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公众演讲课程的思辨型人才培养
2017-05-10张琳琳
张琳琳
摘 要: 公众英语演讲是美国大学普遍开设的必修课,对学生的演讲能力、思辨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内高校中,英语演讲课程通常被设定为选修课,在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借鉴美国大学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对国内高校英语演讲课程改革提出新的思路,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思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 思辨型人才 公众英语演讲 形成性评估
2000年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文化素质修养为内核,以培养会学习、能创新、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外延,这是新时期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与特点。中国越来越多的高校提出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毕业生,英语演讲是口头和书面表达的最佳结合,是实现语言情景化和工具化的完美出路,对学生语言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特别的意义。在美国,公众演讲几乎是所有大学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像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这样的演讲俱乐部会开设各类演讲培训班,这充分说明美国的教育非常重视演讲技能的培养,同时说明演讲技巧是可以通过系统培训和反复实践而得以提高的。笔者在2015—2016学年观摩了美国东斯特劳斯堡大学的公众演讲课程共三十课时,录制课堂视频五十个,并与该校教授英语公共演讲的老师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深刻体会到了美国大学的演讲课程如何真正服务于通识型人才的培养,在授课方法、课堂组织和考核方法等方面均有值得借鉴之处。
一、我国高校公众英语演讲课程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注意到我国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思辨缺席症”。思辨缺席现象主要体现为思维能力弱,缺乏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语专业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欠缺,已成为共识(何其莘,2008)。一些专家在谈英语思辨和创新能力时大力主张把英语演讲引入课堂。英语演讲作为教学法中的“验证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智力和知识运用的技能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对教学大纲的实施、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演讲课程不是单纯地对口语课改头换面,而是集语言训练思维能力沟通技巧等于一身的新型课程。
国内已有学者敏锐地洞察到英语演讲课程之于通识型英语人才培养的价值。任文提出,虽然本质上演讲属于专业技能课程,但由于演讲内容不可避免地涉及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课的许多领域,因此应将这门课归属新型教改类课程,纳入英语专业教学计划;王彤描述了演讲课作为口语教学新课型试点效果;颜静兰、贾卉介绍了“ITTEP”教学模式,即Imitation(模仿学习),Training(常规训练),Technique(技巧训练),Evaluation(测试与考评),Participation(参赛体验),将演讲活动作为教辅手段;张冬玉探讨了在综合英语课堂专门设立演讲活动的可行性及教学效果。
到2015年为止,官方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的1448所本科院校中有994所开设了英语专业,在校学生达57万人。然而,多数院校培养的外语人才存在千人一面现象,缺乏具有丰富知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翻译人才和跨文化交际人才(戴炜栋,2009)。新《国标》对英语专业口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改革还比较滞后,缺乏相对统一的理论支持和改革方案。筆者将针对公共英语演讲这门较高起点的口语类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估方式等进行创新性探究,希望为开设本课程的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培养做出贡献。
笔者结合国内英语专业学生现有水平和特点,将美国大学公众英语演讲课程体系中可实施方法融入现有教学体系中,通过公众英语演讲课程改革,实现为英语专业培养通识型人才、思辨性人才的目标。笔者认为,公众演讲学习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意义远远超出一门专业选修课。使用英语进行演讲是他们必然要面临的挑战,也是他们必须具备的能力,因为大多数人毕业以后从事的都是倚重“舌头”工夫的交流型职业,如教师、翻译、记者、公关、销售、导游等,无一不是通过使用规范而富于感染力的语言教授知识、传递信息、说服劝导的工作。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出色的英语演讲技能是他们工作顺利、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比如课程设置中的两个重要部分——说服性演讲和说明性演讲,都可能成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中的一种必备技巧。在课堂的一次次演讲中可以看到这些学生未来的身影,他们可能是讲台上的生物老师、医药公司里的销售、法庭上的律师甚至法官。
在英语演讲越来越受到学生推崇的同时,演讲教学却表现出明显的滞后和不足,因此在教学方法、策略、评估等方面做出调整和改革是紧迫而必要的,充分借鉴以公众演讲见长的美国大学的课程体系无疑是一条捷径。
二、美国大学公众演讲课程内容的借鉴
东斯特劳斯堡大学公共演讲课程在教学中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在技巧教授和点评时发挥作用,其他大部分时间只是在引导课堂活动的进行,将课堂主角完全交给学生。充分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引导和提出建议,达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
在公共演讲教学中,每次演讲都将经过选题、独立研究、小组讨论互评、教师指导等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独立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得以培养,这一点在小组项目合作中体现尤为明显,学生的兴趣和努力通过演讲得以充分展示和发挥。以研究者2015年秋季学期观摩的课程为例,学生的作品之中不乏上佳之作,演讲题材更是引人入胜,比如说明性演讲中有“深海生物研究”,“牙齿疾病研究”,“夜班制度对员工身体影响研究”,“美国三十年代犯罪率调查”,“印度等级制度研究”,“女性化妆研究”,等等;说服性演讲中则会有“美国政府应该对公众公开911事件调查内情”,“为什么人一定要吃早饭”,“2016大选应该支持民主党”,“为什么推特是最棒的社交媒体”,“开车时不要使用手机发信息”等。这些演讲深入浅出,内容翔实,调查充分,可信度高,与国内英语演讲中常见的不着边际的“煽情”内容大相径庭。
借鉴美国大学演讲课程体系,对高校英语演讲课程内容方面应该做出适当调整。课程改革涉及改变授课方式,丰富课堂活动内容,教学内容着眼于社会热点和国际化视角,初步制定课程内容与活动实施方案规划表如下:
