许是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了,但是,他仍然放心不下杨绛先生一家,他害怕以后没有自己了杨绛先生一家会继续被别人欺负,就像自己一样,可是,当时的杨绛先生并没有意识到“老王”真正的意思。不知道是杨绛先生害怕得糊涂了,还是知识分子潜意识中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杨绛先生并没有去深入地思考“老王”话里话外所饱含的真情,而是用“无情”的金钱回报了“老王”。对此,“老王”无奈地接受了,并且带着遗憾离开了。

直到很多年以后,杨绛先生渐渐意识到“老王”已经把他们当成了至亲的人,他对于自己一家的关爱都是发自肺腑的,即使自己的生活非常拮据,也依然放心不下杨绛先生一家。但是,这个时候说什么都已经晚了,留在杨绛先生脑海中的只有那数不完的鸡蛋和直僵着的身体。多少年后,杨绛先生只要一想起这段往事,就总觉得心头不安,作为一名智者,不仅对人性进行思考,还要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拷问。文章结尾的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个时候的杨绛先生已经深深地感觉到自己错了,她的心里充满了对“老王”的愧疚,她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多想一点,没有给予“老王”真正的尊重和真心,恐怕自己的这种所作所为也是“老王”人生中的又一个不幸吧⑤。

三、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对于“老王”来说,他们没办法改变自己的出生、生活、样貌等各个方面,相对于同情来说他更希望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而不是看到他残疾后的惧怕与鄙视。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刻的反思,积极向杨绛先生学习,学会与他人平视,并且给予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尊重,只有我们尊重别人,才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而这也正是杨绛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注释

①许芳芳.《老王》课例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②崔鑫婷.论杨绛在上海沦陷时期的戏剧创作[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③蒋虹.对《老王》的多元解读[J].语文月刊,2011(10).

④景小建.尊严,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杨绛散文《老王》主题解读[J].中学语文,2011(24).

⑤董文静.从人生角色看杨绛的散文创作[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杨绛
选择
选择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何不就叫杨绛姐姐
杨绛的洒脱
杨绛:把一生活成传奇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