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教育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2017-05-10黄瑞秋
黄瑞秋
【摘要】生命化教育是立足于生命视野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认识和理解,让教育遵循生命的特性,为生命成长创造条件,促进其完善,提升其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审视语文课程对生命化教育的需求,对现阶段语文教育中的生命关怀缺失进行反思,探究生命化教育指导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策略,从而使教育重新回归到生命的原点,焕发生机,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生命化教育;高中语文;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077-01
一、生命化教育的定义
生命化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成长,遵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倡导发展每个生命个体的潜在能力。生命化教育指导下的课堂不仅是为了进行教学活动,更是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关注整个教学进程。我国生命化教育由张文质先生创立,以黄克剑先生的生命化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也影响很大。
二、从语文课程角度审视生命化教育的需求
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语文以人为本,是培养“人”的一门学科,强调育人功能。在当今的教育里,教学和德育相分离,生命教育多由思政课承担,但相比理论化的、相对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充满人文色彩的语文课更能收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生命观应该以“渗透”的形式进入语文教学内容。高中语文课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个体相互对话式教学,重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强调语文阅读教学的生成性、对话性,体现了生命化的教学理念。此外,让学生融入到文本所展开的生命世界中去,同作者及其文本中的人物对话。且把每一堂课上到学生心上,有利于学生真正提高阅读能力,锻炼思辨能力,从而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三、当前语文教育生命关怀的缺失
当前教育的对师生的完整生命关注不够,缺乏人文关怀。传统教学倾向于用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发展,以教师、书本、教室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以学科教学为主,成为了一切以升学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客观且严格,教学抽空了情感、心灵和个性,变得枯燥乏味。教师照本宣科,很少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和人生,不注重将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结合,教学与现实世界脱离,缺乏生气和乐趣。语文遗失了人文性的特征和趣味性,成为了单纯的知识讲解和应试工具,没有真正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因此,内化新课改彰显生命意义的理念,转变传统思维方式,从生命关怀的高度构建新的教育理念势在必行。
四、生命化语文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增加学生阅读体验的生成,实现自主阅读
生命化的语文教学倡导对生命的关注,正是通过学生自主的阅读体验来实现的,尊重其阅读的主体性、差异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主动阅读、感知、发现,只有这样文本才会真正影响学生的生命,学生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构建、提升自我,发展个性。带着“生命化教学”的眼光,我们可以在教材中找到许多可以“渗透”生命观教育的文本,是非常好的生命观教育资源,这需要语文教师有一颗澄明睿智的心灵,对生命观有深刻的体悟。但现实中被选入教科书的课文通常被当做“教学用文学文本”,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情感的标杆、道德训诫的内容,语文学习局限于教材,以课文代文学作品,以练习代课外阅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阅读受限。为有效地弥补这一空白,就需要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多深入关注作者情感,即文章的中心思想,搞清楚作者写这篇文章到底想表达什么,让学生换位思考去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体验发现、思考的快乐,使阅读成为“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这也有助于增加整体教学的深度、广度、高度、厚度,实现对“语文核心价值”的挖掘。此外,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对课外经典名著的阅读时间,扩展视野,积累文学知识及好词佳句作为知识储备。
(二)巧用评价机制,监控学习过程
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通常流于理论层面,缺乏效度,对学生的评价更是主要以“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为目的,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大部分时间被知识学习所占据,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智商高、情商低,不能身心协调发展。且语文教学结果也仅通过测试来用数据表现出来,呆板的考试使学生的一切都被抽象为僵硬的数字,无法体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多维性,无法反映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素质。因此从生命关怀的角度来说,语文不是唯一的评价内容,不仅只有书本上的文字和口头的语言,它内涵丰富,具有多维性,即不能只关注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发展和对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在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重视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纳入评价内容,如评估学生品悟鉴赏能力、发现创新的意识、团队合作能力、语文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都能够展现出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和综合的学习信息,充分发挥每一个独立生命体的特征,促进其潜能开发。
(三)设计有效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受教育者是一个完整的、独一无二的个体,其个体之间的智力发展水平及发展需求有所差异,这就决定了教学目标必须注意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平衡,应该多元化。作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重艺术特色,但由于传统语文教学预设过度,教学模式化,限制了教学过程的生成,语文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不利于生命价值的实现。在生命化教育视域中,教学目标应是一般性的、生成性的概略性目标,语文教师首先应根据对学生整体及个体的宏观把握来考察学情,在磨合的过程中分年级、分学期、分单元、分课时地制定、调整、完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情境实时调整,学生自主参与目标的制定与生成的全过程,以便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此外,教学目标还需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等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道德、价值观等,培养完整的人。
综上所述,用生命化教育理念来指导语文教学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要求,更是基于生命发展的要求,倡导对生命的尊重,重现语文课堂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2]刘德华.让教育焕发出生命的价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刘光明.生命视野下得语文教育:源于生活,升于智慧,达于生命[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5]肖川、徐涛.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
[6]叶澜.课堂教学过程再认识:功夫重在论外[J].课程·教材·教法.2013,5.
[7]劉济量.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