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感课堂 张扬个性的舞台
2017-05-10黄利明
黄利明
[摘要]新课程标准早已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教育学生学会共同生活是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课题。在课堂中实施“动感教学”必须用心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我们应该用形式多样、由感而动的课堂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提高课堂效果。
[关键词]课堂 动感 合作交流
“动感教学”是要发挥课堂的“双主体”作用:教师当好主导者,学生当好主学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展丰富多彩、扎实有效的学习活动,亲身经历学习实践,训练能力,培养习惯。一年多来,我在尝试动感教学,可谓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对于动感教学,我的认识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一、改变观念。大胆尝试
说到动感课堂,我们可谓是一点都不陌生。新课程标准早已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只是,我们更多的把这句话挂在了嘴边,而不是放在心上,更没能放到课堂上。要想有效的实施动感课堂,教师要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这些,县城的学校就做得很好,他们的课堂教学,让我为孩子们所绽放的异样精彩所震撼,也为老师在课堂上的轻松自如所吸引。我知道了动感课堂要“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也知道了“重合作学习,重课堂展示”。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深深的吸引着我。于是,开始尝试着问自己:我的孩子们也可以这样吗?我能行吗?
经过一番准备,在片区教研课上,我用动感模式尝试了《丑小鸭》第一课时,用了别的学校的孩子上的课,这些孩子们在语文老师的培养下,已经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动感教学的模式。在这节课上,我看到了动感教育下孩子们可喜的表现:1孩子们学习的热情高涨。整节课,因为讨论和交流的时间比较多,每—个孩子都真正动起来了,真正学起来了。2有效地缩短了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差距。班级的小组设置是兼顾各个层次的,每个小组都力所能及地教会组内的每一个人。如此一来,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差距也开始逐步缩小。3课堂上进发了久违的精彩。可见,动感教育,就是放手给学生,自己学,自己做。就我本身而言,我是不放心的。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模式,他们能行吗?而孩子们的表现让我不得不把我的问号拉成感叹号。第一次汇报时,孩子们的展示大胆,活跃,大部分的孩子跃跃欲试,想展示自我,课堂上充满了孩子们的声音。我就只能用“刮目相看”來形容了。
毕竟刚刚开始做动感课堂,在看到孩子们精彩的同时,我也在冷静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将课堂还给学生。
1.敢于放手。我时刻告诉自己要放手,暗示还是起到一定效果的,整节课,孩子们的发言远远多于了我的讲解,但有些时候,我还是会不自觉地替孩子们解决问题。
2.学会交流。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我走进他们中间,一部分小组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交流,而在班级交流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在着力汇报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而很少在交流完之后去询问别的小组的意见。
3.关于读书。之前的语文教学,我们习惯于让孩子们通过朗读来表现自己从文中所体会到的情感。而在动感课堂,以学生的交流汇报为主时,课堂上的读书声似乎少了很多。、
4.关于评价。对于合作学习效果不是很好的小组以及汇报交流不是很成功的小组,我是否该给予评价?又该在何时给予怎样的评价呢?还是让孩子们自己评价呢?我的引导又该放在何处呢?
二、动感技能的培养
动感教育的课堂,体现了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质变,从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到激扬生命,从生命的律动到生命的绽放,再到生命的狂欢。动感教育通过对学生这一教育资源的充分重视和有效开发,展现出了无限的生命力,它解决了学生快乐学习、素质发展和成绩提高等几个方面的难题,为学生搭建了攀登智慧高峰的云梯。
回去之后,我仿照城镇一小、城镇三小这些名校的阳光课堂的小组分工、组长的培养、组员的分配等。完善班级的管理工作,手把手地教组长如何指导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把每一步要汇报顺序打印出来,每小组不断的练习,完善。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如何对别的小组汇报进行评价和补充。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学生底子较薄,而且没有形成活动的习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操之过急,开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欣赏评析”不求过高,特别是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先让他们能在小组里、在讲台上向同学读一、两个生字,逐步提高到能说一、两句话,读一段话……评析先从说同学展示“对不对”、“好不好”开始……每节课都用动感模式,不断地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汇报激情。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与交往理念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是动感课堂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实际上我们在第二方面做得较多。为追求步调一致,我们包得过多,统得太死,压制了孩子的自主性,忽视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事实上,语言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语言的交际能力。
所以说动感课堂是一种理念,而不应该是一种形式。以往看一堂课好不好,主要的标准是看教师的“表演”,好的课堂就几乎等同于教师的才艺展,台下的学生仅仅是“捧场”的角色。那动感理念下的好课又该以什么为标准呢?我想,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衡量吧。也就是,一节课学生学会了什么?他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提高。它离我们并不远,它存在于我们的课堂之中。动感也并不复杂,只要你的心里装有学生,装有学生的未来。那么动感课堂,就是孩子们张扬个性的舞台,谁不想在舞台上展示自我呢?我们如此,更可况是活泼的孩子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