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校合作中的几点思考
2017-05-09周莉
周莉
问题一:家校合作中家庭德育教育不到位甚或缺失。
目前中小学德育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德育是学校天天抓,教师日日管,然而我们的学生在品德行为上却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学生校内校外两面人,学校德育低效甚至是无效。家庭教育的失误或表现为“重养轻教”,对孩子的物欲竭力满足,教育则推给学校;或表现为“重智轻德”,多关注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学业成绩,行为养成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则很少过问。不少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他们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的事,孩子的学习和品德有老师管,自己只管吃喝拉撒睡。主要任务在“养”,而“教”的任务由学校来承担。
问题二:家校合作交流中教师、家长地位的不对等。
在家校合作交流中,很多老师认为教师是长者,家长同学生一样也是受教育者、配合着、次要者。这样不对等的地位势必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导致教育不民主,老师唱独角戏,从而使教育内涵大大的缩水。因此,在家校合作中必须摒弃学校是领导的观念,必须认识到:家长在其子女的教育过程中与学校具有完全平等的关系。家校合作也只有以这种平等伙伴关系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老师尤其班主任老师要把家长看成是合作伙伴,在合作中,相互尊重,责任共担;要把家长看成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让家长尽可能参与到学校、班级的教育工作中,参与管理、参与监督,形成家校合作关系。班主任要不断提高与家长沟通的艺术,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站在家长的角度去理解家长的心情,要善于沟通,与家长保持双向交流,自然、大方、亲切、和善,多从家长那里获取更多的学生情况,了解家长的期望。
问题三:家校合作的形式单一,家校沟通内容的片面。
家校合作的形式过于单一,多数是采用开家长会、电话联系和家访。电话联系和家访一般只有在学生问题严重的时候,教师才会采用的方式。
互联网技术为家校互动搭起了新的沟通桥梁,解决了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微博”、“校讯通”、“微信”“QQ”等互动方式,这些网络和信息平台在现实中发挥了它们不可替代的优势,使老师、家长和学生感受到了实质上的变化,收到了颇多良好的反映,但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也不是包打天下的。应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的交流方式结合,两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进一步提升家校合作的质量。
家校沟通在内容上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老师在个别沟通时负面信息占了绝大多数,仿佛优点是不需要沟通的,孩子的進步家长肯定知道,教师和家长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方面,其他方面则很少关注。需要反映的只是问题和缺点(学困生尤其如此)。长久下来,产生了一种“条件反射”,即家长接到老师的电话,最经常的联想就是孩子出问题了。二是老师反映问题时往往只是陈述现象,不分析原因,也很少给出意见和建议。过于单一的交流内容,限制了家校合作的空间。从微观角度看,过分的功利目的,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从宏观角度看,狭隘的交流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因此,学校在与家长的交流合作中应注重内容的多样性。
总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家校合作既能加深家长对学校和教育的了解,又能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能力,激发家长参与的热情,从而推动家校合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徐婧.浅析小学教育阶段家校合作中的问题及对策.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