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

2017-05-10郭敏

农民致富之友 2017年6期
关键词:农村服务建设

郭敏

[中图分类号] C91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02-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实现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大力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农村群众文化素质、加强农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环节,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以及其他多种因素,致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方面存在较明显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门服务机制不完善。存在主管部门职能不清,管理不力;法治机制不健全,缺乏刚性的支撑体系;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相关文化任务难以落实;专项财政投入不足,发展经费没有被列入财政预算的问题。

二是专业人才匮乏。文化服务队伍不稳定,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且流失较快,难以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服务作用。

三是专用基础设施短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村图书室建设滞后,人均占有率较低,设施更新不快,有的长期闲置不用,存在保管不善、管理不科学、资源浪费的问题;农家书屋存书数量不够,面向“三农”的专用书籍太少。

2 加快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的措施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任务之一。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创新,加快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努力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面提升。

一是有效利用重要政策的“红利”。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一直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概念和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框架,为推进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重大机遇。

二是有效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条件。伴随着宽带村村通、手机网民剧增、自媒体时代等科技发展的新步伐,“互联网+文化服务”逐渐成为可能。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提高农村公共文化信息化水平,是广大农民创业致富、改善生活的客观需求,也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和谐的重要保证。加快乡村文化“互联网十”战略的实施,需要加大重视力度和财力保障,搞好硬件设施配套,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全面开发、多渠道提供涉农文化信息;需要厘清各级责任清单,上下联动、左右沟通,借鉴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经验,建立互联网共享模式;同时,还需要利用互联网优势,开展人才网络培训,向广大村民开展信息服务,组织群众学会、用好文化信息资源。

三是充分开发“流动”村民的潜力。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提速,农村流动人口逐渐增多。人口流动推动了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激发丁农民的文化需求,推动了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一方面,要建立流人地即城市流动人口文化反馈机制,切实关注流动人口在文化方面的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及量化指标,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他们充分享受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要完善流出地即农村流动人口与留守人员的交流机制,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等人员集中节点,组织花会、灯会等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选出一批视野开阔、能力过硬、品行高尚的“文化标兵”,在农村形成崇德向善、择善而从的正确导向和良好风尚。

3 加快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的基本原则

加快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应把握好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一是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公平公正原则。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仍存在城乡间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在偏远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还不够健全。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是能让村里的乡亲们切实受益的“大实话”。农村居民最希望通过文化人才下沉、文化资金下沉、文化项目下沉,让他们和城市居民享有一样的文化环境。

二是硬件软件同步推进原则。公共文化服务相关设施的硬件建设相对直观,容易干出政绩;而软件建设,则不容易考量,现阶段存在与硬件建设不相匹配的问题。有的文化项目在进行了资金投入后缺乏持续保障,导致有些服务设施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有的文化室缺乏人氣,没有服务人员;很多农家书屋摆着“千篇一律”的书,公共文化设施建了就要用起来,要建立群众公共文化需求表达和决策参与机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听证、评估考核体系,提高乡村文化干部的责任感;要整合各种惠民项目和服务资源,加强科学管理和人才培养;要注重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内涵,做好整体设计规划,加大保护、开发力度。

三是“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相结合原则。发展乡村文化必须靠乡村自己“造血”,不能停留在依靠外部“输血”的层面上。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乡村巡演等,可以满足群众一时的需要,但想要实现乡村文化发展的“全天候、四季春”,还需要基层文化部门召集农村老文化工作者和有工作经验、善于改革创新的文化工作者,积极献计献策,踊跃参与,让真正有资格谈农村文化发展的人说话,切实制定出长远规划与近期需求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发展政策;需要组织和发动“草根明星”、乡村文化爱好者,多些“自编自演、原创发明、志愿服务”,激发乡村文化繁荣的内驱力。

总之,加快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要求。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乡村梦”。要让农民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留住文化根脉,保持乡村特色,需要种好传统文化,“非遗”传承、公共文化、书香社会等多块文化发展“责任田”。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河北承德 068450)

猜你喜欢

农村服务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