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2017-05-09马会平

速读·中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矫正成因小学生

马会平

摘 要:攻击性行为是目前小学生中较为普遍的一种问题行为。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是小学生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健康的社会行为,不利于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导致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多方面,本文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来分析小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成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矫正的方法,帮助小学生克服攻击性行为,学会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其社会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攻击性行為;成因;矫正

小学生的攻击行为指同学之间经常采用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或采用不合理的情绪宣泄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种行为的发展会造成人际关系的恶化,对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及良好人格的形成造成不良的影响。

一、小学生攻击行为的成因

(一)学校因素

1.教师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影响。当发生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对待攻击儿童的态度和方式对攻击儿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面对儿童的攻击行为,采取体罚或严厉训斥的方式,就会给儿童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

2.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和较强的社会技能,对儿童的性格、个性品质、行为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的教养方式。一般说来,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有较大的关系。被父母溺爱的孩子个人意识往往太强,当受到抑制时就很容易还击。许多研究表明婴儿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父母若采用不良教养方式,会引起孩子强烈的不满情绪,容易产生各种各样极端的行为。同时在父母惩罚严厉等强制教育方式下,子女容易变得情绪不稳、残暴和缺乏同情心。

2.家庭组成形式。家庭成员的变更等都会对儿童造成影响。例如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充分的爱与关怀,会因此产生悲观、猜疑、忧郁、孤僻等不良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差,并因此引发攻击行为。

(三)社会因素

与成人相比,小学生的行为更易受环境的影响。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儿童的成长中,社会性的示范和模仿会起到更大的作用。社会认知成为儿童认识的主要内容,如果社会或者传媒对暴力的宣传,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儿童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常观看暴力行为电视节目的儿童更多地表现出攻击行为。

二、小学生攻击行为的矫治

对于儿童的攻击行为,某一方的努力都是不够的,需要家庭,社会尤其是教师的教育与辅导。

(一)学校教育

1.对利他行为的奖赏和对攻击行为的忽略。当儿童出现侵犯行为时,教师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即暂时不理睬,对孩子表示冷漠,在一段时间里不理他,让他思过、反省,通过这种方法来“惩罚”他的攻击性。然而当儿童出现利他行为时,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教师都要给予表扬与奖励。当然这个方法家长也共同参与的话,效果会更好。

2.小学生的榜样作用和认知训练。小学阶段,榜样的作用很重要。好的榜样会促进儿童的成长,不好的榜样不利儿童的成长。在儿童间的榜样的影响力更大,所以家长做好榜样的同时,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让同学们自己选出心目的“文明礼貌小少年”,从而起到榜样带头的作用。培养儿童的正确的认知方式。

3.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在班集体中,紧张、压抑的气氛会促进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教师应注意营造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让和谐、互助的氛围感染学生、束缚学生,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4.良好的同伴关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意培养儿童问题解决的能力,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或在真实的事件中,训练儿童采用合适的方法,独立的解决人际矛盾与冲突。教师要教育儿童学会忍让或通过协商,寻求帮助等建设性的方式来应对,使儿童学会合作,养成合作的习惯,这样就可能减少或抑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二)家庭教育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做好儿童的启蒙工作。

1.创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家长无论在任何的情况下都不能对儿童使用暴力。家长在平时要多鼓励儿童,多关心儿童,尽量减少儿童的挫败感和不适感,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与欲望,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采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来激励孩子的亲社会行为,防患于未然,以预防和减少儿童的不良的攻击性行为。

2.改变家庭的教养方式。要做民主型的父母,既不放任儿童不管同时以和平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注重儿童的心理发展,密切关注儿童在情绪方面以及在行为上的变化,适时的做出应对方式。对于儿童的攻击行为,父母应该给予正确的反馈并做出适当的惩罚,让儿童在认知上意识到此行为是不正确的。

(三)社会环境教育

1.营造适合儿童成长的社区环境。与成人相比,小学生的行为更易受环境的影响。社区环境的优劣,关乎着儿童是否可以健康的成长。社区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为儿童提供宽敞的游戏空间,丰富的玩耍材料。为儿童提供丰富、健康的书画、影视。平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影视上以及生活中的暴力行径的坏处,提高其分辨是非的能力。

2.净化媒体环境。媒体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严格控制儿童收看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的时间内容。一般讲,儿童收看的时间以每周不超过10小时为宜;收看内容应有选择,应是健康的、适合儿童发展的,凡是宣传武打、枪战、凶杀、色情等内容,腐蚀儿童身心健康的应一律禁止。

参考文献:

[1]吕武平等.心理门诊[M].天津出版社,1997(9).

[2]丁兆梅.儿童知行分离现象成因及矫正策略[J].班主任之友,2003(4).

[3]班华著.心育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矫正成因小学生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监狱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循证矫正研究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