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情景式教育活动探究
2017-05-10余晖
余 晖
(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 广州 510623)
博物馆的情景式教育活动探究
余 晖
(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 广州 510623)
教育活动是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较之西方发达国家的博物馆,我国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水平相对较低,表现在理念滞后,教育手段和方法落后,教育活动开展乏善可陈,成效不高。如何不断提升我国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水平,是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试以广东省博物馆情景式教育活动探索的实践为例,探讨什么是博物馆情景式教育活动及其开展的依据,提出博物馆开展此类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对策。
博物馆 情境创设 情景式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是现代博物馆经营的核心内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博物馆坚持以物为本、重视科研功能和馆藏文物保护,对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功能认识不足。因而,较之西方发达国家的博物馆,我国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水平还很低,存在理念落后,形式雷同等诸多问题。和学校教育相比,博物馆教育具有自发性和非强制性的特征,因而,如何通过活动不断激发观众的兴趣,让他们在博物馆受到启发和影响,进而对博物馆产生归属感,是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什么是博物馆情景式教育活动
本文认为,基于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认知特性,在强调兴趣而非知识,强调探索而非接受的观众认知活动中,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创设合理的教育情境,将直接决定博物馆教育的成效。至于应该组织开展何种类型的教育活动,应该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本文将就博物馆的情景式教育活动展开探讨。
情境概念,是学校教育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式,被称为情境教学法。教师一般需要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这种方法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其中有三点博物馆教育实践非常切合,即形象性、生动性和场景性。[1]
所谓情景式教育活动,即教育工作者整合教育资源,根据教育内容、利用教育教学原理及方法主动创设情境,有效促进观众与展品的互动,激发观众在博物馆学习的兴趣,调动观众的参与和探索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育效果。博物馆情景式教育活动能有效弥补固定陈列的局限性,让文物活起来。
二、以广东省博物馆为例,分析博物馆情景式教育活动特征
以广东省博物馆教育实践为例,博物馆情景式教育活动的教育情境,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在一起的,主旨是能够让观众喜欢、感兴趣、愿意主动参与。在实施过程中,教育人员的情感蕴涵其中,观众的情感也被充分调动,其创设需要观众的参与和互动,更需要教育人员的用心策划。博物馆情景式教育活动主要有以下几大特征:
1.开展情景创设,强化观众体验
通过过三维空间的实物造景、情境塑造和或遗址复原等,使遥远时空的人类历史或自然风貌得以重现,让观众有如身临其境般受到震撼与感动。[2]
广东省博物馆教育活动案例:
2016年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中西汇流——十三行里的万国会”
为重现十三行万国贸易交汇的繁华景象,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广东十三行时期那段辉煌的历史。本次活动用多种方式复原晚清十三行的贸易活动和人文景观,配合《十三行的故事》戏剧表演,带领观众重回十三行时期的盛景。
熙熙攘攘的13行街市场景的营造,不仅可以使观众更形象理解十三行那段历史,更能让观众体验这段历史中的情感,强化体验,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历史场景,是提高观众对历史进行思索的有效手段。
2.以讲故事的方式,吸引观众的眼球
博物馆教育情境的创设,还可以从未知和悬疑等引人入胜的方式开始,用故事的方式引领观众进行体验学习。观众的思维会随着故事情节跟进,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同时,他们将已有的经验和眼前的故事情景汇聚在一起,在头脑里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而这种正确的价值观,正是教育活动需要传达的核心。在故事的情境创设中,博物馆的教育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广东省博物馆教育活动案例:
教育戏剧《怎样才能不吃掉我的朋友》
正当戏剧导师苏毅老师在介绍今天的活动时,博物馆管理员突然出现,慌张地告诉大家:自己怀疑有一只小恐龙把他的朋友吃掉了。为了判断小恐龙究竟是食肉的还是食草的,苏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去找恐龙专家。专家带领大家到了古生物展厅去观看恐龙化石和骨架标本,同时也向孩子们教授了有关恐龙分类的一系列知识。接着,苏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进行了讨论:如果小恐龙确实吃掉了他的朋友该怎么办,是要把小恐龙给消灭掉,还是说服小恐龙要克制自己?
