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卷形势下高三历史备考的“不变”与“变”

2017-05-09刘国坚

速读·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不变全国卷三基

刘国坚

摘 要:自今年广东采用全国卷以后,不少老师在应对方面会不知所措,顾此失彼,甚至病急乱投医。本文认为,在应对全国卷备考中有着“三不变”和“三变”。三不变是指三基落实不变,对知识基本框架要求不变,对课文整合要求不变。三变是指教学理念、教学侧重点和课堂模式的变。

关键词:全国卷;三基;教学理念;课堂模式

自2016年开始,广东高考也采用了全国卷,这个改革,彷如吹皱了一池春水,让多年以来不变的高考备考模式遭到了重大的挑战。跟以往改革诸如标准分变成原始分,X科变成综合科不一样,这次的改革是全新的考试模式的改革。这一改,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各种培训会议纷至沓来,还有老师把昔日的所有做法推倒重来,更有病急乱投医式的以练代讲等等。其实,在经历了2016年全国卷高考后,我们会发现,全国卷其实也并非洪水猛兽,在备考的过程中,还是有章可循的。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一些专家的理论,认为在历史学科的全国卷备考中,有“三不变”和“三变”。

一、首先是“三不变”

其实,高考备考是一门科学,它需要发展,更需要传承。仅仅因为考试的模式改变,就把之前相对比较科学的做法全部给推倒重来,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做法。因此,笔者认为,及时面对全国卷,首先必须立足于不变。

不变之一:落实三基的要求不变。

所谓的“三基”,是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在《2016年高考考试说明(全国新课标卷)——文科综合》里,关于历史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就明确指出: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述事务;4、论证和探讨问题。对比广东卷的考核要求,在这些目标和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考试方式,对于“三基”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比如说,像其中的“调动和运用知识”,这既是对基本知识的考查,又是对基本技能提出了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落实基本知识,那么考试的结果还能如人意么?像2016年高考试卷中,第24、25、27题,考查儒家思想、东汉的田庄、明朝地方三司和巡抚,对这些内容的内涵与外延考查要求比较高,因此,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掌握好基本技能与方法,才能更好地保证高考备考的成功。

不变之二:对知识的基本框架要求不变。

个别老师认为,广东卷考得浅而泛,因此对知识的基本框架要求是必须的;全国卷往往是“小切口,深分析”,考得往往是课外的内容比较多,这样就用不着花费太多的心思放在知识的框架上。这其实是个误解。

比如说今年高考的41题。这道题考查的是“制度构想与实践”,是典型的“小切口,深分析”。那么,是否因为课本上没有明说,考查的是课外内容,就认为知识框架没有任何作用呢?其實不然。我们分析41题可以发现,它的答题跟相关的知识架构有着莫大的关系。在考查“制度构想与实践”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会运用到近代思想与政治的知识结构。

思想:启蒙运动(卢梭: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三权分立)

——实践:法国大革命、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

通过运用该知识体系,可以很容易分析到问题的核心所在。这种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大视野,没有在大的架构上的对知识高屋建瓴的理解,要答好这道题,实在是难上加难。

不变之三:对课文知识的整合要求不变。

由于专题史模式的编排原因,在进行高三复习的时候,我们总是需要对教材原有的知识进行适度的整合。比如说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相关的整合可以这样进行:

背景: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深(必修一);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必修二);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必修三)……

通过这样的整合,把一个历史事件完整地呈现出来,这样,无论是对学生的掌握,或者是教师的授课,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全国卷改革以后,这种整合非但不能改变,而且还应该继续加强。特别是全国卷对选修内容的重视,这客观上也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必须把选修内容给整合进去。像选修二这类内容,跟必修一和必修三都有着莫大的联系,一旦整合进来,学生会更好地掌握民主思想与实践发展的整个脉络,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熟练了。

二、其次是“变”

当一种新的考试模式取代了旧的考试模式,如果还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那无疑是自寻死路。关于广东卷和全国卷的各种异同,有关专家已经说了很多,笔者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在下文中,笔者将谈到,在面临全国卷的形势下,这个“变”,应该怎么“变”,“变”到什么程度。

