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汉语语言中歧义的消除方法
2017-05-09傅俊义
傅俊义
摘 要:我们知道,语言交际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地表情达意,然而歧义现象却给表达的准确性带来消极影响,给交际双方的沟通造成困难,甚至使交际无法进行。那么,如何消除“歧义”呢?本文旨在探索从语言、词汇、语义、语境、认知角度去探寻消除歧义的方法,从而使语言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生活服务。
关键词:汉语言;歧义消除
歧义就是一种语言形式有两种或多种可能的意义解释,其中不同的意义都是合乎语法和逻辑的。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主要依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语法关系,与形态发达的语言相比,汉语的歧义现象更普遍性和必然性。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歧义往往能被消除,消除歧义的手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语音手段、词汇手段、语法手段、语义手段、语境手段、认知心理手段。
一、语音手段
(一)在语音方面,声调和轻重音都会导致歧义现象的出现
1.在声调方面。例(1):这人好说话。因为好有(hǎo)和(hào)两个读音。从而会导致歧义的出现,不过这种歧义多出现在书面语中,要避免这种歧义现象的出现,尽量改换表达方式。例(1)可以表达为“这个人很擅长说话”或“这个人平易近人,很好说话”两种表达方式。
2.在轻重音方面。例(2):想起来了。例(2)中的“起来”若轻读,可作补语,表示趋向,可理解为将某件事情记起来了。若将“起来”重读,可作宾语,表示动作,可理解为某人再不想躺了,他想坐起来了。要消除这方面的歧义现象,着重在于表达方式上,要尽可能的表达完整的意义。可设置语境或利用语句补充来表情达意。
二、词汇手段
词汇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歧义是由于使用了多义词、多性词或者是由于一个词与一个短语同形而造成的歧义。将上面提到的几种能引起歧义的因素逐个进行分析,找出消解歧义的方法。
1.一词多义,将这种词放在句子里面,弄不清楚这个词在句子中究竟是哪个意义。例(1)张老师去上课了。“上课”有给学生上课与自己听课两种解释。例(2)这些人多半是学生。“多半”有“大概”“可能”“大多数”等多种理解。例(3)他不会说话。“不会说话”可理解为“婴儿还不具备说话的能力”或是“哑巴不会说话”,也可这样理解:“一个正常人不会妥当的表情达意,说话不漂亮,直来直去的”。
上面这类歧义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在于在句中使用了多义词,要消除这类歧义现象,可通过换用词语,增加词语来消除,也就是说将多义词变为单义词。例(1)可改為:A.张老师给学生上课去了;B.张老师去上李博士的课去了。例(2)可改为:A.这些人可能是学生;B.这些人中大多数是学生。例(3)可改为:A.他不会说话,尽管他已经两岁了;B.他不会说话,因为他是个哑巴;C.他不会说话,直来直去的,你要原谅他。
2.词性同类,有些兼类词在句子中的词性不好确定,因而产生歧义。例(1):这饭不热了:“热”作动词时,有“使热”和“加热”两种意思;“热”作形容词时,“有温度高”的意思,跟“冷”是相对的。这种歧义,可通过换用词语或增加语境的方法加以消除。例(1)可改为:A.既然你已经吃过午饭,这饭就不用热了;B.这饭不热了,我给你热一下再吃。
3.词、短语同形,有时分不清是词是短语,因而产生歧义。例(1):炒土豆丝:“炒土豆丝”,可作一种菜名理解,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词;也可作炒一种菜理解,是一个动宾关系的短语。例(2):上马。“上马”,可作“某项工程上马”理解,是一个动词;也可作“某人跨上马背”理解。这种歧义,同样可通过增加词语或语境加以消除。例(1)可改为:A.吃炒土豆丝;B.炒一盘土豆丝。例(2)可改为:A.工程立即上马;B.跨上马背。
4.使用连词“和”,因连接对象不确定而导致歧义。例(1):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句中连词“和”,既可连接“总经理”与“副总经理”,也可连接“他”与“副总经理”。例(2):他丢下残疾的弟弟和妹妹上学去了。句中连词“和”既可连接“弟弟”与“妹妹”,又可连接“他”与“妹妹”。这种歧义,可通过停顿,在不同地方加逗号加以消除。例(1)可改为:A.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B.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例(2)可改为:A.他丢下残疾的弟弟和妹妹,上学去了;B.他丢下残疾的弟弟,和妹妹上学去了。
三、语法手段
在语法方面出现的歧义现象往往都是句层划分不当,句法关系不明确等因素造成的。要消除这方面的歧义现象,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明确句法关系。例(1):“学习文件”。例(1)有两种解释,可将解释为“一种学习性质的文件”或“学习某种文件”。这种歧义的出现,主要是词的词性不好确定造成的。要消除这类歧义的最好方法就是添加词语或设置语境。例(1)可改为:A.“请你把办公室的学习文件拿到会议室”。B.“下午的工作安排就学习文件一项”。
2.划分结构层次。例(1):新职工宿舍。例(1)有两种解释,可将理解为“新建的职工宿舍”或“新来职工的宿舍”。这种歧义的出现主要是修饰层次的划分不同而造成的,消除这类歧义的方法不外乎也是添加词语,使得层次明朗,避免歧义现象的出现。
四、认知心理手段
对一个歧义句的理解,有时会受到理解者的情感和理解意志的影响。心理学证明人们普遍有偏向积极方面的心理。例如汉语中的“差一点”句式,它可以表示肯定,也可以表示否定。例如:
1.这只可爱的小白兔差一点没活。(活了)
2.这匹可恶的大灰狼差一点没活。(没活)
3.这只可爱的小白兔差一点没死。(没死)
4.这匹可恶的大灰狼差一点没死。(死了)
人们对此类歧义的理解,明显地带上个人主观的喜好和厌恶心理。同一句式,希望它活就活了,不希望它活它就没活。这种现象从语法的角度分析是很难分析的,如不从人的认知心理角度去理解,是难以做出较为圆满的解释的。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上海:开明书店,1952.
[2]吕叔湘.歧义类例[J].中国语文,1984.
[3]赵元仁.汉语的歧义问题[J].语言学论丛,1988.
[4]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尤庆学.汉语歧义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1(4):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