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做好高校采购管理工作
2017-05-09双合金
双合金
摘 要:随着高校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现代化技术的不断高速发展,高校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基建工程的投入迅速加大,因此,采购管理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的对策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校;采购管理;问题;对策
与一般采购工作不同,高等学校采购工作有其特殊性,除需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外,还需要根据每所学校的实际情况,有序保质的开展工作。为避免错过采购项目开展的黄金时段、无端耗费采购人力资源,有效地提高高校采购管理工作水平,并为使用部门提供满意的高水平服务,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人的探讨。切实做好各高校的采购管理工作,科学操作、合理配置、精诚协作,为助力高水平学校建设做准备。
一、目前高校采购管理中存在的常见性问题论述
(一)采购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论证,造成浪费
采购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管理工程,需要我们对其实施的过程进行细分,并制定科学、严谨的计划,以保证其实施的规范性、科学性。在通常情况下,学校会根据每个教学使用单位的采购申请计划进行年度内的采购,但是,在这之前往往忽略对教学使用单位采购申请计划进行论证和调查,从而造成了年度采购计划可施使性缺失,存在采购浪费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重复采购,由于一些使用单位在教学器材、实验设备的规格、类型、使用功能上认识不够,直接进行申请,常常造成重复采购的行为发生;②超前采购,一些教学使用单位,往往在某些专业还没设置以前或者是某项实验项目还没实施之前就申请设备采购,在采购完了以后,又因为某些原因,专业不能开设或者是项目无法实施,从而造成了设备、器材的闲置性浪费;③超量采购,还有一些使用单位,对自己的使用能力和器材、设备的维护能力估计过高,在采购回来之后,发现设备的利用率低并且无处安放,直接造成了设备的损耗性浪费。
(二)采购制度不健全,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
由于高校的设备管理部门是近几年刚成立的,高校的采购也是近几年刚实施的,许多高校对采购的认识不足,与采购相关的规章制度还没有健全,主要有:第一、设备管理部门缺少专业的采购人员,许多人员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经过专业的设备采购培训,对采购的理解和掌握不够。第二、采购流程不严谨,以致使一些供应商为了达到目的采取各种手段,如串标或围标等。第三、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到位,尽管现在各高校都设立了纪检部门,但是许多纪检部门人员对设备采购流程、制度等也不熟悉,也没有深入研究设备采购的过程,致使监管只流于形式。不能真正保证采购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三)采购评标方式单一
在采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供应商的供货能力、质量信誉、资金运营状况等等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然而在高校采购工作中,采购人员由于本身的专业素质不够高或者是为了节约成本,实现学校投资效益最大化。一般情况下经常采用的就是“低价中标法”,这种单一的评标方法,往往忽略采购物资的质量水平以及综合性能。即使供应商按照之前的合同约定来实施物资的供应,但也会在确保自己利润的情况下,综合性降低物资成本和质量,有时还会出现替换物资,交货延迟、维修服务不力的情况。这不仅仅是采购上的损失,同时还会影响教育科研事业的正常发展。
(四)采购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
采购人员作为采购活动的实施者,其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着采购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然而高校的采购工作由于其实施的时间还比较短暂、学校的管理阶层重视程度不够以及专门性采购人员的缺乏等等原因,致使采购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并不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采購人员对于与采购相关的政策法规不了解,对采购的流程和方法了解不够深入,在采购的过程中容易造成采购行为不规范、出现突发性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不会合理利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等等现象;②采购人员的知识面不够宽广,对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了解的不够彻底,因此在采购的过程中就无法评估采购物资的价格和质量,从而造成采购损失;③高校采购人员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对市场动态的关注管理和分析能力都不够强。在市场信息的收集上以及与谈判商
周旋的过程中,往往经验不足,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采购中的成本损失。
(五)招标过程中宣传工作不到位
