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7-05-10韩瑞娟

青年时代 2017年10期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教学

韩瑞娟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

一、阅读中渗透孝道教育

“百善孝为先”。孝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孝道是古人应具有的最重要的德行,也是现代人必备的品德。我教学《妈妈的账单》,让学生理解:妈妈对孩子的付出无私又无价,作为子女不能理解父母的操劳,反倒把妈妈要求做的每一件事都记录下来,并且标出价钱,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应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那我就利用此次课程尽情渗透孝道教育,让孩子们谈感受,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学习后的启发和今后的努力方向。我能感受到孩子们那种情感的撞击。“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懂事,懂得感受父母的爱,但这还不够,还应该引导他们懂得回报父母的爱。在教学《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时,我引导学生去做,以问父母、问外公外婆、问爷爷奶奶等形式了解父母生日,自己动手为他们准备一份生日礼物送给他们,并且每天为这个家做一两件家务活,作好记录,请父母签意见。用一周的时间观察,看看父母每天为这个家都做了些什么,在笔记本上作好记录,并写上自己的感受。收集尊敬、孝敬父母的名人名言和名人故事,在笔记本上作好记录。写一篇歌颂父母的作文,或者用诗歌、如果有其他合适的、可行的形式也可以去做。(提出这项就是不能杀孩子的创新意识,只要他们想到的、行得通的都可以去做。还可以给学生指指路,比如给劳累的父母泡杯茶、捶捶背、唱唱歌,不调皮,不顶嘴,努力学习等。)此次活动,比较成功。我相信,只要人人都有尊老爱幼之心,我们的家庭就会更更加和睦,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二、阅读中渗透感恩教育

当今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的条件优越,父母的溺爱,知恩图报已离他们太遥远。对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大自然的赐予等,都觉得是应该的,从没有想到回报。从而产生的种种不良的现象,让人堪忧,这迫切需要进行感恩教育。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主战场。感恩教育的内容涉及面廣,最基本的有感父母之恩:如《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中彩那天》中诚实守信,不贪钱财的父亲,《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伟大、无私的父亲,《慈母情深》中善良、辛劳、通情达理的母亲等。自然之恩:自然是美丽的、神奇的,大自然孕育了人类。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感受、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更重要的是感受大自然之恩情。如从《桂林山水》中感受桂林的山山水水独特的美丽,带给我们精神上的享受。社会之恩: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中感受陌生人之恩等。祖国之恩:从《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爱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祖国的优秀儿女。等。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找准感恩教育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渗透感恩教育,使每个幼小的心灵得到一次次深刻而长久的洗礼,从小树立起学会感恩,学会感激,学会回报,才会奏响和谐社会的生动乐章。

三、阅读中渗透诚信教育

诚信,何为诚?何为信?“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我们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教学《我不能失信》时抓住宋庆龄的可贵之处让学生畅谈体会,“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进行身体力行的设想,学生在思维火花不断的碰撞中感悟体会诚实守信的可贵之处。可见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了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

四、阅读中渗透无私奉献教育

无私奉献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境界,这样的人光荣而伟大。如《古井》这篇课文,开头写道“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平原上的儿女。”教学时,我抓住“哺育”一词让学生进行理解。“哺育”是喂养的意思,比喻培养,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把古井比作母亲,母亲为儿女无条件地奉献而不索取,提出“为什么说古井像母亲一样哺育着自己的儿女”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古井像母亲,是因为母亲用乳汁哺育了儿女,古井则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母亲教育儿女做人的道理,古井则用实际行动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教育学生学习古井对人们无所求却无私奉献自己全部力量的精神,并要求孩子们把这种学习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教学《白杨》时,紧紧抓住爸爸的两次沉思与微笑展开思考与讨论,最终,白杨能在大戈壁中留下坚强不屈,高大直立的身影,使人为之感动,而在这种恶劣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他们的无私奉献,更令人敬佩。文中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你们这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总之,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树立新观念,必须从学生身边的小事抓起,必须面向全体,立足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使德育内容寓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悟出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德育无小事,润物细无声。

猜你喜欢

德育小学语文教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