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培养的一致性
2017-05-09方长喜
方长喜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方祛训练,学生一定能声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培养的一致性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培养;兴趣培养;一致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数学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社会对数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是否熟练地掌握了数学是通过他们的数学思维来决定的,如果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很清晰,发现问题后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那么这个人就能满足当前社会对数学思维的要求。然而,大多数人都认为数学是一门较为枯燥、难懂的学科,对学习数学没有太大的兴趣,更不要说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了。因此,学者们把培养人们的数学思维和培养人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联系在了一起,想要通过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用数学。
一、小学数学是人们接触数学思维的最初阶段
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新世纪的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并运用生活解释数学问题。而小学数学会教给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简单的四则运算、单位的转化,还有一些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这些都是以后的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计算的基础。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数学就是一些数字和数学符号的组合。他们刚接触到数学,教师讲什么他们就记什么。刚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学生都很感兴趣,但随着教学难度的增加,一些略微复杂的抽象概念他们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困难一旦增加,就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减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活动,逐步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做好备课工作,熟悉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一些创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二、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思维和兴趣培养的一致性
兴趣就是指人们在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实践活动中,兴趣能够使人们明确工作目标,积极主動地参与到活动中,能够自觉地克服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获取工作的最大成就,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小学生刚接触数学,如果在数学学习中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他们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更乐意去学习它。有了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练习,主动地对其进行探究,最终从自己的经验中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模式,因此可以说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兴趣的培养是同步的、一致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三、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激活学生的思维
无论在什么学科里,能够让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教师才能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灵魂工程师,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小学生年龄小,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比如,给学生讲减法时,可以举实际例子:“老师手里有50颗糖,分给小明10个,分给小红11个,问老师手里还有多少颗糖?”通过这样的计算,学生能把课本上的内容和实际联系起来,专心去做,慢慢地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利用一些口诀教学,帮助学生记忆重要的内容。口诀教学是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记住较为枯燥的定理和公式,比如帮助学生记忆同类项,同类项概括为“两个相同,两个无关”。数学发展至今有很多容易记忆的口诀,这些口诀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数学,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教学的内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在进行观察活动时,能够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实质,学生的思维就会在这些观察活动中变得更加清晰,就会更有逻辑性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还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4.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
以下再对培养思维简单地谈一谈。
(一)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起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从以上所谈的这些看来,二者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是一同成长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
总之,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扩展学生的思维是相对一致的。教师要不断创新数学的教学方法,打开学生思维的途径。本文主要从小学数学、思维模式、兴趣培养和一致性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左秀平.小学数学中思维与兴趣培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07).
[2]黄小兰.谈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培养的一致性[J].老区建设,2013(14).
[3]吴明钟.浅谈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培养的一致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