由于高等院校的采购工作缺市场化的环境影响和市场化的操作经验、体制,这就使得在实际的招标工作中,其宣传力度和招标的广告效果比较低下,致使来参加竞标的商家和企业比较少,高校的可选择性比较低,这也是造成高校采购管理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毕竟高校在组织经营上并不能完全的市场化。甚至还有的时候招标公告发出去之后,由于宣传的力度小、渠道少、宣传范围比较狭窄,竟然没有供应商前来投标,这就迫使高校不得不推迟或者是取消招标工作。这不仅造成企业人力物资源上的浪费,还严重影响了高校科研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提高高校采购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措施
通过我们对高校采购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的探讨,我们就能针对性的制定一些加强性的措施和建议,以提高高校采购管理的水平,确保采购工作科学的实施。主要的措施有:
(一)设备采购前要进行调查与论证
首先,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各使用单位原有设备的状况和使用情况,如为重复购置,学校可统筹该采购资金调配到其它需要的单位;其次,针对新开设的专业进行可行性分析,合理地对新开专业进行设备的配置。最后,学校的教学使用单位应在每年年初制定好本学年需要购买设备的计划,由校外技术专家和专业技术老师和进行详细的可行性论证,论证过程中要到企业和兄弟院校中去调研设备的配置情况和使用效益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原因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而且在设备招标、验收过程中,专业技术老师也要全程参与,综合考虑设备的性能、质量和经济等方面进行评比,验收要经过专业技术老师的试用,一般试用期应在一个月左右,试用完成后由专业技术老师撰写验收报告等。
(二)加强采购人员队伍建设
首先,高校的采购管理人员要加强采购相关法律的学习,熟练掌握相关采购法律制度,只有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才能提高采购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采购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通过自学、相关业务和短期培训,了解和掌握设备的构造、基本原理、测试项目、操作步骤、维护保养等知识,还要对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有系统的掌握,能通过学习及时了解国内先进仪器设备的动态,基建工程的招标采购一定要有建筑专业的采购人员参加。再有,采购人员还有学习采购技巧和商业谈判技巧,加强职业道德学习,培养自己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等等。
(三)采取多种形式的评标办法
如果在采购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追求最低评标法,未免太过于片面,从而不利于在成本和质量之间进行综合性的控制。因此,采取多形式的评标方法,对供应商的信誉、资金状况、市场反响以及生产能力、售后服务水平等等进行综合性评比,此外还应对供应商品的质量、价格、性能进行综合性的评比,通过不断的优化、筛选从而确定性价比最高的供应商和供应商品才是我们最科学、合理的评标方法。
(四)完善采购管理制度和采购监督制度
为了使采购的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必须建立一套规范、完整、操作性强的采购管理制度,以避免人为因素对采购结果的影响,使高校的招标采购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及时通过互联网公开招标结果,在接受高校纪监部门监督的同时,也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提高采购活动的监督与管理能力,增加采购工作的透明度。
(五)建立供应商信息系统
高校采购管理过程中,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一直是采购中的重要环节。对供应商实施动态的评价,对于高校选择最为合适的供应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动态评价的指标一般包括:供应商的经济实力、服务质量、对合同的履行能力以及资信状况等企业软件指标以及其产品质量、生产能力、产品供应能力、物流能力等企业的硬性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建立供应商信息系统。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供应商档案并定期召开供应商会议这两种方式进行,对于不符合高校发展需求、投資管理需求的供应商应该及时的进行更换,从而确保高校采购能够达到最大的投资收益。
(六)建立开放性的采购管理系统
建立一个集采购人、采购监督管理部门、采购执行部门、采购专家、供应商等多方充分参与的开放性的采购管理系统,业务涉及到采购预算编制、计划申报、项目审批、项目执行、采购合同签订、设备验收、采购资金支付以及采购档案管理等环节,可分别设立使用申报层面、采购管理层面、决策层面等层面分别管理。可以通过互联网系统有效地规范采购流程。
三、总结
关于如何做好高校采购管理工作的探讨,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大的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论述与探讨,具体的措施我们还需要根据高校的采购综合条件来客观的制定。在此也希望有更多的相关负责人士参与到这项课题的探讨中来,为保证高校采购工作市场化、科学化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黄紫劲.高校采购成本控制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6):37-37.
[2]孙超,张峨嵋,李柏桐,等.高校采购规范化管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5):6-8.
[3]沈佳瑛.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民办高校采购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