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7-05-10尹双华
尹双华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标准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但很多具体的历史知识繁多复杂,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记忆,而多数学生不愿意在一些枯燥又繁琐的知识点上花时问,造成学生偏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课改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教育的实践化与生活化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高中 历史 生活化
前言
历史是一门特殊的课程,也是高考文综学科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科目,甚至有的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恐惧感,而放弃历史这门课程。对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转换观念,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保证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一、生活化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在上历史课时常会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的发展要求。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一种求知欲,是学习的永动机,让学生有那种我不知道什么意思却非要把它弄清楚的欲望,这时,教师就要提供条件,创造机会,想办法教会学生如何走进历史,感受历史,逐渐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围绕高考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培养。
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为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常常会出现“一言堂”的尴尬氛围,学生们总是“照常”记忆、背诵,没有自己的主见与想法。教师可以将历史生活化,适当以幽默的形式加入学生感兴趣又流行的话语,如“秦王觉得自己为了统一这个国家,都快用尽了自己的‘洪荒之力了,凭什么让别人占便宜呀,各地封侯若是拥有了独立的军队、政治、经济,最后反过来攻打自己那可怎么办?太没安全感了,所以他得想办法‘hold各地封侯,从此,中央集权就诞生了”这样一来,学生们会发现“原来平时的口语还能这么用”,逐渐的勾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把平时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使学生渐渐地对历史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二、生活化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大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能力,而课堂上若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性,那么问题情景教学便不能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立足于學生们的发展需要,还要将实现生活中的事例和教材中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缩短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能更好的认识、了解历史。
以《鸦片战争》为例,以往教师会提问一些浅显的问题,学生们就算找到答案,印象也不会很深,上课学,下课忘也成了常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抢答,如:“大家还记得今年‘南海仲裁案吗?中国表示不接受这种没有任何意义的仲裁,那么,南海仲裁是那个国家挑起的?为什么中国态度如此强硬?”这时,学生会想“这么简单,当然是菲律宾啊,现在的中国是强大的中国,态度当然强硬了”。紧接着,教师可以再问:“那么,中国在1840年的时候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又是哪个条约?为什么要签订?”如此一来,把现代与清末时的国家大事联系起来,两个问题形成了一个对比,使学生们一步一步的解析历史,也让学生们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生活化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高中历史教学更侧重于考试、成绩,不注重过程,这种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成绩提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一样的成功感觉,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给予当众表扬,并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加以鼓励与肯定,使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抱有信心。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文章中曾提到“21岁的孙中山进入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毕业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但是他觉得‘医国比‘医人更重要,随后他便开始寻求救国的途径,从事政治活动。”教师可让学生们围绕这一历史事实让学生们根据历史的发展内容以漫画的形式画出来,并配上文字、小对话等,以此增加学生们的热情,让历史课变得不再呆板无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将画得好又写得好的学生作品制成展板,对全校师生进行展览,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在面对历史课时不再恐瞑,不再讨厌。
四、结语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只有教师尽快地去适应新课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力争与时俱进,并在不改变历史事实的情况下大胆将生活与历史结合起来,促进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提升历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