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新闻作品的教学分析

2017-05-10王士超

课外语文·下 2017年3期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标理念的落实,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闻作品在其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新闻作品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在提高中学生思维能力、媒介素养等方面的价值。这不仅是对语文教学资源的浪费,也是对新课标对语文课程要求的忽视。本文立足于新课标对新闻作品的教学要求,通过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新闻作品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进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素养三方面为新闻作品的教学寻找切实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语文;新闻作品;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材中的“新闻”

在不同环境、不同语境下,“新闻”一词也有着不同的含义。从新闻学的角度来看,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人教版选修教材《新闻阅读与实践》中也指出了“新闻”的含义:一是指新闻的实质特征,即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二是指对各种新闻体裁的总称;三是专指消息这种体裁;另外书中还提到,基于教学的实际要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数情况下“新闻”侧重第二层含义,即指的是各种体裁的新闻作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新闻作品主要是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三种类型。

笔者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新闻作品从分布、标题、作者、体裁四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如下: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新闻作品主要分布在必修一的第四单元;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所选的新闻作品类型也主要侧重报刊等纸质媒体上报道过的新闻,对于数字媒体上的新闻作品鲜有涉及。

二、新闻作品的教学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对新闻作品也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教学要求。然而在实际的新闻作品教学中却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新闻作品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文本的分析上,没有把“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学方法也比较保守和陈旧,与时下的媒介环境不符;从教师来看,大多语文教师缺乏系统的新闻学知识,对新闻作品没有专业的、深刻的认识,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表现为难以做到像文学类文本教学那样游刃有余。

(一)教学内容偏离课标

在语文课堂上,新闻作品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新闻文本特点的学习上,如对新闻作品体裁的区分,结合作品了解这一体裁新闻的特点等,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新闻实践活动。实际上,新闻作品在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搜集身边素材进行写作,把语文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此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选取的四篇新闻作品都是纸质媒体上的新闻作品,而现下纸媒尤其是报刊早已不是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途径,广播电视新闻由于其受众的特点和传播形式的独特性,与纸媒上的新闻在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而网络新闻的出现更是把新闻的时效性发挥到极致。所以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媒介环境以及时代的特点,语文教材中的新闻作品只选取纸媒上的作品显然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如何使学生从生活走入教材中的经典新闻作品,再从教材中的新闻回到生活中的新闻,也是值得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保守陈旧

在实际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探究的教师尚且非常有限,在不受重视的新闻作品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更是怠于探究适合教师教、学生学的新颖的教学方法,而依旧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等。新闻是一个富有时代气息的文本样式,每篇新闻作品都有当时社会环境的印记,因此对不同的新闻作品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比如《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传统教学中教师无非又是采用讲授法,从文本入手来分析消息的结构,明确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叙,理解标题的作用和背景材料的作用等,用这样的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必然会觉得枯燥,所以不妨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缩写这则消息,并模仿播音员进行播报,既能调动课堂气氛还可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或者把这则消息改写成一句话新闻,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总结概括能力等。

(三)教师缺乏新闻知识

高中语文教师大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对于新闻学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这导致很多语文老师可以信手拈来地上一节精彩的古文课,却上不好一堂新闻课。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虽有《新闻阅读与实践》的选修教材,但许多高中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开这门选修课。这一方面有高考没考过所以不教的客观因素,也有想教却没人能教好的悲哀。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添加的新闻作品,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也是对教师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教师要树立終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扩充自己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新闻作品的教学实施