演讲课程应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活动组织原则,即强调课堂要最大限度地提供学习者运用目标语进行互动的机会以提高语言习得的认知发生程度(Skehan1998)。每一次演讲任务的完成均采取“教师引介——范例评析——学生观摩——小组互动(groups—dynamics)(协商、演练)——全班展示(whole—class demo)——教师及学生点评的活动组织流程,以“同伴合作、教师参与”为基础。从演讲稿的选题立意、论据收集、谋篇布局、措辞运用、语言修改、演讲道具或幻灯片的制作和使用,到演绎中语音语调、音高、语速、停顿、重音、声音的抑扬顿挫及节奏感的把握,再到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技巧的运用及情感控制等方面,均先由小组成员互相协商、观摩、点评、填写反馈表,再在全班进行演绎,最后进入组间相互提问和建议环节。
三、美国大学公众演讲课程评估模式借鉴
形成性评估已经成为美国大学课程体系的主要评估方式,作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价方式,它主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观测其学习潜力、改进和发展,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陈旭红,2009)。形成性评估的有效工具包括课堂对话(classroom dialogue)、评分反馈(feedback through marking)、自我评估(self—assessment)、同伴评估(peer—assessment)、终结性测试的形成性运用(the formative use of summative tests)等。合理运用以上评估工具可以弥补传统课程评估体系的不足,进一步强化教与学的效果。在制定演讲的具体评分标准环节上,借鉴基于任务的语言测试观(task—based language assessment)对现行通用的演讲评分标准进行一定调整和进一步细化。
东斯特劳斯堡大学公共演讲考核内容及比例如下:
Speech 1: Introduction—Read a story 5%
Speech 2: Narrative Speech & Outline 10%
Speech 3: How To 5%
Speech 4: Informative Speech & Outline 15%
Speech 5: Persuasive Speech & Outline 15%
Speech 6: Tribute/Lets Celebrate! Speech 5%
Speech 7: Group Presentation & Handout 15%
Speech Critique Evaluations 15%
Outline Workshops 10%
D2L Use & Class Participation/Professionalism 5%
以上内容显示美国大学一个学期的公众演讲课程考察除了出勤外,还包括七次大大小小的演讲。这对英语作为非本族语的中国学生难度明显过大,如果生搬硬套,采用同样的方式,那么势必事倍功半。因此,如何将美国大学课程体系和国内高校英专学生的现状有机结合成为本项目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采取形成性评估手段(formative assessment approach)对学生课程成绩予以评估。该手段运用于测试的客观性和效度已得到了国内外语言测试学家的论证肯定。以下为东斯特劳斯堡大学公共英语演讲考核标准:
以上为鉴,在国内英语演讲课程改革中,设置形成行评估实验如下:口译专业名学生为实验班,英语教育专业为控制班。其中,实验班采用多维创新体系演讲课程教学,并在传统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形成性评估的有效工具,重新构建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估体系(简称“新构建的评估体系”),而控制班则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并以终结性评估为主的评估体系。研究的实验设计为2(评估方式,即采用新构建的评估体系的实验班和采用传统评估体系的控制班)*3(三次评估,即第一次评估、第二次评估和第三次评估)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评估体系为被试间变量,三次评估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为学生每次正式英语演讲的总成绩。课程共计30个学时,2学分。课堂教学在配有全自动录播系统的教室进行,该设备能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每次演讲,为后期的评估和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素材。研究对象为来自本校英语口译专业三年级学生和英语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分为两个班,各23名同学,全部已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并自愿选修公众英语演讲课程。
在教学实验过程中,两班学生都要在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完成三次正式演讲。内容由易到难,时间由短至长,分别是3分钟的“介绍性演讲”(introductory speech),5分钟的“解说性演讲”(informative speech),7分钟的“说服性演讲”(persuasive speech),并在演讲结束后回答同学提出的两三个问题。具体流程如下:
四、结语
目前,大部分设有英语专业的院校都开设了英语演讲作为选修课,然而目前的英语演讲教学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评估形式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缺欠,表现为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没有充分重视英语演讲课程的重要意义和对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重大影响。教育手段比较老旧,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使用的材料得不到及时更新。没有展开学生自主学习,仍然停留在“老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语言学习阶段,不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质。同时,教学方法和形式单调陈旧,学生的演讲学习和练习大部分拘束在教室里,压制了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面对不同语言基础的学生,很难做到“有教无类”,教师教学时难以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还缺少权威的教材,大部分教学资料由教师自己搜索、整理,使得教学缺乏规范性。
在这种现状下,要借鉴美国大学公共英语演讲的教学体系,不能生吞活剥,否则会“消化不良”。因此,我们要着重考虑如何有选择地借鉴和有机结合,使外来的方法本土化,使学生能够适应和接受教学改革并从中受益良多。教学改革只是思辨能力培养的一个开始,对于英语专业教师来说,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任重道远,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做出更多的创新,才能实现这个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其莘.近三十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6):427-432.
[2]任文.英语演讲课与能力素质培养[J].中国外语,2007(6):66-70.
[3]王彤.英语专业口语教学新课型——公众演讲课的探索与实践[J].外语界,2001(3):46-51.
[4]顏静兰,贾卉.英语演讲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教育探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1):117-119.
[5]张冬玉.英语演讲与语言能力的培养——一项综合英语课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J].外语教学,2007(3):56-59.
[6]戴炜栋.立足国情,科学规划,推动我国外语教育可持续发展[J].外语界,2009(5):2-9.
此论文为2015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公众英语演讲教学中思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G15DB36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