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青年的社区归属感的研究
2017-05-10刘晶晶张丹琨高雅
刘晶晶 张丹琨 高雅?
摘 要: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人们的思维习惯和人际关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青年是社区的主体,青年社区归属感的强弱直接影响社区的发展。为了探索互联网和青年社区归属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安徽省合肥市芙蓉社区为例,对社区中20~44岁的青年居民进行抽样调查,对其互联网使用情况、利用互联网进行人际交往情况、社区归属感状况进行调研,基于青年居民的视角来分析和探讨互联网给青年居民社区归属感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关键词:互联网;青年社区归属感;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058-02
一、问题提出
在社区作用日益凸显的今天,国内外专家与学者十分重视对群体社区归属感的研究,但国内现有的中文文献中较少有从传播的角度探讨社区归属感的实证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弱化,但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交流的速度大大提高,人们每时每刻都活跃在互联网之中,尤其是青年群体。而在社区发展与建设中,青年群体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过往的研究中,许多专家学者发现群体归属感对社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探讨互联网和青年社区归属感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概念界定
1.社区归属感
在社区归属感的研究中,美国心理学家萨拉森对社区归属感进行了解释:个人了解自己与社区内其他人的相似之处,认可与他们的相互依赖,愿意通过给予和为其做事,满足其需求,从而能保持相互依赖关系。同时,也有学者认为,社区归属感是个人对其邻居及其周围邻里的一种承诺,这种承诺可以理解为居民愿意长久居住在这个社区,并愿意为其建设与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合大多数学者对社区归属感内涵构成的分析,笔者认为社区归属感主要由社区认同感、社区事务参与度、社区依恋感和社区喜爱度等四个要素构成。
2.青年
世界卫生组织将青年界定为14~44岁,笔者将研究对象年龄范围界为20~44岁。选定该界定标准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20~44岁的青年是参与社区发展的主体,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可以说,青年社区归属感的强弱直接影响社区的发展;另一方面,20~44岁的青年群体由于其所处的年龄阶段而具有的可塑性、活跃思维、对周边环境较为敏感等显著特点,不仅深刻地影响社会发展,在社区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互联网
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存在,潜移默化中引起了社会环境的变革和人们交往方式的变化。一方面,人们在网络交往中满足了自身情感、娱乐和自我实现等多种价值诉求;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得以扩展。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互联网进行交往,同时,又在进行着文化创造。社会发展与人际交往的互动共生关系前所未有地通过互联网凸显出来。
三、研究过程
1.抽样过程
本次调查选择安徽省合肥市芙蓉社区居民作为研究样本,出于样本代表性和调查便利性两方面的考虑:第一,该社区基础好、起点高,研究该社区居民归属感状况有一定的前瞻性和代表性;第二,该社区在大学城附近,可利用学校优势顺利完成调查。尽管如此,调查仍存在問题: 调查样本数量较少、年龄分布不均及问卷填答的随意性不可避免会影响调查的结果。
芙蓉社区共有42个小区,结合小区样本质量和距离远近情况,最终保留了30个小区进行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调查。笔者将这30个小区按照住宅户数分成0~500户、501~1000户、1001~1500户三个段。其中,0~500户的小区有16个,501~1000户的小区有4个,1001~1500户的小区有10个。笔者遵循分层抽样的原则,从30个小区中分别分层抽取了0~500户的8个小区、501~1000户的2个小区、1001~1500户的5个小区。
分层抽样结束后,笔者在选中的小区内发放问卷,随机抽取了一些居民,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共下发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达91 %。收集资料采用入户调查,由调查对象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样本基本情况
参与调查的居民中,上班族所占样本的比例为72.56%,涵盖了服务业、互联网、金融业等十几种行业,样本构成的男女比例是14 : 11,构成样本的居民年龄多集中在20~44岁,共有192人,占调查总数的96%,是此次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样本中收入在1000~3000元的有30人,占14.3%,3000~5000元的有115人,占54.8%,5000元以上的有65人,占30.9%。但笔者通过个人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居民所填的收入状况都趋于保守,实际收入应该高于调查所填的数据。
3.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将社区归属感转化为社区认同感、社区事务参与度、社区依恋感和社区喜爱度这四个要素。在本次调查中,围绕“社区居民的互联网使用情况”,“社区居民的邻里交流情况”,“社区居民网上交流对社区居民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社区人际关系对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影响”的影响设置了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详细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青年居民的互联网使用情况:笔者对青年居民的每日上网时长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居民每日的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下,共有18人;1~2小时,共有23人;2~3小时,共有66人;3~5小时,共有63人;5小时以上,共有30人。其中,上网时间在2~5小时,共有129人,占64.5%,说明被调查的多数青年居民每日上网时长都在2小时以上,互联网使用频繁。互联网已成为青年居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社区青年居民通过互联网与社区居民的交流状况:①交流频率:笔者对青年居民利用互联网与社区居民进行交往的频率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一周多次”占33.5%;“一周一次”占18.5%;“一月一次”占15%;“一年几次”占22%,“从不”占11%;②交往内容:青年居民一般通过网络和邻居做些什么(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居民通过互联网与社区居民交流频率在“一周多次”占样本的33.5%,“一周一次”占样本的18.5%,说明社区青年居民之间通过互联网交流频繁,且一般在网络上交流都是为了聊天,组织社区活动和讨论社区事务。通过聊天,社区居民可以结识新朋友,在网络上与社区其他居民增进感情,网络缩短了他们彼此的距离,频繁的网络交流有助于增强社区人际关系,促进社区居民的团结。在互联网上组织社区活动,讨论社区事务不仅可以节省居民的时间,还能号召更多的人参与社区事务,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居民对社区的了解,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感情。
由此可见,互联网交流对现实社区人际关系和青年居民社区归属感有积极的影响,青年居民通过互联网交流越多,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越密切,线上的人际关系转移到线下,影响着青年居民的现实人际关系。
(3)使用互联网与邻里交流对现实社区人际关系的影响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200人中,有56人认为互联网交流加强了现实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结识了新朋友;有69人认为互联网不仅能加强现实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还能加深社区居民彼此的感情。即有62.5%的人认为互联网交流对现实社区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影响。
社区居民通过网络结识社区里的新朋友,他们的交流从线上转移到线下,长时间的接触增进了社区居民彼此之间的感情,现实中居民的人际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
(4)社区人际关系对社区归属感产生的影响
针对这三方面——社区人际关系对青年居民的社区事务的参与度、社区认同感和社区依恋感,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①如果你与所在社区居民都很熟悉的话,你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吗?
