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点亮一盏人生的明灯
2017-05-09吴征宇
吴征宇
【摘要】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对孩子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家长应从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注重自身的表率作用和家庭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几个方面入手,形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心理特质,为孩子的成长、发展奠定终身基础。
【关键词】家庭教育 行为习惯 家庭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216-02
美国著名学者斯特娜夫人说过:“孩子的心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家长应该为孩子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家庭关系),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障。具体而言就是夫妻间平等对待,家庭成员互敬互爱互帮互谅,既有分工又能合作。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般都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开朗活泼,懂得爱护尊敬他人,能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各个方面相对也能正常发展。相反,如果家庭关系紧张,父母常常表现出性格暴躁言语粗鲁,使孩子常常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照顾,甚至成为父母的出气筒,孩子就会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长期处于情绪紧张的状态中。夫妻離异对孩子更是极大的刺激,可能导致孩子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心理变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联系在一起的。”孩子的童年时期主要在父母身边,故而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是为人父母者的第一要务。
其次,家长要注重自身的表率,从而养成孩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这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人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从婴儿期开始的。家长有什么样的生活情趣,追求爱好,孩子作为家庭成员都会耳濡目染。家长的行为举止思想动态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烙印。所以“身教重于言教”(魏源语),家长要努力成为孩子学习和效仿的好榜样,以自己的高尚言行去影响孩子,成为孩子崇高理想的熏陶者和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晚清名臣曾国藩就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己的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孩子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孩子们都把他视为自己的人生偶像和坐标。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把对儿子傅聪的教育寓于立身行事、待人接物的家庭生活之中。比如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意孩子们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咀嚼声……正是这些做法,使傅聪从小就身心健康,举止端庄,为傅聪长大成人后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傅聪后来成为著名的钢琴家)这些成功家教的范例都说明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孩子影响之直接、深远。
再次,家长要尤其注重对孩子的家庭品德教育,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本质。因为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就是有再多的知识学问,也难以成材。孟子说人具有“四端”之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笔者认为这四种情感是人之为人的基本标准,也可作为家庭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评价标准。家长对孩子的家庭品德教育就是要丰富、强化这四种情感,从而形成孩子较为完整的道德基础。
(一)恻隐之心: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和爱的教育。家长要使孩子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和意义,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从而去爱惜自己,爱惜家人,进而关爱他人,热爱国家。没有生命教育和爱的教育,孩子就没有善的根基,日后的理想抱负信念和人生规划都难以形成,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
(二)羞恶之心:对孩子进行荣辱知耻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家长要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光荣什么是羞耻,从而形成对自我的激励力量和约束力量。没有荣耻教育,孩子就没有自觉向上的动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最终沦为平庸猥琐甚至卑鄙凶恶的人。
(三)辞让之心: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家长应该教会孩子以下内容:1.礼貌用语不说脏话,见到长辈要称呼得体;2.待人接物的礼节,如大人讲话时,小孩不能随便插嘴;不经允许不能随便拿他人东西;到他人家中要先敲门;3.文明行为规则,如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果壳;4.社会公德意识,如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破坏公物等。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更不能粗野。
(四)是非之心: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教育。蒙氏儿童教育理论代表人物蒙台梭利认为对儿童的规则教育标准就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笔者认为家长可以参照此标准教育引导孩子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培养孩子正确认识、评价、教育自我的能力和善恶是非、责任、公平、公民意识,最终达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自觉程度。
最后,家长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剂的能力。孩子在面对因自身过错招致的家长惩罚、师长训诫与挫折失败、意外不幸时,要具有正确认识的能力和勇于面对的勇气,否则孩子就会变成要么经不起批评教育、动辄离家出走,要么经不起失败挫折、一蹶不振的“草莓族”,甚至走上自暴自弃、自我毁灭的危险道路。所以家长要把对孩子的鼓励与适当的批评惩戒结合起来:让孩子在鼓励中学会自信,在批评惩戒中学会自律和承受、调剂。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俄国文豪托尔斯泰语)。家长对孩子进行情感心灵品性的熏陶培育、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既关系到孩子的一生,也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昌盛。相信通过以上几点,我们的孩子就能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心理特质,就能拥有成长、发展的终身基础,我们的家庭、社会就会少一些不幸与悲剧,多一些幸福与和谐。
为孩子点亮一盏人生的明灯!
参考文献:
[1]武建清《论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前沿》1999.7P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