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征精神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
2017-05-10周鹭
周鹭
摘要: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正确理解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继承、发扬和运用长征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着重要意义。
Abstract: The Long March spirit is casted by the life and blood of Chinese Communists and the Red Army officers and soldiers, it is the precious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day,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deepening,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 inherit, develop and use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 and guide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关键词:长征精神;大学生;教育
Key words: the Long March spirit;college students;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3-0213-03
0 引言
长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不仅实现了党和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更重要的是在长征途中孕育了伟大长征精神。红军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弘扬和运用长征精神,牢牢把握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紧紧抓住爱国主义教育这个重点,对加强大学生教育引导有着重要意义。
1 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
1.1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灵魂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加快侵华步伐,团结御侮、抗日救亡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蒋介石集團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断“围剿”苏区和红军。另一方面,在党内取得统治地位的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导致苏区反“围剿”失败,红军遭受惨重损失,党和红军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军事斗争的失利和部队力量的削弱,并没有让红军望而却步,选择放弃,靠的就是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革命必胜的信心。
长征途中,红军穿越崇山峻岭,爬雪山过草地,忍饥挨饿,历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斯诺曾总结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爬过了18座山脉,其中5条是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过10个地方军阀的包围;穿越过6个少数民族地区。①自然环境的恶劣,缺衣少食的生活条件,没有让红军畏惧、退缩。 “革命理想高于天,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是红军能够面对险恶的战争环境和自然环境最终取得胜利的灵魂与核心。正如亲历长征的杨成武将军所说:“是信念——对事业、对革命、对北上抗日路线的信心,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支撑红军走完了长征之路,最终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1.2 艰苦奋斗精神是长征精神的根本
艰苦奋斗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红军在长征的两年间,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翻越了空气稀薄的雪山,穿越过人烟稀少的草地,成就了“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靠的就是不畏艰苦,排除万难去战胜困难的精神。艰苦奋斗也是不怕任何困难,不惜任何牺牲而顽强奋斗的进取精神和奉献精神。红军长征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成就了一部艰苦卓绝的史诗巨著,凭的就是英勇无畏、不惧险阻的英雄气概。
1.3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长征精神的精髓
在中国革命的危机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了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一事实使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深刻分析中国革命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更好地解决革命的重大问题。没有“实事求是”精神的指引,就不可能在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之际作出战略转移,实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表现出浴火重生的伟大创造精神,闯出一条新路,最终走上新生和胜利的革命道路。
1.4 顾全大局、紧密团结是长征精神的保障
遵义会议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为全党形成团结统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反对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行为时,广大红军将士讲团结、顾大局,避免了红军的自相残杀。②在长征途中,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活补给严重不足的情况,红军将士发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强帮弱,大帮小”,大家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在面临危险时,很多同志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正是这样一种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使红军成为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2 弘扬长征精神对大学生教育引导的必要性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点
2.1.1 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一是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理性思辨的能力,受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对金钱和物质缺乏正确的态度,出现了重视物质利益,理想信念淡化的问题。二是一些网络、新闻媒体为了抓住人们的眼球,提高点击率和收视率,缺乏应有的道德底限,对某些有悖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现象进行大肆宣传和报道,宣扬低俗文化,使得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所误导,出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离。
2.1.2 缺乏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正确认识和继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大学生认为时代不同了,再提艰苦奋斗就过时了,落伍了。一些同学受到社会环境和不良风气的影响,滋生了贪图享受的思想,认为人生在世就应该活得潇洒,艰苦奋斗完全没有必要。一些同学追求高消费、提前消费,在完全不具备偿还能力的情况下向网络平台借贷,最终导致了很多悲剧的发生。
2.1.3 抗挫折能力较弱
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长眼中是整个是家庭的核心,过多的呵护和宠溺导致部分大学生面临挫折时不能正确应对,从而选择逃避或者更加激进的方式来面对,造成一些悲剧的发生。例如令人扼腕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和遭遇电信诈骗的徐玉玉案件,从背后反映的均是大学生心理的失常和偏差。
