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牡丹亭》后半部的思想表达

2017-05-09郑斯琪

速读·下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社会环境牡丹亭

郑斯琪

摘 要:很多人认为《牡丹亭》后半部杜丽娘还魂后的现实变异代表了“理”对“情”的重新战胜,代表着汤显祖对现实的屈服。本文不贊成这一观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汤显祖在后半部的思想表达:“情至”观的高扬;社会环境的揭示,对封建卫道士的讽刺。通过三个方面的思想表达,我们可以得出后半部汤显祖依然坚持以情胜理的基本观点和追求人的自然天性的主旨。

关键词:《牡丹亭》;“情至”观;社会环境;封建卫道士

《牡丹亭》是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沈德符评价《牡丹亭》:“唐义仍《牡丹亭》一出,家传户晓,几令《西厢》减价。”吕天成《曲品》评论道:“且巧妙叠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也。”然而,人们对《牡丹亭》的好评大多是针对前三十六回而言,作为后半部的《婚走》至《圆驾》十九回则是争议颇多。例如郭英德就在《明清传奇史》中说道:“这种大团圆的色调同杜丽娘的人性觉醒及爱情追求毕竟是极不协调的。悬殊的反差,反映出作家思想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也反映出作家大胆挣脱传统的束缚而终竟落入束缚之中的必然的思想归宿。”

人们对《牡丹亭》后半部的批判多集中于:“理”最终战胜了“情”。然而,我认为汤显祖在《牡丹亭》后半部的思想表达并没有与前三十六回割裂开来,在后半部,他仍然坚持以情胜理这一主旨,他进行了内涵更加扩展更加深刻的思想表达来印证以情胜理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一、“情至”观的高扬

前三十六回,汤显祖通过杜丽娘一梦而亡再因情而生等情节实践了这一“情至”观。杜丽娘还魂为人,二人定下婚誓后,传奇的“至情”色彩没有消减,反而一再高扬。

《圆驾》一出杜丽娘自述事情始末,得到皇帝的理解,与前面《冥判》一出遥相呼应。一是由阴间的判官做审判,一是由阳间的裁决者做判决。这一次,作为封建论理纲常最高维护者的皇帝为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而生的爱情所感动,这正是汤显祖的情可以沟通生死,超越日常伦理规范的“情至”观的彰显。后半部分,柳梦梅情痴的形象塑造得更是炉火纯青。杜丽娘让柳梦梅去淮阳打探消息,寻找爹娘,柳梦梅体谅杜丽娘一片孝心,慷慨前往,意外经受许多苦难。吴吴山三妇评:“此记奇,不在丽娘,反在柳生……及走道,扬道上,苦认妇翁,吃尽痛棒而不悔,斯洵奇也。”丽娘在传奇的前半生跨越阴阳两界寻找柳梦梅,柳梦梅在后半部分历经艰辛为妻寻亲正是对丽娘深情的回应。若无后半部分,就只凸显了杜丽娘的情深,而不见柳梦梅的情痴,何谈“情至”呢?

二、社会环境的深刻揭示

杜丽娘重新还阳为人后说:“鬼可虚情,人须实礼。”她力劝柳梦梅考取功名,寻求社会认同。很多人因此讨伐道:“这不是情向理的低头么?”

许建中先生在他的论文《<牡丹亭>的剧情结构和思想表达》中说道:“杜丽娘由理想境界重返现实人生,较之于她秉持真情、冲决生死更为传神、更为深刻:杜丽娘的冲决生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赞美,而杜丽娘的现实变异则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洞明认知和深刻批判。”确实,《牡丹亭》后半部其实就是展示杜丽娘还魂后的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应对措施。徐扶明先生在《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一书中提到明代的婚姻情况:“据说,江西临川,在元代只有一个孝节祠,到明代就增加到六十二个,又据安徽《休宁县志》记载,在明代,该县只有六万人,而“烈女”、“节妇”却有四百九十八人。”由此可见,封建礼教对当时女性压迫之深。汤显祖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社会现实,杜丽娘行为的前后不统一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揭示和嘲讽:全天下最敢于追求自我,最敢于视伦理纲常为无物的杜丽娘竟然最终还是要屈服于现实。那么不像杜丽娘这么勇敢的大部分女子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呢?

三、对封建卫道士的犀利讽刺

作为封建礼教的维护者杜宝在前三十六回就已经显示了他的迂腐古板的一面。但如果没有后半部,杜宝就只是一个像贾政一样的迂腐严厉的封建家长而已,加上后十九回,杜宝封建卫道士的形象才丰满起来。

杜宝并不是一个平面化的人物,在第八出《劝农》他是爱民的贤明太守,在四十一回《移镇》四十二回《御淮》中出为国家屏障,做到了公而忘私,为国为家,在封建社会中应当是最正派的人物。然而,这个封建社会中的完美人物却在《硬拷》《圆驾》两回显示了自己最邪恶的面孔。他不认妻女,不认女婿,甚至不听圣旨,顽固冷漠的形象跃然纸上。

汤显祖一方面刻画了杜宝作为封建社会正派人物的形象,另一方面又揭示了他残酷冷漠的一面,从而赋予了这个人物深刻的讽刺意义。徐朔方在《中国戏曲小说史》中说道:“不在否定的无情无义的丑角身上,而在有血有肉的正派人物身上揭发宗教礼法的吃人本质,更加引人深思。”汤显祖在这个要嘲讽的不仅杜宝一个,更要嘲笑全天下的封建卫道士们。

四、小结

从思想内涵的表达层面上来说,正是因为有了后半部才使得整部《牡丹亭》的主旨得以深刻完整。后半部延续着汤显祖“以情胜理”的观念,并以情理冲突为线索,高扬“情至”观,对扼杀人性的环境进行揭露以及对麻木冷漠的封建卫道士进行讽刺。后半部使得《牡丹亭》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奇异的爱情故事,他让虚幻的爱情故事面对现实,在情与现实的博弈中突出追求人的自然天性的主旨。

参考文献:

[1]徐扶明编著.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郭英德.明清传奇史[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3]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徐大军.《牡丹亭》情理冲突的表现策略探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三期.

[5]徐朔方.中国戏曲小说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6]许建中.《牡丹亭》的剧情结构和思想表达[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7月第4期.

[7]王靖宇.从叙事角度看《牡丹亭》的后半部——兼论全剧之总体思想内涵[J].戏曲研究 汤显祖研究,2011年第2期.

猜你喜欢

社会环境牡丹亭
牡丹亭
试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再现与批评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关于浅谈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研究
如何让实干型官员脱颖而出
读《牡丹亭》
药名戏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