A非常愿意 B愿意 C不一定 D不愿意 E很不愿意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A和B选项的人占总人数的59%,说明如果青年居民与邻里的关系较为密切,一半以上的居民会更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这进一步表明社区人际关系对青年居民的社区事务参与度有积极的影响。
②如果你所在的社区人际交往环境良好,居民都团结协作为社区争取荣誉,你会感到无比自豪吗?
A无比自豪,并且会更加爱我的社区 B会有一点自豪 C与我无关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A和B选项的人占总人数的51.5%,说明超过一半的青年居民会为自己所在的社区感到自豪。调查中,多数被访问者表示,当社区取得荣誉时,他们会很乐意告诉别人自己居住在哪个社区。这进一步表明,社区人际关系对青年居民的社区认同感有积极的影响。
③如果你所在的社区居民关系很融洽,离开这个社区,你会留恋吗?
A非常留恋 B留恋 C说不清 D不留恋 E很不留恋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A和B选项的人占总人数的55%,说明如果青年居民所在的社区人际关系和谐,超过一半的青年居民都会舍不得搬离自己所在的社区,这进一步表明社区人际关系对青年居民的社区依恋感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调查,可以反映社区人际关系对青年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影响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社区青年居民之间的交流情况,即社区人际关系对社区青年居民的社区认同感、社区事务参与度和社区依恋感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这间接证明了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对青年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起到了积极作用。
(5)相关性分析
为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區归属感的关系,以社区人际关系作为中间变量,研究互联网对社区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社区人际关系对青年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影响,从而研究互联网对青年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将调查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互联网交流情况与社区人际关系、社区人际关系与青年居民社区归属感的相关性分析表格如下:
表格数据表明,青年居民的互联网使用情况与社区人际关系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793,数值大于0且大于0.75,说明两者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显著性P值为0.048<0.05,说明两者差异较为显著。
表格数据显示,社区人际关系与青年居民社区认同感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634,大于0.5,为中强度相关,说明两者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显著性P值为0.037<0.05,说明两者差异比较显著。
表格数据表明,社区人际关系与青年居民社区事务参与度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455,在0.4和0.75之间,为中度相关,说明两者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显著性P值为0.032<0.05,说明两者差异比较显著。
表格数据显示,社区人际关系与青年居民社区依恋感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528,大于0.5,为中度相关,说明两者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显著性P值为0.042<0.05,说明两者差异比较显著。
表格数据显示,社区人际关系与青年居民社区喜爱度两个变量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785,大于0.75,说明两者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显著性p值为0.023<0.05,说明两者差异十分显著。
综上所述,互联网使用情况与社区人际关系成正相关关系,社区人际关系与社区归属感的四个重要组成要素也成正相关关系,因此,互联网与青年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成正相关关系,即互联网对青年社区归属感有积极的影响。
四、总 结
通过论证互联网交流与社区人际关系,社区人际关系与青年社区归属感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互联网对青年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即互联网对青年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有积极的影响,两者成正相关关系。这就启示人们可以从社区的认同感、社区事务的参与度、社区依恋感和社区喜爱度四个方面着手,利用互联网提升青年的社区归属感,并提高其建设社区的积极性。但是,本课题研究仅抽取了合肥市芙蓉社区的部分样本,数据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在提升青年社区归属感的过程中,不同社区应针对自身社区的特点,进一步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冠文.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D].山东大学,2013.
[2] 李卓.微信对青年群体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3] 黄琳.青年社区归属感的培育途径的探讨[J].青年探索,2003(6).
[4] 李水根.新小城镇居民社区归属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