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科学性之思辨

2017-05-09吴晓慧邓晓霞李清宋

速读·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客观事实客观性理论体系

吴晓慧++++邓晓霞++++李清宋

1中医不具有科学性?

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民族一直有自己的医学科学,它珍藏着中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指导下,通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对中医科学性持否定态度者,坚持狭隘的科学观——科学实在论。认为自然科学是唯一的科学,而哲学、社会和人文等知识并不是真正的科学;科学研究的惟一方法就是理性分析方法,只有经得起逻辑、数学计算和经验证实方法检验的理论体系才是科学。据此而论,有人认为中医学作为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体系,具有人文性、社会性的学科,不能得到科学主义实证方法的检验。

2 科学的基本特征

辞海中关于“科学”的定义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并具有以下特征:

2.1 理论指导

任何合理理论体系都是遵循着一定的具有普适性的逻辑方法而构建起来的,基本的逻辑方法主要包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类比与想象、抽象与理想化、观察与实验、归纳与演绎等等,而且每一种方法在理论的构建中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2.2 客观性

科学对客观事实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探索的是客观世界的真实面目,这就决定了真正的科学必定是面向客观事实、立足于客观事实的。同时,一切科学理论是否正确,也只有在实践中与客观事实相对照,接受客观事实的检验,才能加以判别。

2.3 重复性、可验证性

科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规矩是:任何一个实验事实,至少也应该被另一位研究者重复实现,否则就不予承认。可重复性特色是可检验原则的具体化,它在行为和功能方面,对检验的客观性和现实可能性原则做出保证。

3中医的科学性

中医是不是科学这个争论,主要源自于东西方传统科学在生成论与构成论上的争议上。中医是东方意义上的科学。中医学集中体现了功能的、代数的、模型论科学的特征。我们应该敢于承认中医并不是严格意义的科学,即不是现代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因为它不能数学描述,不能实验检验。这是客观事实。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医是一种宽泛意义的科学,是一种模型论科学。“模型论的科学理论”是科学哲学的一个新概念,用这个新观念来审视中医学,我们可以得出中医学是科学且是模型论科学的结论。中医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中医是基于哲学的自然辩证法(理论指导)

中医学属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范畴,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来建构理论体系,并使之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中国古代社会为背景,以中国古代哲学、古代医疗技术为理论和方法,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说为核心形成基本的理论体系,以辨证论治为基本的诊断、治疗体系,以中药、方剂、针灸、气功等为主要治疗手段,有自己独立的、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之上。

3.2 中医是具有科学的客观性的特点

中医理论的客观性在于它的实践性,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古代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源自于《黄帝内经》。

《内经》一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臨床实践。如“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经脉别论》)以及“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的记载,是对人体水液代谢过程的形象描述,成为后世治疗水肿病从肺、脾、肾三脏入手的理论基础。现代治疗肾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多从调治肺、脾、肾入手,其理论来源显然出自《内经》。再如,“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指过食梁厚味容易使人罹患疔疮类疾病。从现代临床来看,糖尿病足的发生、痛风病的关节肿痛,其发病无一不与过食肥甘厚味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如,《素问·五脏别论》中“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的观点,即为后世“诊脉独取寸口”的来源。

3.3 中医是经受检验的有效医学(重复性、可验证)

中医的理论自古以来都基于气、阴阳、五行学说,通过五行、脏腑经络学说,从人与自然界的整体观、人体自身的整体观看运动的规律性问题,施行辨证论治。例如,疾病中运用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收集资料,以得出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机给出相应治疗。如对于失眠患者,失眠在中医上称作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汉代张仲景把不寐分为内伤与外感,中医认为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旺,故心烦不寐,心悸多梦,肾精亏耗,髓海失养,则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方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在中医治疗疗效显著。再如从1700多年前张仲景的《伤寒论》开始,中医就已经有了防治流行性外感疾病的经验。后来随着中医对外感疾病认识的逐渐深入,到了明清,又有了吴又可的《瘟疫论》和吴瑭的《温病条辨》,形成了中医独特的温病理论。中医诊治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而这些辨证论治的理论及方法历传两千多年,的确是中医战胜非典的有利武器。这些就是中医在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验经验不断总结保存下来的可重复验证的一个个例子。

4总结与展望

中医理论不是对自然界原始的、朴素而简单的哲学认识在人体上的简单应用,它是以中国传统哲学和对人体一定的客观性认识为基础的。同时,较为充分的实践基础为中医理论的建立提供了比较科学和比较丰富的参数选择。尽管如此,中医的发展仍不及现代多学科的发展,何裕民教授所言:作为一门早先从巫术沼泽地中蹒跚走出 ,自然哲学韵味甚浓的传统学科。无可避免的烙有历史的痕迹 ,没法一次褪尽沼泽地的泥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在千百年来的疗效都有目共睹,中医须在坚持自身原则,继承精湛医术,与现代科学前沿衔接起来,有可能突破这个瓶颈,共同为人类健康努力。

猜你喜欢

客观事实客观性理论体系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客观性与解释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有关初中化学定量计算的两点思考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吗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试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新闻宣传工作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