商量过后,大家决定要出发去找小恐龙,并说服它不要吃自己的朋友。在博物馆苦苦寻觅之后,大家终于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只独自啜泣的小恐龙的身影。由苏老师翻译了“恐龙语”后,大家终于明白:原来小恐龙很伤心很孤独,一个朋友也没有,因为自己每次都忍不住会把小伙伴给吃掉。在老师的鼓励下,小朋友一步一步地接近小恐龙,从打招呼,到牵手,到拥抱,经过一轮的认识和游戏之后,大家和呆萌可爱的小恐龙也逐渐熟悉起来,也建立了信任。
然而,在休息的过程当中,小恐龙由于太饿了,抵挡不住诱惑,“咬”了苏老师一口。这让孩子们有点惊慌失措。冷静过后,大家讨论并决定要用念诗的方式,帮助小恐龙克制自己的欲望,并和它成为了好朋友。
活动的最后,苏老师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读故事绘本,参与活动的小朋友和家长都表示非常满意在戏剧中收获欢乐的同时,还和大家一同探讨友谊与宽容,学习原谅及理解。
3.巧妙的角色扮演,深化观众体验
在创设的教育活动情境中,有一个合适的人来引导是不可忽略的关键要素。教育活动工作者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角色,组织人员穿上合适的戏服,进入不同的情节剧。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带领观众进入某种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教育内容的学习。
广东省博物馆教育活动案例:
“那真好玩——跟刘三姐体验壮族风情”系列活动
配合展览《那山,那水,那人—广西历史文化展》,广东省博物馆策划了此次活动。主旨是让大小观众对广西壮族的语言、服饰、器乐、民俗等有一个鲜活的整体认识,有效弥补固定文物的局限性。如何将零散的知识进行串联,让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投入学习?活动组织方发动身边力量找到了两位来自广西壮族的嘉宾,邀请他们来扮演刘三姐和阿牛哥,整个活动以“导游”带着观众广西壮族做客为主线展开,观众在展厅与神秘嘉宾刘三姐和阿牛哥相遇。由传说中的歌神刘三姐和阿牛哥带领观众学唱山歌、说壮语,了解壮族服饰,做游戏,体验各式壮族民俗风情……,其中,家长和孩子们齐动员,参与到壮族的特色游戏中,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在欢声笑语中引领观众完成了一次壮族文化体验之旅。
4.通过综合调动观众感官,让文物活起来
从认知学的角度,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的成效最好。在博物馆教育中应为孩子创设一种情境,让其身处其中,以体验式学习方式,成为博物馆学习的主体。
在特设的情境中,通过眼观、耳闻、手摸……,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的基础上,让静止的文物动起来,让博物馆教育更具直观性、趣味性,弥补固定文物的局限性,增加了博物馆魅力。
广东省博物馆教育活动案例:
2016年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中西汇流——十三行里的万国会”
在十三行街市的情境设置中,特别还原三个代表性的店铺,分别是瓷器、香料以及当时流行的外销画铺。在“花伦格士香料铺”,观众不仅可以用眼睛看香料,用手摸,用鼻子闻,还可以闭上眼睛用脑子猜……通过多种方式去感受香料的特别之处。而在“重圆瓷行” ,观众不仅可以欣赏瓷器的纹饰、还可以动手拼接瓷器纹饰,大大加深了对瓷器的认识。在“蒲呱画铺”,观众则可体会当时盛行一时的外销画是怎么样一种技法,通过现场请画师给自己作画,感受当时红极一时的外销画的魅力。
三、博物馆开展情景式教育活动的依据
1.它让活动气氛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
它能使博物馆的教育活动由传统的封闭式走向立体式, 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在有情有趣的互动空间里,在优化的教育情境中, 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 表演内容不拘泥于教材, 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使信息交流的渠道呈多向性,使活动呈开放性, 帮助学生把视野放得更宽。以情景体验为形式的博物馆教育活动, 既能帮助学生再现历史场景或相关角色, 又能引发观众进人角色、体验角色、评价角色, 使观众都达到有广度、有深度、多角度的发展, 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这种开放型的教学形式中逐步形成, 逐步强化, 从而提升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水准。
2.使得观众化被动为主动,变接受答案为寻找答案
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的格言曾说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
注释:〔瑞士〕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 年),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为了致力于研究发生认识论,皮亚杰于1955 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了多学科的深入研究。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3]
观众对博物馆教育的参与和响应程度,直接影响其博物馆学习的成效。观众有兴趣,愿意自主探索和参与,就改变了传统讲解教育模式下的接受答案为主动寻找答案,会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3.让展品动起来,对博物馆的认识过程动起来
基于博物馆收藏的特性,教育人员经常为各类收藏品的不可触碰而头疼。面对文物,“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4]教育理论大打折扣。但是,随着人们对博物馆教育理解的深入和重视,许多博物馆开动脑筋,策划了更多适合观众认识博物馆的情景式教育活动,比如设置适合观众身临其境的情境、开发观众可以闻、触、听……的情景活动等。这些形式下营造的特定情境,让展品有了“动”的特性。展品动起来,观众对博物馆的认识过程也就动了起来。
4.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无声影响观众
通过情景创设和角色扮演等情景式教育方式,观众尤其青少年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这里没有固定的活动模式,没有预设的有形目标……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走进历史,体验不同文化,了解不同风土人情。
四、对博物馆情景式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对策
