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与学
2017-05-09卿超
卿超
【摘 要】如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当前数学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根本任务。如何实现这个任务,关键是处理好教学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一关系,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关键词】导入 启发 多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138-01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过程开始的导入环节就象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优美音乐的序曲。
1.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引起学生的兴趣、悬念、求知,很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教学“循环小数”时,上课开始,让学生听一段配乐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老师关掉录音机,问:这个故事能讲完吗?为什么?因为这个故事总是不断地重复这几句话,老师紧接着指出在数学王国里,就有一种小数,小数部分的数字也会像这个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以此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初步感知了“无限”、“不断”、“重复”等概念中重点词的含义,起到了分散数学难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2.用教具直观显示。谚语说“百闻不如一见”。一上课,就出示一幅精心选编、生动有趣的图画,或寓意深刻的漫画,很快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探究兴趣,而出示教具,尤其是动态教具,会更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近年来,生理和心理学试验表明:信号对眼睛的作用是它对耳朵作用效果的20多倍,因为从眼睛通过脑部的神经要比从耳朵通过脑部神经传导网络多十几倍,例如,在讲解百分率的问题时,先做演示实验,演示先后拿两杯清水(不满)和一小包盐,先往第一杯放些盐,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再把第二杯水倒一些于第一杯中,再提问题以求引发学生感性知识,加深记忆(有学生会提出疑问,如换一种方法,安排其自己动手实验),进而引导学生解释现象,导入本课,自然提示课题。
二、注重启发与讨论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决定》中指出:“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可见启发是教学得法的基础和条件,启发的核心是启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索的积极性、敏捷性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启发的方法往往是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或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启发,起到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功效。如教学“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先通过引导学生复习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特点,并通过具体的物,让学生亲手感知课桌面的周长,教学书封面的周长,黑板的周长等,使学生认识到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四条边的总和,从而突出了旧知识向新知识的渗透。再启发学生根据长方形的特点,分组讨论,求长方形的周长有三种方法,并探索出求长方形的周长的最简便的方法是,(长+宽)×2,并能借助具体的物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说出每种方法的道理,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
三、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维活动产生于问题。学习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学习者去发现、去解决。因此,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更是学习怎样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提问题是学习方法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解决问题,如在教学运用综合解答二步计算应用题时,可出如下题目作铺垫,“小明家有科技书9本、故事书4本。?“老师问,这道题能解答吗?为什么?(不能,因为题目里没有给出问题)根据题目里的两个条件,你能想到什么问题?学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两种书一共有多少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多多少本?”、“故事书比科技书少多少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多少倍?”
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议论每个问题的解答方法,活跃了思维,提高了思维水平,从而使学生掌握了看条件想问题的解答方法,为学生解答两步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四、课堂练习的多样性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单调、呆板的练习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淡化学习的积极性,使注意力分散。因此,设计课堂练习应形式多样,使学生感到新颖、好奇,活跃思维,提高练习效率。具体讲,一是题型上,除采用结合所教内容进行模仿性练习外,还应设计一些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改错题等概念性、思考性比较强的题目配合使用。二是性质上,应设计顺向性练习和逆向性练习;类比练习和对比练习;书面练习与实际对比练习等等。三是结构上,应根据一定的目的,设计适量的题与题之间彼此相关的题组,使之能更好地揭示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使所学的知识趋向于系统化、网络化,促进知识结构的整体优化。如: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体现在练习的层次性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这既是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所制的,又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我们经常所说的练习要有一定的“坡度”和“難度”正是练习设计层次性的体现。所以,我们的练习内容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模仿性再造性创造性发展,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化式习题,以利于新旧知识的沟通,拓展学生思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练习,以利于学生加强实践,促进知识向技能、智能方面转化。例如:“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235+78+65→235+(78+65)→235+78+65+22→235-78+65-22练习的层次逐步由简到难,由加到减的延伸,根据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以利于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实践活动中,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总之,从教学的本质和目的来看,即是通过教师授课的方式,将知识一层一层的传递给学生们,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以至于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发光发热,为社会贡献一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