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之对比

2017-05-10刘思静

文教资料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西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刘思静

摘 要: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往往指导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行为准则。本文在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简单概括为一种民族意识、哲学观念的基础上以中国和古希腊为例,分析两种价值观形成的原因,从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两个方面探讨两种主义生根发芽的土壤,并以两种文艺作品——神话和雕像作为具体体现展示不同思维模式下孕育的文学艺术作品,希望为中西方价值观比较方面的研究创造价值。

关键词: 中西方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引言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文明的差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价值观作为一个民族思想哲学的体现引起人们的热烈讨论。中国和西方文明拥有不同的价值观与思想体系,这是毋庸置疑的;其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有助于“确定人们的社会立场和奋斗目标的价值信仰;影响和制约人们价值评价与选择的价值标准;调剂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的情绪、情感、意志等”①。可以说价值观影响到一个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它反复讨论。

价值观的形成与其本身的历史文明密不可分,中国和古希腊分别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两个文明,可以说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而中国是东方文化的摇篮,二者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两种哲学塑造了西方和东方的思维方式并衍生出中西方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这两种古老的文化依靠各自系统的富有生命力的思想和理念始终活跃在中华民族与西方文明的社会生活血脉中。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内涵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这两个名词可以有多方面的解释。个人主义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解释为:“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集体主义这一概念在斯大林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中被明确提出。“《辞海》给出的定义是:大公无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内容之一,它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原则。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②。实际上,中西方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解释并不完全相同,这两个名词不仅仅包含政治意义;我们在这里不区别其对错好坏,仅把它们当作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态度,即一种社会意识系统看待。

作为一种社会观念,两种迥异的价值观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以体现。举例来说,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更容易自发地形成“小团体”,在学校、在公司、在社交场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团体,如“温州炒房团”、“中国大妈”、“广场舞大妈”等。这些团体成员不固定,组织不具有稳定持久性,却能产生惊人的影响甚至上升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在西方国家的社会生活中,很少见到像中国这样松散、临时且人数可观的团体。西方人的思想行为较独立,关注自我多于关注周围。在最近较流行的一款名为尸流感(H1Z1)的国际游戏中,中国玩家因统一的红色服装被称为“red shirt army”,他们自发集结在一起,有组织有纪律,互相帮助,共同打击非本国玩家,令外国玩家“闻风丧胆”。从这一简单的游戏行为中,我们可以窥得信奉集体主義与个人主义的民族思维模式与行动方式的显著差异。

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历史来源

一种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的交融,有物质条件也有社会人民的心理诉求。在讨论中西方两种价值观的形成原因时,我们主要从地理环境与文化哲学两方面出发,分别介绍在不同地域文化下所滋养形成的价值观。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一方文化息息相关。法国的布丹是政治地理学的鼻祖,他认为“地理环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及物产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理想、文化、心理、体形及生活方式,并间接影响政治。孟德斯鸠提出过制度因民族性而不同,民族性因气候而异等观点。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温带适宜的气候、丰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催生中国的农业文明。大面积广阔的平原地貌,为交通便利提供条件,使人们互通有无,便于民族的融合与统一。农业文明,以农耕为本,人们在土地上种植、建造房屋,组建家庭,土地成为每个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直到现代社会,对土地的追求仍然深深烙印在我们的灵魂中。

对土地的分割与分配衍生了政治经济制度。有史记载,禹的儿子启打破原始部落的禅让制,世袭王位,我国的“家天下”由此开始。“家天下”,“其本义是指某一家族据天下为己有,并且对其实施管制”③。这意味着全天下的土地归一个家族所有,其他人必须听从、拥护这个家族,才能获得土地。夏后将土地分给自己的亲族,由此构成中华文明历史上第一个大集体——封建世袭制国家。发展到周,确立了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三种制度,进一步加强巩固了领导者对集体的控制与运作;最终“以取得统治权的整个家族的家长的血缘关系为基点和中心,形成扩展性家族组织”④。集体主义在这样的政治制度下逐渐丰满。

西方文明,以古希腊文明为典型代表。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与中国相差甚远:地处欧洲大陆,属地中海气候,全年温和多雨;土地被海水分割地支离破碎,不同地区的人民以海道相通,不利于大集体的诞生。另外,不同于中国广阔的平原地貌,古希腊地形大部分为丘陵与山地,没有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基础,种植业较发达。另外,由于土地是有限的,氏族部落在争夺过程中,土地的所有权经常易主,因此古希腊人民不像中国人过分看重土地。相反,弯弯曲曲的海岸线是他们的生命线,通过港口的渔业及贸易,商业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先天的自然环境为集体主义的形成设下阻碍,商业的繁荣则意味着利益至上,社会中没有一个人比其他人地位等级高的理由,因而很难产生中国式的封建等级制社会,而代之以松散的城邦。在城邦中,平等是人们共同的追求,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意识是个人主义萌芽的基础。

(二)文化哲学

“经济基础”相异,“上层建筑”必然走向不同的方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思想是如何将中华民族更进一步地推向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呢?