2.1.4 集体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烈,集体观念淡漠,缺乏大局意识,更加关注个人自我的发展,常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而对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却不够重视。同时,缺乏远大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抱负,不能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忽略了作为大学生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2.2 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教育的意义
2.2.1 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指明方向
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精神淡忘,甚至曲解历史,出现了价值观的扭曲和理想信念的偏差,如果任由这些现象发展下去,势必影响到国家发展和民族存亡。激战独树镇、强渡乌江、浴血娄山关、飞夺泸定桥、鏖战腊子口……长征途中红军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及英雄事迹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教材,长征精神中所蕴含的革命理想主义、革命现实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内涵,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2.2.2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总体是良好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大学生中学习不思进取、生活铺张浪费等不良行为,就要用长征中的艰苦奋斗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针对大学生中集体观念淡漠的现象,就要用长征所蕴含的集体主义精神强化他们的团结协作观念。长征精神所具有的教育塑造价值,能够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完善,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修好公德和私德。
2.2.3 提升育人实效,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夯实基础
长征精神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果,红军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险、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对于大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是实践意义,对加强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时效性。通过弘扬长征精神,开展系列实践育人活动,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崇德修身、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3 长征精神对大学生教育引导的途径探索
3.1 融入课堂教育,强化理论武装
課堂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正规的渠道,通过传统的课堂教育,可提升大学生对长征精神的认知,深化大学生对长征知识的理解。一方面,要在长征精神的理论研究教材编写中,在辅导读物中,以大学生喜爱的形式贯通融入长征精神,切实推进长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在课程设置方面,可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学习长征精神。例如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增加长征的相关内容,将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相结合,将长征所展现的革命理想主义、艰苦奋斗精神、积极乐观精神纳入课程中,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形式方面,除了传统的课本教学外,还可采取专家讲座、课题研究、课堂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同学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研究,让同学们以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领悟长征精神的精髓。
3.2 融入校园文化,营造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在发扬和继承长征精神中,要依托校园文化阵地,利用网络宣传平台,营造良好氛围。一是以第二课堂为活动载体,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活动的开展方面,要深入调查了解学生的想法,切实结合学生的需求,以同学们喜爱的形式开展活动。同时,要明确长征精神的学习和发扬是长期的过程,避免开展活动时出现一时轰轰烈烈效果却不持久的情况。去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各高校均以校园文化活动为阵地开展了诸多活动,切实取得了有效的育人成果,也得到了大学生的喜爱和认同。例如云南省高校开展了“弘扬长征精神 厚植爱国情怀”主题活动,通过“重走长征路”、“网上长征火炬接力”、重温长征故事等方式弘扬长征精神,一些高校通过“红色十月”系列活动,包括班级主题团日活动、观看展览、合唱比赛、排演舞台剧等方式在大学生中掀起了学习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的热潮。二是利用好网络媒体传播平台。新媒体具有更新便捷,推送方便,传播迅速等特点,大学生是这个群体的主力军。因此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将长征精神的宣传和教育融入到同学们日常接触的网络互动平台,把长征的影片、历史资料、师生心得等发布于网络平台供同学们学习。同时,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避免一些扭曲历史、别有用心之人在网络平台上误导学生,筑起网络安全的坚实防线。
3.3 融入实践教育,内化长征精神
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是在温室里成长起来的花朵,缺乏坚强的意志和社会的历练,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大学生以自身实践切实体会长征精神、感悟长征精神、传承长征精神。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利用参观长征纪念馆、访谈老红军、重走长征路、志愿服务等方式进行,历史虽然不能重现,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的,受到身心的洗礼,最终将长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长征精神历久弥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应以长征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力量。
注释:
①张丽,胡国钦:《浅谈长征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老区建设》,2014年12期。
②武国友:《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载《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文雪,范继东,等.当代大学生长征精神教育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31(6):96-100.
[2]黄蓉生,潘洵等.井冈山精神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意义[J].中国高等教育,2016(19):24-26.
[3]张学昌,谷照亮.长征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30(6):82-85.
[4]张建明.用长征精神教育和武装当代大学生[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6-7.
[5]新华社评论员.理想信念高于天—长征精神当代启示之一[EB/OL].新华网,2016-10-20.
[6]光明日报评论员.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N].光明日报,2016-10-22(01).
[7]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