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形成与内容演变

2017-05-10王琴

青年时代 2017年10期
关键词:治国理政

王琴

摘 要: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强调指出:“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关键词:三大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理论形成;内容演变;治国理政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不变的初心,是我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中国共產党建党近90余年,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党就有蓬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党领导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受到威胁,党领导的事业就要遭受挫折。纵观共产党的执政历程,其实就是一个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

因此,了解我党“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的最初理论形成背景,深入分析“密切联系群众”在当前社会内容的演变、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探索如何增强“密切联系群众”实效的途径,密切党群关系,是关系到我党治国理政的关键问题。

一、“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形成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毛泽东在1945年4月24日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提出来的,是对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整套优良作风的高度概括,简称为党的“三大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同时也是其核心内容,是在战争年代形成、发展的。因此,在战争年代,“密切联系群众”有其独特的含义。

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从农民革命到资产阶级改良再到资产阶级革命,都没能改变中国的现状。处于迷茫期的中国大众,终于在1921年,迎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结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领导中国革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引领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方向,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列宁曾经指出:“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是新社会的基本因素”,“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人民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想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群众。

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集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容主要是指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宗旨、目的等,为群众谋利益,深入动员、组织、引导一切可以成为革命力量的大众,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以及特定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使最广大的群众成为革命的力量、战争资源的供给者。从而不断壮大革命队伍,不断壮大党的队伍,争取革命的胜利。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就为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争取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共产党员,为解救人民的苦难,赴汤蹈火,流血牺牲,用自己的生命,赢得了中国人民的信赖和支持,和人民群众建立起军民鱼水情。也正是在这样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党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二、“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容演变

执政前,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及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政党与群众的关系一般都比较密切。执政后,如何密切党群关系就成为执政党能否长久执政的一个根本问题。建国以来,我党始终在探索“密切联系群众”的道路上跋涉前行,中间有一些曲折,但总体来说,党群关系比较密切。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的党群关系成为建国以后党群关系最好的时期之一。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整体背景的展开,我们国家的首要任务也转为大力发展经济,增长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容也集中在“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改善民生”这些方面。具体体现在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民众,想民所想,善于凝聚和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同时要杜绝不体恤群众、不珍惜民力的事情发生,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出现,为改善民生问题做出成效。

党员干部如果不能及时把握这种内容的转变,并调整联系群众的方法,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如部分党员干部,在权利与金钱的诱惑下忘却本性,忘却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任由官僚主义思想滋生,严重脱离群众。一段时间内,社会贪污受贿的频繁涌现,城管粗暴执法的屡禁不止,房屋强拆违法案件的不良影响等等问题的出现;部分干部党员对待群众专横跋扈、对待批评举报打击报复、甚至利用职权徇私枉法等现象,都是脱离群众的典型表现。

当前,社会上甚至偷偷流传一种“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表扬与自我表扬”的所谓“新三大作风”,悄悄地替代了传统的“三大作风”。其中,所谓“密切联系领导”,不是下级服从上级的联系关系,联系的也不是那些有职无权、无利可图的领导,而是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前途、给自己带来好处的决策者。这个所谓的“新联系”,极大偏离了我党在革命时期形成“密切联系群众”的初衷,也导致了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官僚作风盛行、严重脱离群众等种种问题。如不及时纠正这种错误乱象,会严重影响党群关系,甚至带来执政方面的危机。

三、“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治国理政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人民群众永远是社会改革、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源泉,也应该是我党治国理政所不能忽视的巨大力量。当今的改革开放能否取得成功,市场经济能否顺利运行,党群关系的和谐是至关重要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曾说过,“在办公室里拍疼了脑袋想不出的办法,到群众中走一走,就会找到”;基层干部刘孝刚身患重病,“晚上在床上疼得哼哼一夜,第二天又跑到村里去了”...只有向这些同志学习,苦练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我们的党员干部才不会偏离根基、脱离群众。

我党近年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党风建设文件、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旨在杜绝党风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其中,2013年启动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6年《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等实践活动及文件解读,对我党严肃党风党纪,遏制以权谋私、脱离群众等问题都起到了很大作用,也逐渐完善了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科学机制,确保了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促进党群关系的和谐发展,解决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很多现实问题。

因此,我党只有重振传统的“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正本清源,并充分理解新时期“密切联系群众”内容及方法上的转变,始终坚持密切联系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群众的力量,才能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中不迷失方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意.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三大作风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2).

[2]徐光.战争场景:中共三大优良作风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J].新视角,2009,(1).

[3]吴奥群.浅谈党的三大作风与市场经济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4]习近平: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N].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

猜你喜欢

治国理政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宗教篇如何布局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
习近平治国理政核心能力内涵
“四个全面”战略: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继承与发展
如何概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