(一)明确教学重点,重视媒介素养

学生在阅读新闻作品时,经常从文本所呈现的表层信息去感知。但考虑到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和语文素养,对于新闻的六要素并不需要再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上刻意教,因为这些知识学生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对新闻作品的学习中已有涉及。故而对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第四单元新闻作品的教学重点不妨侧重于对不同新闻类型的纵向对比上。本单元的新闻作品,涵盖了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三大类,教师可以有意引导学生区分不同新闻类型的作品在结构安排、内容选取、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无疑,这一层面的教学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却已经不再是单薄的枯燥的新闻理论知识,而是从宏观角度对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三种体裁的认识,这不仅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水平。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应先从产生问题的原因入手。长期以来新闻作品一直按照文本解读的思路来教也有其原因。首先从教材的选文来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新闻作品,有的是灌注个人情感的独辟蹊径的优秀新闻作品(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的是有独特新闻视角的作品(如《别了,“不列颠尼亚”》),对这些优秀新闻作品的阅读必然不同于日常纸媒新闻的阅读,而是上升到了名作鉴赏的层面。正是基于这一点,在新闻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总是会去找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感情等,却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自己的价值判断。把学生培养成为理性而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者,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也是提升公民新闻意识和媒介素养的基础。因此,新闻作品的教学内容应是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比如,在对《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

(1)作者为什么不从香港回归时中国人的反应这一角度入手?

(2)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都写到了哪些事物?

(3)作者在这篇新闻作品中都有哪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4)标题用“别了,不列颠尼亚”有什么特殊的内涵?

简单的几个问题,却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探寻新闻报道巧妙的設计以及报道背后所隐藏的信息。新闻作品的教学首先应该立足于文本,然后才是把语言表达与作者态度、新闻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既区分又联系,进而在对立统一中把握新闻作品所写的新闻事实,最后引导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吸收内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二)教学因文而异,方法灵活多变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新闻作品有三种体裁——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虽然同为新闻作品,但这三种体裁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要依据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文而异”,灵活多变。

通讯是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等比较详细、生动的报道,一般篇幅比消息要长,报告文学是具有新闻性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现实问题也比较深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通讯和报告文学的教学方法较难出新。但消息却不同,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语言简洁,所述事实也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中操作也相对简单,教学方法也最为灵活。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为例,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讲授法居多,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拓展知识面,使学生了解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流程,进而引导学生开展新闻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感知生活的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新闻这一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的认识。另外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短消息写作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得到锻炼。

此外,现在许多高中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对于这些有条件的学校在新闻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区分广播电视新闻稿与报刊新闻稿的不同,试着把教材中的消息或通讯改成广播电视新闻稿并进行播报,这不仅是对学生分析对比能力的锻炼,更可以提升学生对新闻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客观理性的思维。

(三)完善教师教育,提高教师水平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讲授者变成学生的引导者这一过程对许多教师来说无疑也是一个挑战。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新闻作品还是“一言堂”教学,甚至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和质疑置之不理,这一方面反映出有些教师对新课标理念认识不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部分教师自身素养难以适应新闻教学。新闻作品在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中从无到有这一改变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提高新闻作品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就应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增加新闻专业知识的储备。

从语文教师的教育来看,中学语文教师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已经从中文系分离出来,而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又侧重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锻炼,缺乏专业的新闻学知识。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反映在实际教学中就会出现对新闻作品的处理不像文学类文本那么得心应手的现象,这也是当下人教版虽然有《新闻阅读与实践》的选修教材却很少有学校开这门选修课的原因之一。顺应新课标的要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增加了一个单元总共四篇的新闻作品,这就要求教师教育也应该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相适应,与新的教材内容相适应。

对于当下的在职中学语文教师而言,首先应该认真研究新课标的要求,使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新课标相适应。还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顺应大众传播时代的要求,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补充教学中必需的新闻知识,使教师素质能够满足新闻作品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

总之,新闻作品与文学类文本和论述类作品都不同,它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供人欣赏,也没有深刻的内涵需要细细品味,它有的只是客观简洁的语言背后隐藏的信息。作为母语学科的语文,应该关注到大众传媒时代对个体提出的媒介素养的要求,而不应该也不能只是关注应试背景下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还应该传播民族文化、传递思维品质、传承审美情趣,真正把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落到实处。高中语文教材中新闻作品的教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课题,希望语文教材中新闻作品能在教学中受到应有的重视,走上适应时代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王荣生.“新闻报道和言论文章阅读”单元样章[J].语文学习,2009(6).

作者简介:王士超,女,1991年生,河北定州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硕士。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