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薄弱学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策略
2017-05-09王顺圆
王顺圆
摘 要:由于中国家庭教育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慎重,因此也被受关注,出现了大批的研究者与工作者。寻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力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互作用的。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教育是有差异的,比如家庭环境、父母的素质、修养、人格、生活态度、言谈举止等都对孩子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词:家庭教育;相辅相成;家庭环境;素质;人格;言谈一、家庭教育策略的目的与意义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水平;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能力就迫在眉睫。只有寻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配合,注重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必备条件,但是在我们国家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孩子不仅没有成才反而成为社会的败类。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二、薄弱学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家庭教育弱爱的策略
很多家长怀着迫切的心情,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却在实际教育中却屡屡犯错,他们一方面为孩子不听话感到焦急,另一方面为自己没有良策而深深苦恼。这是因为父母总是用自己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不管孩子是不是适用他们的方法,许多父母秉承中国的这句老话“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许多父母不去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来教育,只是一味盲目的教育。所以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非常关键。
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许多父母只要以身作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因为无论孩子在哪里,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和教育。比如吃饭时父母说的一句话,看电视时的一句评价,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且会无意识的模仿父母。因此父母在平时应该多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优秀孩子的身上总能找到和谐家庭的影子。父母和孩子的交流非常重要,当孩子感到与父母无话可说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举步维艰,而且效果极差。
好的父母不应该把教育孩子当成枯燥的责任和义务,而要把这当成人生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富足。只有享受教育的人,才能演绎教育的精彩。更重要的是,父母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在某种程度上就要变成孩子,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把父母当成一个偶然闯进他内心世界的人。
(二)家庭教育粗暴的策略
当孩子做错事情或闯祸时,父母不能把握自己的情绪,大发雷霆,甚至对孩子进行体罚,这会使孩子觉得父母对待自己太苛刻,不讲道理,以后就很容易出现叛逆,与父母背道而驰的现象。当他们心中有怨愤时,还会以同样的粗暴方式对待身边的人。父母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之后,等到怒气平息了,又后悔对孩子的惩罚,甚至跟孩子说对不起。这样又导致孩子对父母这种出尔反尔的教育感到迷惘,失去对父母的尊敬,以后不拿父母的话当回事。那么,我们的家长该怎样丢弃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采用引导疏导的办法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长呢?
(1)家长必须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克服急躁情绪。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育人的态度对待孩子已经发生的缺点、错误,切记使用粗暴手段教育孩子,不要动不动就训斥、讽刺、打骂孩子,这样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胆小、冷漠、卑视自己等不良性格。
(2)家长必须了解孩子,懂得孩子。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具体表现,把握孩子的内心世界,认识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清楚孩子的性格特点。做到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常跟孩子平等地谈心,让孩子敞开胸襟,告诉你他们在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了解了孩子,懂得了孩子,就能有的放矢的教育孩子,能够做到科学施教,提高家教艺术,避免粗暴的家教方法。
(3)家长必须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孩子发生问题,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一种因素造成的。有主观原因,有客观原因,有直接原因,有间接原因。这就要求家长看问题不能简单化,不能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只有掌握了具体分析问题的本领,才会找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可以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了。
(三)家庭教育放任的策略
现在的许多家长对孩子总是放任自流,觉得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就是爱孩子,只要是孩子想要的都会想方设法为孩子弄来。或者觉得孩子年龄还小,长大后自然而然就会了,这样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孩子成才,反而会让孩子养成一种懒惰、盲目自大的坏习惯,不管走到那里都要别人以他为中心。因此我们应该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发挥孩子的特长,指出孩子的不足。只有这样长期的教育才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四)望子成龙的策略