近年来,全国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我国博物馆展示教育和开放服务水平有了显著进步,观众人数大幅增加,但从总体上看,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不断变化的观众需求和期望之间也有许多不适应。尤其表现在:博物馆教育理念和形式落后,展览教育活动欠丰富,低成效,另外“馆校合作”也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长效机制等,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存在的问题,笔者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 以激发观众学习欲望为出发点
博物馆教育活动是非强制性的,在这里没有学习的压力,这一点与游乐场类似, 但不同的是,博物馆的娱乐是刺激和帮助认知的提高,而现代的娱乐业运用高科技手段,目的只是为了满足游人的感官而并非激起所用技术的学习欲望。如果没有激发观众学习的欲望,或者没有给观众就此引发的自觉学习提供方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就没有达成。
情景式教育活动不受限于任何单一的教学模式, 教育工作者需不断开拓创新。只有当我们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的知识殿堂, 触摸历史, 切身体验时, 才能使此类教育活动注满灵动的活水, 通过有效的途径把知识信息轻松、愉悦地输人学生头脑, 博物馆宣传教育的目的才能得到真正意义的实现。[5]
2.巧妙运用多媒体手段,与观众实时互动
国内很多博物馆在展示内容和形式上还相当落后。展示内容脱离观众的实际生活,没有新鲜感和趣味性,忽视观众的体验需求;展示方式主要还停留在传统的静态陈列层面,而观众已经厌烦了只有听和看的单一参观模式,渴望参与其中进行互动。
情景式教育活动尤其需要博物馆紧跟技术潮流,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来提升活动情境设置的效果。让观众如亲临历史的瞬间,有身临其境之情。多媒体的巧妙运用, 增强了活动的真实感、立体感和流动感, 感染力大大增强, 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科技手段的深刻体验,同时,还能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提升整体体验效果。
3.开发配套学习资料,与观众深度沟通
情景式教育活动看似轻松,背后其实是教育工作者用心策划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知识等内容,情景式教育活动只是将严肃的知识用形象的方式加以呈现。在短短几个小时的活动时间,观众能够轻松获取知识,但依旧很难在短期内系统地加以掌握,因而,围绕活动主旨,建议活动组织者开发配套的学习资料,如创意小手册、学习纸等,借助这些中介物,将教学内容系统化呈现,弥补现场活动的局限性,让观众在活动之外,还可以完整深入地了解教学内容。
4.吸引家长关注,让家长动起来
博物馆是非正规学习的绝佳场所,其“第二课堂”的角色地位已为全社会所认可。非正规学习通常会牵涉到社群互动,尤其是与家庭成员和同伴团体的互动,其中更包含了玩耍这个因子。因此,情景式教育活动在抓住孩子兴趣点的同时,需要吸引家长。让家长动起来,成为孩子了解博物馆的引路人。因为目前博物馆教育面临的形式,不是孩子选择博物馆,而是家长选择博物馆。
从认知特点讲,不论成人还是儿童,认知的主动性往往从未知和悬疑开始。情境在问题下产生,激发了学习的欲望,也使博物馆教育的成效得到保障。最重要的是,家长因为这样的活动,不再把博物馆当成随便逛逛的公园和娱乐场,而是首先成为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忠实受众,并在日后积极倡导带孩子到博物馆参观。因此,在情景式教育活动中,家长也是不容忽视的教育对象。
5.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博物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必须紧密结合学校教育实际,更好地实现二者的对接,营造立体的教育网络,使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和终身教育的大课堂。
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需要与教师保持定期沟通,提前向教师发布信息,推介情景式教育项目活动和教学素材,并邀请教师和学生在活动前期就参与到活动的策划中来,有助于师生更深刻理解地博物馆的教育活动策划,并指导他们在活动中与观众进行沟通。这样一方面能提升教师对博物馆及其资源的认知,了解教育活动情况,鼓励他们带领学生前来,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组织策划和表演能力的提升。
6.加强观众研究,重视教育活动评估
观众研究是规划和实施情景式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欧美各馆的普遍重视对象。它有助于了解目标观众和潜在观众。而对观众的了解,以及对教育活动的评估,都是整体思考的基础和关键。因为若缺乏对于对象的认识,活动的策划很可能只是闭门造车,自说自话;若无法评鉴活动的成效,便无从得知其优劣、改善活动设计,进而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并且观众研究及其带来的数据和信息,在教育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但是策划的基础,也是持续修正和改良具体执行的关键。
结语
教育者创设适合观众认知特点的特定情境,通过合理的方式选择,教育的成效会显而易见。其成效首先表现为观众对博物馆兴趣的增加。对博物馆有浓厚兴趣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将是博物馆为未来培养的稳定的、有见地的博物馆观众群体。博物馆教育人员仍需在教育的方式与方法上持续探索,提高观众兴趣,不断提升教育品质,增强博物馆的教育成效。
〔1〕果美侠.方式决定成效:情境创设下的博物馆儿童教育.东南文化,2012(5),总第229期;
〔2〕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4);
〔3〕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P112;
〔4〕(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P97,94 ;
〔5〕吴美华.让博物馆教育注满灵动的活水—课本剧, 博物馆教育活动新形式,新中国人物博物馆6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4-2005。
余晖(1981--),女,硕士,研究方向:博物馆教育推广,现任广东省博物馆讲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