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自制教具,提高教学效率
2017-05-10刘霞
刘霞
(山东省日照第二实验中学)
摘 要:自制教具是教师在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为满足教学需要而进行的一项制作,能够有效支撑教学内容。任何一件教具,都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挖掘教材后,经过一番思考,或上课过程中出现的瞬间灵感,然后进行创意、构思和设计。使用自制教具可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巩固重点,突破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自制教具;兴趣;创新;能力;理论
自制教具是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载体。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自制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及意义。
一、巧用自制教具,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重视学生去“看”而不注重让学生去“想”和“做”,会造成教学环节单一,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阻碍学生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利用自制教具适时适度地进行演示,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高涨,从而爱上生物课堂。
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的结构”时,我用棉线、黑芝麻、绿豆和黄豆、卡纸制作了一个植物细胞结构模型。当我用多媒体课件讲完植物细胞的结构时,然后让学生对照教具,识记每一部分的名称和作用,学生激情大增,纷纷伸出手指指着细胞模型,滔滔不绝,课堂气氛热烈,很快学生就记住了。再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这节课,内容抽象、微观,学生不易理解。我鼓励学生制作相关模型,本来恹恹欲睡的学生一下子来了精神。以小组为单位,取两根毛线绳相互缠绕作为DNA分子,用彩笔画出不同颜色的片段代表基因,用小的棉花团充当蛋白质分子,并与毛线绳缠绕在一起,多次螺旋缠绕成棒状结构即为染色体。学生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就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巧用自制教具,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在探究食物中是否含有能量的实验过程中,发现花生种子燃烧时间过长,热量散失到空气中太多;锥形瓶直接在火焰上加热易炸裂,有一定的危险性;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把问题抛出来,各组学生积极构思更科学的教具制作方法,有学生提出把两个用锡纸围在易拉罐的内侧以减少能量的散失;有学生提出用两个易拉罐接在一起来增加空间让种子充分燃烧;还有学生提出用棉布包在易拉罐的外侧来减少能量的散失……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案,并收集制作教具的材料,不断拿出自己小组的得意之作,又在生物组老师的建议下,对实验“测定食物中的能量”进行改进,收到较好的效果。这个实践过程需要老师适时激发引导,激励学生大胆创新,想方设法地使教具变得更加完美、适用,这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都有重要影响。
三、巧用自制教具,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效率
使用自制教具可以加强理論联系实际,巩固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初中生物教材中不乏一些抽象的、微观的、对初中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的内容。在讲授这些知识点的时候,我利用学生熟悉的物体制作教具,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再配合我的讲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这一内容,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引起肺的扩张和收缩的,对没有生物基础的初一学生来说,的确不好理解。我们生物组集思广益,制作了这样一个教具:取一透明的饮料瓶去掉瓶盖,将气球放入瓶内,并将气球的管口反套在饮料瓶的瓶口上。注意:这时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保证气球是扩张的。
演示时,轻轻捏压瓶壁,瓶内的气体压力增大,气球被动收缩,这样模拟胸廓缩小肺被动收缩,肺内气体排出;再轻轻放松瓶壁,瓶内的气体压力就会减小,气球被动扩张,这样就模拟胸廓扩大肺被动扩张,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有了自制教具的配合,本来对这部分内容似懂非懂的学生豁然开朗。在此基础上,我又制作了另一个模型,模拟膈肌的收缩舒张引起肺的变化。将矿泉水瓶上半部分代表胸腔,把Y形管固定到瓶盖的小洞内,两个分支代表气管,用细线把两个小气球分别绑在两个分支上,代表两个肺,瓶底用气球的一部分薄膜封住代表膈肌。当向下拽气球薄膜时,气球会变大,说明肺吸气;当向上轻推气球薄膜时,气球会变小,说明肺呼气。通过教具模拟膈肌运动,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了肺吸气和呼气的原理,突破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提升了教学效果。
总之,自制生物教具在素质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符合当前的教育理念以及生物新课改的标准,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参考文献:
周斌,王铮敏.初中生物教学多媒体应用现状分析[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