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2017-05-10赵爽赵宏梅
赵爽++赵宏梅
【摘要】王君老师是当前“青春语文”的领军人物,正是因为对语文教师职业的知与爱,王君老师带领学生探秘语文世界,在教学的新与变中共享“青春语文”之美。
【关键词】王君;青春语文;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程翔老师说她用青春创造了语文教育的辉煌;韩军老师说她小女人教出了大语文;余映潮老师说她立志高远,拼命实干。她就是王君,工作三个月就主动请缨要上全县公开课,教学第三年获得重庆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25岁登上了全国课堂教学大赛的讲台,与李镇西老师等人同台竞技……如今她已成为中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在国家级刊物发表400多篇文章,并出版专著多部。王君老师提出的“青春语文”更是给语文教育界吹来了别样的春风,“所谓青春之语文,其本质就是提倡通过激活汉语言文学本身的生命活力等手段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作准备”。带着青春语文的诗意理想与艰苦实践从山城重庆一路奋斗到首都北京,青春爱美与不辞辛劳,富有智慧与脚踏实地,热情活泼与深刻思考,日常教学与科学研究,和谐完美统一表现在王君老师的身上。
一、职业的知与爱
王君老师生在一个普通的乡镇家庭,父母是普通工人,家境一般,靠着姨妈的帮助完成了学业。平凡的家境和艰难求学的经历让王君老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平民意识和平民精神,让王君老师明白了有正当的职业在生活中足以立足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而且是自己喜欢的职业——语文教师。王君老师说她活在语文中,为语文教学而生。这是发自内心地热爱语文,热爱教学,将自己与语文融为一体。她会因为一个绝妙的教学设计而兴奋高兴,也会因为一节课的失败失落伤心。语文课影响并支配着她的生活,语文课的质量也直接关系到了她的生活质量。王君老师对语文的爱竟然可以执着到这种程度。
她爱语文,也爱她的学生。看到学生喝冰红茶的浪费,看到家境困难的孩子买不起矿泉水的困窘,她组织全班同学一起算账,算出喝饮料的不划算,最后全班同学通过表决给班里买了一台饮水机,同时形成了不乱扔饮料瓶污染环境的新班规。班级之中无小事,这是把孩子成长放在眼里,更把孩子成才放在心里的好老师。王君老师曾写过关于她哥哥的一篇文章,讲述了她哥哥从年幼顽劣到成人醒悟的“浪子回头”的故事,文中饱含了王君老师的深情和怜惜。有亲情的关爱,也有对个人人生陨落的痛心。放眼当下的教育,教师和学生牢牢地被“应试”的枷锁所牵制,所有的“教”和“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的教师为了學生的“成绩”扭曲了自己的职业规范,为“升学率”放弃了自己的职业追求。而王君老师始终爱着语文,爱着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坚持深挖语文,让学生做有感情、会思考的“健康人”,用语文的青春活力为学生人生的青春奠基。
二、文本的读与悟
对文本的阅读与感悟可以说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阅读使人走入文本,走近作者。感悟是架起文本和作者的桥梁,体会出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的深意。然而这个读要细到什么程度,悟又要悟到什么深度,全靠教师的“善”,善读善悟的老师才是做足功夫的合格老师。王君老师对待文本一直有个习惯,就是每天早起四点开始进行阅读。四点到六七点是她自由徜徉在文本中的时刻,不管是教过的还是没教过的,读过的还是没读过的,她都会像对待新生的婴儿一样,小心翼翼又充满希望,一遍又一遍地读懂、读透、读厚。
读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王君老师问自己:“皇帝真 的最爱新装吗?”这看似愚蠢又无意义的问题王君老师却真的发现了其中的“问题”。首先分析皇帝爱新装的程度:不惜花掉所有的钱——宁可让国库空虚;不关心军队——置国家安全于不顾;不喜欢看戏——排斥其他任何艺术享受;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爱新装不要休闲,每一天每一刻钟都要换套衣服。新装已成为皇帝生命的主题,全部的内容,终极的追求。人们提到皇帝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从文中的文字可知皇帝爱新装而且追求漂亮!然而王君老师的阅读感悟并非止于此,她还发现了人性背后的秘密。她在这些铺垫的基础上捕捉到了一个细节,即皇帝听到骗子所说的漂亮衣服的反应。“那真是理想的衣服!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和自己的职位不相称;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那么热爱新衣服的皇帝在听到“世界上最漂亮的衣服”后不是想马上得到、立即穿上,自己成为世界上最最漂亮的人,而是想要窥探他人的智力隐私。王君老师从中解读出了人性最可怕的弱点之一:渴望窥视并希望通过窥视来证明别人很笨很傻,自己是最聪明的。并从“自我世界”和“他者世界”两个角度辩证思考,启示我们思考如何“自信”又如何“他信”。对于《皇帝的新装》这篇经典,是幼时孩子们的童话,我们也一直将它定位在从前的认知中。如今在王君老师的眼里重读,读出了“新”,读出了关于人生的永恒话题,读出了经典的厚度。
对于《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王君老师做了“推进式阅读”,用五次阅读来经历这次探险之旅。第一次读,她跟着教参走,读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第二次解读,她开始尝试将《我的叔叔于勒》与同单元的《麦琪的礼物》整合,对比面对金钱的不同态度来批判菲利普夫妇,颂扬吉姆夫妇。第三次解读落脚于《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两个女人,从杨二嫂和菲利普夫人的“泼”来进行教学。到第四次在小说中看到的是小人物的悲哀,解读出“灰色小人物的灰色理想的幻灭”这一悲悯主题。第五次解读又定位在高处反思“永远无法完成的救赎”,重新审视文中在命运的大网中挣扎的人们。这五次阅读看似不可思议,却是一步一步走来的水到渠成。这其中有时间的滋养,也有对漂泊感悟的认识,是生命经历的一种沉淀。在词语里出生入死是文本解读的关键方法,在文中找到寄托和皈依,也正是王君老师活在青春语文中的表现。
三、教学的新与变
