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2017-05-10朱圣兰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所学生活化数学知识

朱圣兰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何将小学数学生活化,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抽象的数学还原于生活?我认为应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1.从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背景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如:教学“循环小数”这一概念时,可以通过学生所熟悉的事例和教具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先请学生看日历,从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不断反复出现,往复循环。再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什么现象也有这样的变化,学生1: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往复循环;学生2:每天都有昼夜交替;学生3:月亮的圆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循环的含义,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了,这时再让学生计算以下几道题:1÷3、4÷7 ……这样,学生对循环小数这个概念在头脑中就有了清晰的表象。

2.从学生生活中产生例题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生活例子,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以此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今天同学们到校的情况。学生很自然地说,今天我们班到校有28人,还有1人病假没来,那么教师可以见机引题:“谁能把这一情况编成一道数学应用题呢?”有学生马上编成了这樣一道题:“我校六年级共有29人,今天有1人没来,六年级今天的出勤率是多少?”另一个同学马上有不同的编题:“我校六年级今天有28人到校,1人没来,六年级今天的出勤率是多少?这些题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是学生自己编出来的,因此,学生学起来亲切、自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随之调动起来,解答的热情都很高。

3.加强数学在生活中地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观,这样就能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新知识的习惯。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说:“教室中多媒体控制台上的一块玻璃不小心被碰碎了,碎成了两部分(如图)。 如果要照样配一块,要不要两小块都带去?”有的说带第1块去,有的说带第2块去,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让他们说出理由,这样从学生生活实例入手教学,既抓住长方形这个图形的本质特征,又培养了学习图形的兴趣。

二、生活经验数学化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

1.在学校生活中感受数学

有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采撷生活实例,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感触的生活事实,学生就能感悟、领会所学知识,从而构建数学模型。例如:在学生认识时间以后,在教室内挂一个钟,上数学课时问学生:现在是几点钟?下课铃声响时,让学生看一下钟,几天以后学生就掌握了一天的作息时间,并引导他们要珍惜时间。

2.在家庭生活中理解数学

双休日学生在家里的时间较多,我就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去完成,如:以“快乐的星期天”为题,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起床、吃饭、休息、做作业、游戏、看电视等分别在什么时间进行,这样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就比较牢固了。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举目望去,信手拈来,到处是数、形、大小、长短、位置、分类、加减关系等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兴趣。

三、数学应用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生活能力低下,出现知识与生活脱节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引导学生领悟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解释生活现象

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链接,学生就会产生顿悟,或会对数学现象由朦胧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如:在学习了“乘法初步认识”后,用实物投影先投影出药盒子:西瓜霜24片一盒,师提问:“想象一下,这里面是怎么放的?”生1:“有4行,每行6片。”生2:“有3行,每行8片。”教师打开盒子进行验证。师:“你们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课后再去找一找,把你的理解说给爸爸、妈妈听。”这样的实物,生活中到处可见,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真真实实感受到数学的存在,知道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同时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后。

2.解决生活问题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感受数学在现实中的价值。再如,现代家庭几乎都遇到过装修问题,但学生很少参与这项家庭大事。我设计这样一道习题:要求学生帮助家长测量后计算家里的实际居住面积,如果房高统一为3米,要刷立邦漆多少平方米?每平方米工钱10元,应付多少工钱?每大桶立邦漆约300元,能刷60平方米,刷完整个居室立邦漆大约要花多少元?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猜你喜欢

所学生活化数学知识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非所学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