现在的父母普遍对孩子怀有过高的期望。望子成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自然有他存在的独一无二的理由,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你非要用同一个标准,即哈佛的标准或者北大、清华的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孩子,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只有这样,他才会感到生活幸福,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如果父母目光短浅,死盯分数来教育孩子,孩子的生活必然只留下悲伤。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教育现状:
1.对待孩子
(1)给孩子多一些宽容。对孩子的宽容并非是无原则的无限度的,宽容是建立在客观的立场上的。而如何做到“客觀”呢?我们认为,只要能做到“将心比心”,而不是简单地从个人的主观立场出发就能够做到“客观”。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待孩子,采用孩子能够顺利、充分接受的教育方法,才能有效的达成教育目的。
(2)尊重孩子的情绪。我们常常说要“尊重孩子”,但到底尊重孩子的什么,这是比较模糊的,模糊的目的必然导致模糊的结果,所以真正的尊重是否达到了,是值得怀疑的。我们应该把尊重的对象更加明确——尊重孩子的情绪。这个尊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尊重它的存在;二是尊重它的表达。
(3)保留孩子的面子。孩子的自尊心在五岁之后就开始逐渐出现了,正如成人有自尊心一样,孩子的自尊心不仅是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会产生对行为的影响的。在教育中保留孩子的面子,这样的做法往往会使家长同时取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4)适当承认孩子的隐私权。关于孩子的小秘密,家长常常想:“连你都是我生的,你对我还有什么秘密?”这种观点是必须受到质疑和批评的。孩子逐渐懂事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走出家庭小群体,融入社会大群体的过程;也是孩子逐渐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有了一个社会角色,这个角色也逐渐被孩子自己认同。我们习惯性把孩子放在家庭角色上,但却常常忽略甚至否定了孩子的社会角色。诚然,在家庭中,孩子是被父母监护的,有被从属的关系。但作为社会角色存在的时候,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因此,适当的承认孩子的隐私权,体现出来的正是对这种平等的承认。
(5)给孩子悲伤的权利。这是尊重孩子情绪的一种体现,因为孩子的悲伤最容易被家长忽略和否定。人在悲伤的时候往往最脆弱,但如果连悲伤都被粗暴的否定,往往随之而来的就是愤怒的爆发。所以,接受和适度重视孩子的悲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的情绪,增强孩子自我调节的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一伤心,家长就表现出如坐针毡,好言安抚。适当安抚后给孩子一个自我调整的空间并表示出适当关切就可以了。
2.要求自己
(1)停止唠叨,制定罚规。对家长所做的调查又发现,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承认“唠叨”所起到的教育效果几乎是等于零。这样的情况向我发出一个紧急的提示:立即停止对孩子唠叨吧!因为那是在浪费精力和制造不良家庭氛围。那么用什么方式来代替呢?制定相关罚规,用明确的罚规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行为不当的时候用罚规来进行惩罚。这样的方式将解决孩子听多了唠叨却完全记不住,家长说多了唠叨却完全不见效的问题。
(2)多点幽默感。在同事中间我们常常知道要体现出一点幽默感来赢得别人的好感,但在孩子面前我们却容易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食古不化,不苟言笑的看守形象。为什么我们不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在孩子面前呢?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让爱以爱本身的自然形态出现呢?适当的幽默感换来的只会是家长形象的提升而不会是尊严的减弱。
(3)让孩子了解你的感受。“你认真读书,家里的事儿你别管,你一心一意读书,只要你能读,读到什么时候爸妈都养着你。”这样的话常常被家长充满自豪地说给孩子听。承担家庭责任的深情确实让人感动,但孩子是否能够真正的体会这些话中的苦心还很难说。如果父母让孩子小到大太顺,孩子就会觉得任何事情都不需要费太大的劲就能得到,把孩子排除在家庭责任之外对孩子本身不见得就完全是好事。此外,让孩子了解你的感受才能让孩子学会去体谅家长的难处,知道控制自己的欲望,学会自觉安排生活和学习。很多家长都曾提到孩子“不讲理”,恐怕有很多就需要借助这个原则来调整了。
(4)自己错了一定记得道歉。平等对待孩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在自己失误时主动向孩子道歉。我们应该首先明确,道歉这种行为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内涵首先是一个人高度的自尊和自重,其次才是对对方的尊重。一个不自重的人是不懂得道歉的。所以向孩子道歉实际上是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向孩子体现出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对孩子的心理素质能够起到无形的提高作用。
(5)克制个人情绪,适时忘记孩子造成的困扰
曾经听到一些母亲在给朋友电话中倾诉:“我对我这个儿子已经彻底绝望了!”“我简直要崩溃了!快來救救我吧!”爱之深则责之切,过于急切的心情往往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首先导致自己的心力交瘁。当教育走进死胡同的时候,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暂时忘记孩子,平静下来,然后回头思考。换一个角度想想问题吧,孩子毕竟是无心的。
(五)严他宽己的策略
许多家长在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是总是寻找别的孩子的错误,就算知道是自己孩子的错误也都会想方设法掩盖过去,这样的教育方法也是不对的,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要让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只有有责任心的人才会自觉避免犯错误,敢于承担责任体现出的是诚实和勇敢。犯错可以原谅,逃避责任却是不可原谅的。孩子毕竟是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依然是少儿人格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内心的孤独是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大的负面刺激和障碍。从人格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的分析中我们都能够找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孩子保持亲近。
综上所述:我们的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也应该被我们的社会及家长们重视起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祖国的未来,希望更多的人能重视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郑友训.薄弱学校的成因及变革策略[J].教育探索,2002(10).
[2]关颖.立德树人——家庭教育的永恒主题[J].中华家教,2013(9).举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