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呈现语文课堂的实践常态

2017-05-10占琼瑜

课外语文·下 2017年3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文体常态

占琼瑜

【摘要】教师要给学生以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最大体现文本的价值,也最大体现我们的教学价值,从而使教师的语文课堂形态转化为学生的语文实践常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价值;文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在一次语文活动评课时曾经说道:语文课要从教师讲的课文课堂形态,转变为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课堂教学常态。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语文课除去两周一次作文,其他时间基本上都用于讲课文。在老师精彩繁琐的讲解后,却发现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是“收效甚微”的。这就是吴忠豪教授所谓的当前语文课所存在的课文课堂形态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二条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以语文实践的课堂教学常态存在。如何从教师讲的课文课堂形态,转变为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课堂教学常态呢?现在我就结合我的课堂把我的一些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抓文体,巧发展

学生阅读每一篇课文就是进行一次别出心裁的语文实践。因为每一篇课文中都蕴含着学生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的“营养品”。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营养品”,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让其成为孩子语文实践的“土壤”。有的文章在文体上很有特征,如新课标人教版《桥》一文是五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小说。教师在自己细读文本后,若能发现文章的文体特点,就可以对学生开发这部分的资源,从而让小说这种体裁走进学生的知识系统里,提高学习的文学修养。如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小说的几种类型:长篇小说(8万字)、中篇小说(3万—8万字)、短篇小说(3万字)、微型小说(1500字),然后介绍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最后以小说的三要素,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训练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人物 (老汉先发现…… 老汉接着…… 老汉最后……)

情节(起先 …… 然后 …… 最后 ……)

环境(当洪水…… 当洪水……)

这样,开拓文体特征这块试验田,对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既明白了所谓的小说的基本要素,更因为通过实践活动明白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可以多角度进行的,从而提升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再如,何捷老师执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何老师抓住文本特点——回忆录,挖掘文本写作实践的训练因素,将文本当作学生学习写“回忆录”这类文体的范例。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他让学生在读中一步一步地获取回忆录文体的特点:一是三原则——亲见、亲闻、亲历。二是三特点——清晰的、完整的、真实的。三是细节描述必须是清晰的,故事情节必须是完整的。然后让学生回家试着写自己的回忆录。何捷老师在自己对文本的细致解读下,发现了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着力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还有什么障碍呢?

二、抓逻辑,巧组织

在《中彩那天》课文中,一、二段的内容是这样的(如表):

贾志敏老师在教学这两个片段时,巧妙抓住“拮据”“梦寐以求” “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这三个词句,交换不同的位置,引导小学生反复练说,所以学生有了这一组不同关联的句子。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家生活很拮据,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車。②虽然我家生活很拮据,但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是父亲梦寐以求的。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但我家生活很拮据……

在这个一次又一次地反复练说环节中,学生不断地运用逻辑思维,重组课文内容,不但理解内化了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语言的表达,积累了语言,更在这样的语言实践中,收获了抓关键词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贾老师能巧妙地抓住词句间的逻辑关系进行重组语言,可谓一箭多雕。

三、抓词语,细打磨

老舍先生说:“我们的最好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对重点词语,要细细打磨,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我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第四段时,是这样抓住关键词来细细打磨,层层训练的。

第一步:请大家仔细阅读第四自然段,把最先吸引你的句子画出来,写写自己的想法。学生回答后出示:

第二步:再仔细地读读这两句,大家有没有发现用词的特点?第一句引导学生关注到了动词,用上了不同且丰富的动词,写出了作者对20世纪人类无所不能的惊叹;第二句引导学生关注“以及”这个关联词,读懂关联词前面都是家里运用的科技产品,后面都是出门的交通工具,作者非常巧妙地运用“以及”这个关联词把20世纪的科技成果从两个角度来写,体现了科技带给我们的变化很大。

第三步:出示小练笔,进行仿写,也用上动词表达科技的巨大变化。

20世纪,人类______,______,______;20世纪,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等,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这样,有序地引导学生潜心思虑,知文会意,从悟到仿,既丰富语用实践,又发展了言语能力。

当然,一本语文教科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有许多的内容都可以选择作为学生语文实践的“土壤”,如还有文章布局谋篇的精巧,标点应用的奥妙……作为教师要谨慎取舍,要给学生以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最大体现文本的价值,也最大体现我们的教学价值,从而使教师的课文课堂形态转化为学生的语文实践常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文体常态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