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新课程中的美点追踪

2017-05-10蒋冬娟

课外语文·下 2017年3期
关键词:自然美新课程初中语文

蒋冬娟

【摘要】如果能以一种理智的眼光去挖掘语文教材中存在的直觉或潜在的美,并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味到那种审美的愉悦,那么,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美和心灵的和谐,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自然美;人情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现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作品,思想深邃,文质兼美,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人们对美的追求,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情愫,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绝好教材。

一、情景相生的自然美

文学家笔下的景物描写,大多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对自然风物稍加点染,让它生态地再现出来,或春光明媚,小鸟啾啾,花萝繁盛;或轻舟摇荡,风和日丽,煦风吹衣;或浩瀚苍茫,气魄宏大,意境深远。有的衬托人物心情,有的渲染气氛环境,自有一番神韵。

陶渊明洁身自好,遗世独立,田园风光、自然美景是他钟爱的诗词素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远看到的自然景象,加上“悠然”“无心”和“知还”的心境点染,就达到了借景抒情、情景相生的效果,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当时清新脱俗的境界,给人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画面。朱自清笔下的《春》描绘了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在他的笔下:大片大片嫩绿的青草铺在地上,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孩子们在草地上尽情地追逐嬉戏,踢球赛跑。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开满了花赶趟儿”,成群的蜜蜂、蝴蝶,在簇锦的花团中飞舞,“嗡嗡地闹着”;柔和的春风吹拂着,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脸颊;温馨和煦的空气中,氤氲着花草泥土的香味,回荡着鸟儿婉转动听的歌声,飘来了牧童清脆悦耳的笛音……啊,美丽的,生命是如此的美好!面对这一切,我想,每个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赞叹,都会心驰神往、兴趣盎然!

《紫藤萝瀑布》是宗璞写的散文。文章写紫藤萝引人驻足,有炫人眼目的美丽,像辉煌的淡紫色的瀑布,给人一种“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感觉。“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紫藤萝瀑布”从我“心上缓缓流过”,荡涤了胸中郁积的“焦虑和悲痛”,得到了心灵的净化,至此,紫藤萝已不再是纯自然生物,而是一个象征,象征精神涅槃,象征心灵之花的重放。紫藤萝的形象美与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的哲理美在文章的结尾融合在一起,一如清风拂面,既明朗新鲜又耐人寻味。

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除了展现北方景象的壮阔外,更有他气势非凡的豪情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谈古论今,韵致风流,神采飞扬,自有一番“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与超越。马致远则用纯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肃杀的秋景图: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衬托了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使人领略到深秋的深沉、幽远、悲凉,自有一种悲怆的意境美。

二、浓烈细腻的人情美

文学作品中的感情时常是流动的,它体现在作品中双方感情的融合上,文學必然是情感的艺术,讲究情感的升华,能唤起读者对人情美特质的品味。

(一)亲情之美

人世间,至真至纯的亲情,是不会随着时光的易逝而老去的,无论是瞬间的感动还是终生的依恋。八年级下册有一篇莫怀戚的散文《散步》,讲述的是一家三代人出门散步这样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散步的途中,为走大路还是走小路出现了分歧,我决定听从母亲,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摸摸小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尊老爱幼”在一家三代人身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美的光彩。家庭的和睦、幸福、温馨都融入了三代人深深的爱之中。作者在平实的叙述中充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中最为宝贵的生生不息的人性的赞美。学习这样的课文,学生会感受到一家三代人的温和谦让与体贴,感悟人生中崇高古朴的人性美,他们的心灵将受到亲情、人性的陶冶,从而明白:生活原来是这样美好温馨的。是的,亲情是美好的,它像美酒一般醇香醉人,像橄榄一般有滋有味。

(二)离情之美

李白的一首“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曾经打动了多少朋友的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千古传颂的离情别绪,波澜起伏,细节真切,感情跌宕,震撼人心,我们由此感受到的,是无限遐想的空间以及绵长不尽的韵味。中学语文教材里,不乏这种惜别之际的唱和与倾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以其如诗如画的意境、纯情动人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展现了难分难舍的离情之美。

还有《关雎》《蒹葭》中表现的爱情之美,《社戏》中体现的友情之美等,都是人情美的范畴,都曾无数次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值得我们去追踪、探究。

三、壮烈博大的崇高美

何谓“崇高”?“崇高”即最高尚的,“崇高美”即为“高尚之美”。这种崇高之美常体现在语文教材的悲剧作品中,主人公英勇壮烈的行为和凄凉悲壮的遭遇命运表现出强烈恢宏的悲壮美,引起我们深沉的感慨和深远的思考,给人无尽的感染、启迪和教诲。七年级上册收录了雨果的文章《“诺曼底”号遇难记》。主要人物是船长哈尔威,他在沉船的20多分钟里主宰了船上60个人的性命,唯独遗忘了第61个人的生命——自己:他随着“诺曼底”号徐徐沉进大海,“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他坚定的身影、洪亮的声音、从容的对话、严厉的命令、悲壮从容的沉没告诉世人:真正的英雄是在死亡面前把生的机会让给别人的人。“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高大伟岸的哈尔威刹那间就消失了,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肃穆、悲壮的气氛,渲染着这一幕悲剧,赋予了这“一尊黑色的雕像”崇高、灿烂的人性之光,走向了理想精神的极致。他带给人们的并不是痛苦,而是无比的崇敬和强烈的震撼。

同样具有崇高美的人物还有《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他穿上“只有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为学生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他深情地赞美法国语言,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号召大家“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当孩子们学不好法语时,他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对这场悲剧的原因进行总结。当祈祷的钟声敲响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国土沦丧,不允许学母语的残酷现实在他的心头引起了巨大的震撼与痛楚,他哽咽语塞,悲恸万状,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了“法兰西万岁”,以表达他激越高亢的爱国热忱和不屈的意志,然后他“待在那儿……”再也不能教法语,从此沦为亡国奴的悲痛使他力不能支,口不忍言,无力地垂下手臂……每当教授这篇课文时,师生常常在深沉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从韩麦尔先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受到陶冶,从小说结尾这种凄怆、悲壮中受到强烈的感染,这要比任何说教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都要有效得多。

当然,语文教材中的美点还有许多,如剪裁的巧妙、结构的谨严、行文的简洁与铺排等,亦足以为人所细细玩味,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需要强调的是,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凡是能引起我们美感的,具有精神上的感染力的东西,都应当值得我们去探讨;凡是能让我们怡情悦性的那些具体可感的形象,都值得我们去品味。我们如果能以一种理智的眼光去挖掘语文教材中存在的直觉或潜在的美,并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味到那种审美的愉悦,那么,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美和心灵的和谐,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让我们共同用心为之吧。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自然美新课程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