如果说课堂是教师的战场,教材对于教师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系统进行的依据,它作为一个范本、一种参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方向指引性的重要作用。语文课教什么是由课程标准、教材来规定,但是教师怎么教却是无法硬性来限定的。王君老师在坚守语文阵地的同时不忘求新求变,用一个个巧思妙想,一个个金点子来照亮语文课堂。于是有了“屠夫杀狼图”改错《狼》的教学,有了小茅屋问号拉直的《驿路梨花》教学,有了挑选济南形象大使的《济南的冬天》教学,有了桥梁设计师竞标夺标的《中国石拱桥》教学……王君老师用她独特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材把握能力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青春语文课堂。
王君老师不仅敢于求“新”还善于求“变”。她打破常规,对教材做出创造性的“整合”教法,以专题对课文进行划分来组织教学。首先是进行微观整合。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和《春望》,王君老师利用标题中都出现的“望”字,以“望出杜甫的雄豪和沉郁”为主题展开教学,并利用五次问题来逐步深入。一问:老师想把标题“望岳”换做“看岳”,可以吗?二问:你通过《望岳》,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呢?三问:望岳是“望”,春望也是“望”。但望春之心境和望岳之心境却有天差地别,请紧扣最能打动你的词语作析。四问:既然诗人眼中的春天是凄凉的,那么在文题中用“望”,是否辜负了该词的美?五问:从《春望》中,我们又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甚至还望到了一些别的什么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个课堂教学层次清晰,微观整合的运用不仅简化了教学头绪,扩大了教学容量,更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层次,向文本更深处进行了挖掘。不仅传授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方法。
第二是中观整合,主要是在小范围内进行整合。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的五首词: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赴壮词以寄之》。王君老师在对词进行分析后,实施了以“问君能有几多愁”为主题的整合教学,其中主要环节有四个:(1)自由朗读五首词,说说如果以愁为分类标准,可以怎样为这五首词简单分类。(2)细读《望江南》和《武陵春》,比较两位古代女子的愁,讨论她们各自为何而愁,哪个女子更愁。(3)细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比较这三位诗人,谁的愁最重,谁的愁稍轻呢?(4)比较两位女子笔下的愁和三位男儿笔下的愁的表现方法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词与词的对比整合,在对“愁”进行探讨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有了整体的篇章意识。王君老师在教学后记中总结道:“深度开发教材,促成内容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零敲碎打,促成策略的整合,避免了教學的单一呆板。反复应用对比,促成了资源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单打独斗。巧妙前后勾连,促成了新旧知识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浅薄平庸。多管齐下引导,促成了多维目标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功利世俗。”
还有就是宏观整合,主要指教学容量大,教学活动多,教学时间长的整合。例如,为了引导同学们欣赏和创作现代小诗,王君老师整合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出现的三位著名现代诗人汪国真、冰心、泰戈尔的诗作,以“华山论诗”为主题的小诗专题教学。教学分为五个主要步骤:(1)初读。推荐三位诗人的小诗各十到二十首。在不告诉作者的前提下读诗、评诗,畅谈“我最喜欢谁的诗”。(2)精读。学习课本汪国真的《路程》,冰心的《纸船》,泰戈尔的《金色花》。(3)比读。比较三位诗人的诗,总结小诗创作的基本技巧。(4)创作。在班级作文网页上举行“华山赛诗会”,学生创作、评比。(5)荐读。推荐舒婷、海子、顾城等诗人给学生,丰富课外阅读。学生在论诗的过程中有读,有写,有思考,思维非常活跃。不仅对作品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诗人也有了一定了解,积淀了语文知识,丰富了语文视野,师生一起努力的成功正是“教”和“学”的双向成功,充分显示了整合这一教学思想的重要作用。
王君老师曾用鲁迅先生的话来描述自己的语文之路——无穷的人们,无尽的远方,都和我有关。如果说鲁迅先生是诊断愚民精神的良医,那王君老师就是唤醒学生青春语文之心的精灵。古印度《奥义书》中讲到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孩子把一勺盐放进一杯水里,盐一会儿不见了。孩子的父亲告诉他:“盐没有消失。不信,你尝尝。”孩子舀了一勺尝,咸的,再舀一勺,还是咸的,直到最后一滴水,还是咸的。虽然盐看不到了,可盐早已无处不在。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教育思想就是在自己精心备课、刻苦钻研中一点一滴践行着,在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中又一点一滴地落在学生心里,让语文的美、语文的力在孩子们纯净心灵中生根发芽,最后茁壮成长为足以支撑人生信念的参天大树。也许孩子们以后没有从事语文教师行业,甚至工作也和文学毫不相干,只希望将来孩子们无论在哪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能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始终相信人生的美好。我想这便是人生教育的意义所在,更是语文教育的意义所在。感谢王君老师,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青春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君.王君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2]王君.青春课堂——王君与语文教学情境创设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附注
文中所引用王君老师的话和课例均出自王君老师著作《王君讲语文》《王君·青春课堂——王君与语文教学情境创设艺术》。
作者简介:赵爽,女,1992年生,河北秦皇岛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赵宏梅,女,1967年生,辽宁兴城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语文)硕士导师。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