儒家主张“游方之内”。孔子一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致力于将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尤其是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道德关系。《论语·颜渊》中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意为处于什么样的身份,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作为君王,必须具备一定的德行与操守,做到名实一致。作为一名大臣,必须忠君尊王,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切忌作乱犯上……“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论语·学而》),意思是在家里能够孝顺父母、兄友弟恭的人,一般不会成为谋乱之人。在家庭中,孔子强调“孝”、“伦”,长幼有序、亲疏有差,每一个人都应恪守标准,在国家内,孔子强调“以礼治国”,贵贱有等,不可僭越,不同阶层的人须谨遵相应的礼法。等级分明、秩序和谐,那么“天下有道”。儒家思想集中地对等级制度进行论证,社会制度就是家族制度,社会是家族、家庭的延伸;使得这种以土地为依据的家庭社会制度绵延千年,构成一个层层分级、脉络分明的庞大集体。它顺应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地理环境与经济条件,歷朝历代追求大一统的脚步从未停止。

苏格拉底是与孔子大致处于同一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在苏之前,已经有智者学派开始讨论有关人本身的问题,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苏格拉底时期,西方的哲学研究的关注点从自然转向人本身,并确立了理性精神。“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理性认知能力不应该首先指向自然界而应该首先指向人本身,即所谓的‘认识你自己”⑤。“德性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一个人要拥有德性,那么他必须是理性的、具备知识的。“德性”其实和孔子的“仁”有相通之处,都是一种道德原则。不同的是,孔子的“仁”是指导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仁者知人、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苏的“德性”更多地倾向于对自身的关注、对自我内心的审视与拷问。“前者侧重人的行为,后者侧重人的心灵;前者侧重人际关系,后者侧重个人理性”⑥。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社会意识的分野可窥雏形。

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伴随着经济的繁荣,中世纪长期的宗教压迫再也无法禁锢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家将目光重新放到每一个个体身上,强调个性解放、肯定人权、否定神权。宗教改革则承认个人对圣经的解释,认为人人都可以不通过教会直接和上帝沟通,肯定个人的价值与作用。启蒙运动时期,英国的霍布斯把个人无限提高,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宗教信仰方面,个人的价值都不容忽视。卢梭的“契约论”基于人性恶的一面,将道德与政治分开,为实现公平自由,任何身份的人都要遵守契约,这与中国“德位一体”的观点截然相反。

三、两种价值观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

(一)神话

“神话”一词从日本引入,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对神话的定义是:“神话是一种超现实的力量对现实的强加。这种力量超自然而又超人间,是一种神力,当这种力量对现实生活施加影响时,它就是神话。”简单来说,神话借助幻想和神化的手法,采用文学的形式(诗歌或散文),体现了原始时代人们对自然的奥秘、社会人文情况及人类本身的积累和解答。

中国的神话散见于《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等文献中,多片段式叙述,没有完整的体系。在屈原的《天问》中:“圆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以提问的形式展现天的九层体制;马王堆汉墓中的帛画再现古代人民的宇宙观:最上层是天堂,一位人面蛇身的主神端坐中央,伴有日、月、神鸟和神仙;中层是象征天盖的圆形伞顶,下层的房屋及各种器具,象征着大地的方块,是人间世界;大地以下是冥界。可以看到,中国的神话宇宙观基本上表现为分明的层级结构,从天界到冥界,自上而下,层层划分、秩序井然。这与后期道教神话中以玉皇大帝为首的天庭体制相吻合:玉皇大帝如同人间的皇帝,掌管三界,制定天条,各路神仙都需要遵守戒律。实际上,这已经是古代人民以现实生活为蓝本所构想的神话。我们听到的关于杨戬救母、宝莲灯、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都可以看作是个体对不合理规则的反抗,但在集体主义社会中,这些反抗均以失败告终。

