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新策略

2017-05-10陈章良

课外语文·下 2017年3期
关键词:高效性文言文初中语文

陈章良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一个重难点内容,但是它同样又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好文言文,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力求在教学中凸显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感受中华古文魅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能力;并在提高学生的各项语文素养的基础上,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高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它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比较薄弱的一部分,其教学方法的老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阻碍着文言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努力加强文言文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爱上中华古文,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提高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拓宽思路,革新教法,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人们自愿做的事情才做得好。”只有学生自己愿意学习,教师才能教好文言文。由此可见,只有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才是实现文言文教学的高效性的前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上新课前,只有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构思,运用别出心裁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教学任务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比如教学七年级的《伤仲永》这一篇课文时,我首先把课文改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使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了解方仲永生活在一个世世代代以耕种为生的家庭。方仲永五岁时,写了四句诗,全乡的人竞相传阅。从此,方仲永表现出惊人的天赋。他指物作诗,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看的地方,同县人纷纷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有的人还请方仲永题诗。他的父亲目光短浅,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不让他学习。他十二三岁时,不能符合当时的好名声,又过了七年,他和普通人就没有区别了,“泯然众人矣”。这样学生就有机会了解并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其次,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文章内容,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对讲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学生,给予鼓励。同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在竞赛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并激发学生的求成和好胜的动机,让学生主动地阅读课文,获取知识。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比“满堂灌”“一言堂”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二、改革创新,改变认识,启用全新教学模式

在上课前,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并设置问题,导入新课。在正式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文言文《期行》时,可以设置导学学案:(1)弄清文章塑造了“时年七岁”的陈元方明晓事理和谈吐大方,通过“明晓事理”就认识了“陈太丘友”的“无信、无礼”。(2)设置导学问题,让学生知晓文本的重难点,展开自主学习。①友人见元方时说了些什么?语气怎样?②友人随后的态度怎样?③友人态度为什么会发生改变?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⑤如果你是元方,你如何去做?(3)在课堂教学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共同发现本文的核心问题——做人应该讲诚信,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这样,学生在自我学习和教师的引导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诚信立身,以诚信待人。

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要根据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才能显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思想感情、内容、艺术手法。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在开始教学时就养成。同时,老师的作用应集中体现在鼓励上。鼓励学生要知难而上,不能有畏难情绪,要鼓励学生做好学习检查记录工作,有重点、有条理地记录下自己的在预习中遇到的疑惑、困难,方便随后的学习。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及时改变教学方式,以灵活多样的教法组织教学,通过各种形式如个人与同桌相结合预习,同桌与小组相结合的合作,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讨论,全班舞台剧等形式提高教学。

教师还应设立相应的评优机制,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价值问题评选的机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设疑并扫除障碍;设置讲解与灌输机制,如利用文本课下注释或书中资料中现成的注释,使学生在思索道理时疏通文章;可以在讲述道理时,通过讲解难词冗句,释疑解难;可以不断联系课文句子,深化文章思想。

三、诵读经典,指导理解,提高学习文化素养

读通文言文,是《大纲》的基本要求,因此,句子的节奏、停顿的分析很有必要。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尽量做到看着原文直接翻译,这样既积累了文言文字词,又理解了句子。在教学新的文言文时,結合课文中的佳句名言,深化学生对新课文的理解。如在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在理解“亲贤臣,远小人”的道理时,可联系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者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让学生懂得远离坏人,相信朋友的重要性。

其实,在学文言文时,多积累文言文字词,是非常关键的。一栋房子需要一块块的砖堆砌而成,文言文的理解需要对于每一个字词的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读懂文言文,才能多读成诵。例如在教学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多朗诵,并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并理解诗歌中的情怀,体会作者在那个时代的那种“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宽大胸怀,通过朗诵感受杜甫的人格魅力和处世态度。

当然,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经验,教无定法。但我总觉得只有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拓宽思路,革新教法,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改革创新,改变认识,启用全新教学模式;诵读经典,指导理解,提高学习文化素养,全面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就不是一句空话。

(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高效性文言文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浅谈水质检测的高效性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再思考
如何实现小组学习的有效性、高效性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语文阅读课堂高效性构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