变之一:教学理念的变。

以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观点轻史料,重结论轻过程。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培养出来的“背多分”,足以应付旧的考试模式。有时候可能不懂理解题目的深意,但把结论往上面去套,往往能达到目的。

可在新的高考模式下,这种生搬硬套的法子再也不适用了。拿2013年的高考全国卷31题来看,教材里很明确地说了胡佛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实践者,可题目给出来的却是考胡佛的干预措施,这种考法,对于“背多分”来说,是难以置信,乃至于无从下手的。

因此,在新的考试模式下,应该改变之前的教学理念,重视史料教学,重视推导过程,对于最终结论,应该让学生去合理推导,自己得出。所谓“无史料不教学”,在课堂上运用史料,应该成为高考备考课堂的教学常态。当然运用史料应该要适度,史料分析要准确到位,不能够盲目追求史料的面面俱到,让课堂陷入史料的汪洋大海之中迷失了方向。

有专家提出,在新的高考形式下,备考的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所谓的学科素养,不是指背了多少,记了多少,而是包括历史理解、历史分析和历史联系在内的一系列的能力。而要培养这些能力,非得重视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历史推导能力不可。这,也要求我们的教学理念,需要有一个全新的改变。

变之二:教学侧重点的变。

这里所讲的侧重点,指的是复习内容的侧重点。一般来说,在广东卷的时候,高三的复习容易向宽而泛的方向前进。这也是基于广东卷考查范围相对比较广泛而做出的合理应对。不过改用了全国卷后,教学的侧重点就应该着重面对课本的主干知识了。

从今年的高考考卷来看,考查主干知识的就有第28、29、30、31、32、33题等。这些题目像28题,以材料“洋货日益增多”,“民众用品……必求于市”,考查世界市场对中国的冲击。学生如果经过复习,掌握一定基础的话,这类的题目并不难回答正确。可见,即使是全国卷,也并不是漫无边际的随便考,随意命题,它还是遵循着一定科学规律的。因此,有了这样的指导方向,我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主干知识的复习上去。

此外,对选修的课程也不能忽视。在全国卷改革开始后,很多一线教师最关注选修課的复习问题。广东卷对选修部分的考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全国卷有着专门的15分考查内容,这也意味着在高考复习备考中,我们必须把教学的侧重点往选修课程去倾斜。但因为选修考查的内容大多都不在课本上,所以很多老师又会选择以练代讲,这也是不对的。教而后学,教而后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学会透过材料理解问题,这都是通过选修教学让学生达到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侧重点倾斜到选修课程的时候,我们还得认认真真,把选修作为一门“必修”的学科去认真对待。

变之三:课堂模式的变。

正如前文所说的,全国卷着重考查对材料信息进行深度理解、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课堂模式也要转变观念,从传统的“重观点轻史料,重结论轻过程”的理念向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转变。

考试模式的变化意味着教学模式也必须变化。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在教育学中被称为探索式的教学模式。课堂的核心,就是要强调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理解、学会分析。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通过更多的自主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改的大潮中,既有“小组合作,先导后学”,又有“生本课堂”,本校在上学年以来也一直推行“三段式教学法”。但无论是哪一种课改模式,都是要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从老师讲解为主走向学生领会推导为主。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变成一个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角色回归到他真正的身份:学习者和学习的主体。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历史备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更好地应对以考查思维为主的历史题目。

综上所述,全国卷形势下,高三的历史备考有着“三不变”和“三变”。“不变”是对传统备考的传承,“变”是在新形势下对备考的新发展。只有我们不断积累经验,不断适应新的形式去发展,我们才可以不断前行,我们的工作才会取得更大的成效,高考备考才能迈上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不变全国卷三基
从广东卷和全国卷Ⅰ非选择题设问类型的对比浅谈高考地理全国卷Ⅰ的备考
逝去的菲德尔,“不变”的哈瓦那(观察家)
全媒体时代健康类节目主持人的“变”与“不变”
美联储的“不变”与“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