不同于中国神话的散乱,古希腊神话有完整的体系。根据赫西俄德的《神谱》,古希腊神话的主体是以天空之神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大陆上诸神的起源与谱系,围绕十二神讲述了他们的起源及与凡人发生的故事。虽然十二神以宙斯为首,但古希腊神话并没有形成等级分明的阶级集体。基本上每个神都有其鲜明的个性及标志,如宙斯的特点是脾气暴躁、好色,神话中有许多宙斯勾引凡间女子的故事;他的象征包括橡木和雷霆。赫拉,天后,是宙斯的妻子,同时是宙斯的姐姐,她因宙斯的滥情变得善妒易怒,致力于和背叛自己的宙斯及宙斯的情人做斗争;她的象征是孔雀和奶牛。诸神有各自的特点和缺陷,神可以杀父弑母,甚至乱伦。如宙斯就是联合自己的母亲瑞亚将父亲克罗诺斯害死,从而成为最强大的神;他还和自己的姐姐赫拉结合。神也可以和凡人生下后代,如宙斯和凡人阿尔克墨涅生下具有神力的赫拉克勒斯。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的神往往任性妄为,注重自我而不计后果,不受集体观念的约束,与中国的神有着天壤之别。

(二)雕像

雕塑艺术是一种更直接具象地反映一个民族文化哲学的造型艺术,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审美情感的物化形态。我们把比较的范围缩小到人像,着重探索中西方对待的人自身的不同态度,以映射其价值观的渗透。

西方的人像艺术较之中国更为发达,希腊时期的人体雕像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美学遗产。希腊人在运动中发现了人体的美,对人体肌肉、骨骼的刻画体现了这一民族对绝对力量及突破自身限制的追求。以一座投掷标枪的雕像为例,男子双腿叉开,与肩同宽,重心放在左腿,腿部紧绷,左手平举,右臂向后,整个身体的线条与腹部的肌肉给人以一种强壮青春之感。再如公元前一世纪的人物群雕“拉奥孔”,精湛的雕刻集中展现了人物的感情活动:在儿子即将被蛇缠绕致死,在已知无法摆脱命运的悲剧后;艺术家将人物的心理通过扭曲的身体、痉挛的肌肉、悲怆的面部表情生动地刻画出来,成为悲剧之美的典范。这种人体美的展现其实建立在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上,追求个体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挑战是西方文明的主流思想,反映在雕像上就是对人体对的精细塑造,使身体本身拥有自己的价值。

中华文明对个体的重视程度远不如西方,上古时期的中国基本上没有出现过尺寸巨大的人像作品,而同时期的埃及及两河流域的人像已有所发展;我们个人往往被包含在家庭、社会、国家之中。希腊人相信人的价值在于个体意义的完成,而中国的个人一般被看作是大集体大结构中一个极小的组成部分。人物形象的出现往往是群体式的,如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兵马俑可以说算是中国人像艺术的里程碑式作品,每个人像极其逼真,极大程度上还原了秦朝战士的衣着风貌;数量众多又不失个性,不同俑在眉眼、胡须、发饰等处均有细微差别。但是,我們又必须承认,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其集体性。单个的俑并不能给我们带来震撼人心的感受,正是由于兵马俑庞大的规模和数量,千年不倒地站立在陵墓中,才展现出一种宏伟的群体式的力量,体现了我们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结语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孕育了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也孕育出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不同的文化、哲学、价值观。无论是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还是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都是时间与历史的选择。当然,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的集体主义与西方的个人主义绝对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碰撞与交流。当今时代倡导、包容多元化发展,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与我国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在扬弃中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与生活。

注释:

①贾然然.当代中西方核心价值观差异分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②杨晓峰.文学的视角看美国的个人主义和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J].河南社会科学,2009(5).

③④刘婷.孔子的集体主义思想及其现代启示[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3.

⑤刘清平.血亲情理与道德理性的鲜明反差——孔子与苏格拉底伦理观之比较[J].孔子研究,2001(1).

⑥赵敦华.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德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蒋勋.此生,肉身觉醒[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

[3]胡敏.中美人体美观念极其表现形式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4]刘婷.孔子的集体主义思想及其现代启示[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3.

[5]杨晓峰.从文学的视角看美国的个人主义和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J].河南社会科学,2009(5).

[6]刘清平.血亲情理与道德理性的鲜明反差——孔子与苏格拉底伦理观之比较[J].孔子研究,2001(1).

[7]赵敦华.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德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8]吴彬.西方个人主义传统的渊源与发展[J].世纪桥,2009(21).

猜你喜欢

中西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