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组管理模式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群体效应
2017-05-09吴美兰
吴美兰
【摘要】班级组就是全班学生和全体任课教师的结合体,班级组长即以前的班主任,他不仅是这一个班学生的管理者,也是该班所有老师的管理者,是班级组管理的核心。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群体效应,班主任是关键。
【关键词】班集体 管理模式 教学业绩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196-02
在班级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为了降低管理重心,许多学校实行了班级组管理模式。班级组管理是新的教育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管理体制,班主任在加强领导和管理的同时,必须注重自己的角色定位,并应胸怀宽广,以班级组大局为重,还必须与科任教师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才能共同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基于对班级组的理解,班主任在打造班级组合力中需要把握几个侧重点。
一、多沟通,勤交流,达到思想的绝对统一
建设班风是班主任重要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搞班风建设,首先得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如在对待我班的“潜质生”问题上,我们一直是统一思想的,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家庭教育方法(溺爱或粗暴),家长自身行为不当,智力状况等,总之多是我们无法在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对于潜质生,我们经过多次的会议协商,与学生谈,与家长谈,在感情上经历了希望,失望,互相鼓励继而再度燃起希望,然后再次被打击,我们现在对这三名学生达成的共识是:1.对这三名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再按照咱们中考的标准来要求他们显然已经是不现实的了,如:按时完成作业,學案;英语单词小测正确率达到60%等,均会得到奖励卡或以短信或微信形式给家长“报喜”。在分组小组长选组员的时候,这几名同学都是大家争抢的对象,小组长愿意对他们进行提醒和督促,因为有很多得卡的机会。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取成就感,不断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二是引导集体舆论。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更有利于“潜质生”的转化,我们要善于把老师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2.对“潜质生”的感情倾斜。虽然我们的努力并没有换来成绩的很大改观,但千万不能让学生感觉因为成绩差老师已经放弃他了,因为这样做的后果是可能会出现十几分乃至个位数的成绩(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这样情况是很容易出现的),这样还会对班里的其他孩子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基本上每科老师来班里找学生都会包括他们三个,有时实在分不开,只好几个老师经过协商后,一人领一个走了。我们常戏称他们三个为老师的“三名爱徒”。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到了初二下学期,也就是孩子们最为躁动的时候,他们虽然成绩不是很理想,但这三个孩子依然能够按照要求预备铃准时进班,基本遵守课堂纪律,课堂上对于简单问题有参与的意识,孩子依然保持一颗向上的心,对教学内容依然在有意识地寻找参与的机会,这对于一名学困生来说是多么的难得。
二、多关心,多体谅,实现师生的共同欣赏
对待老师,不论他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是主科教师还是次科教师,是男教师还是女教师,是当地的还是外地的,都必须尊敬。作为班主任,要通过对点滴小事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像爱班主任一样爱所有任课老师,将老师之间的融洽感情带到学生当中。比如在班会上介绍任课教师、介绍他们辉煌的过去,丰富的经验、雄厚的实力,骄人的业绩、闪光的亮点、无穷的魅力,让学生觉得能够拥有这样的任课教师是多么幸运,如果不好好学习就是浪费了这样难得的机会。
感恩教育历来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项,学生要感恩家长,感恩老师,其实感恩始于体谅。我从不在学生面前回避自己的失误甚至是错误,目的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体会老师也会疲惫,也有情绪,也会在状态不好时犯错,作为学生要学会关心体谅老师,而不是一旦老师犯了什么错误便抓住不放。相反地当我们能够坦诚面对自己错误的时候,气氛反而更融洽。
当学生和任课教师产生矛盾时,班主任要及时缓和化解师生间的矛盾。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导致任课教师和学生间的对立情绪。班主任要做一个积极的师生关系协调者。可以通过多观察平时师生之间的互动、多倾听师生的反映,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将学生的特点、优点、缺点以及家庭情况尽量多地介绍给任课教师,使任课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体会学生的心情,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班主任也要多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并将其中合理的要求和建议及适应状况向科任教师反映。以便使科任教师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找学生谈心开导,使学生能站在教师的角度换位思考,理解教师,信任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些问题主动请教老师。班级组长要能够巧妙地把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期待传递给学生,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实现师生间的心理相容和教学互动。
我们现在各科都有让学生走上讲台做小讲师的机会。那我便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进行了“今天我是老师”的体验。体验的内容包括讲授知识,提问,对错误的回答进行纠正,对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同学进行提醒,包括不认真听讲,不认真记笔记的同学要予以关注,短短的15分钟下来,小讲师经常是满头大汗,甚至不知所云,手足无措。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们明白了老师上课时需要关注的事情远远不止是传授知识,课堂是动态的,不可预知的,上一节课是多么不容易。
当然也有孩子会问,那如果老师冤枉了我,我不能表达我的想法吗?我的回答是当然要表达。但要注意时间和方法。我曾经利用一篇英文阅读给孩子们讲过与人交流的技巧。文章题目是How to be assertive讲的就是如何在不会引起对方不满情绪的情况下,坚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要让老师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引导学生关心体谅老师,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地对老师欣赏与尊重。
三、多协调,重合作,创建和谐工作环境
单匹马,很难做好工作。作为班级组长,要积极主动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既包括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任课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只有在真正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才能促进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家校合力,实现教育教学最佳效果。
班主任在协调各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时,应从班级整体安排出发,只有在任课教师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共同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但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同一个班的不同学科缺乏联系的情况,班级组长应做好学科之间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可以通过每周一次的班级组会,明确近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并针对班级近期的问题,交流合作,形成合力。并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老师特长,开展“导师制”活动,每位任课教师认领一至两名“徒弟”,导师要关注徒弟的整体学习情况,而不是只辅导本学科。“导师制”能够对学生管理进行适当分工,以发挥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避免不了和家长打交道,而学生家长常常因缺乏与任课老师之间的沟通,不了解教育同样具有不可控性,因此每当学生的成绩不理想,就就会对教师产生不满情绪,其实“亲其师,信其道”不仅仅是对学生说的,对家长同样是教育真理。班主任可以抓住一切机会大力宣传任课老师,如在家长会上,介绍我们老师之前的教学成果等,让家长们感受到能够有这样的教师群体是多么幸运,将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是多么放心。
四、多分析,多探究,数据与感受并行
每次考试后,我们几位老师都会坐在一起综合分析每个学生的情况,制定下一阶段各科的工作重点。如在期中考试结束后,我们先从前15名中每科各选了3人,作为下一阶段的培优重点,对这几名学生认真分析试卷及问题,制定学习计划及目标,随时关注计划执行情况并及时调整。同时根据此次成绩,重新进行师徒结对,前15名同学每人自愿认领1,2名徒弟,徒弟要每天在放学前写“每日三省”,“今天自习课完成了多少作业?”“今天哪一科遇到了什么问题?”“今天哪一科收获最大,收获是什么?”并由师父进行点评,写得好的利用晨检及班会时间在班里宣读,并奖励组卡。
每次考完试我都会让学生总结考得最满意的科目和不满意科目及对该科目的建议。孩子们非常有想法,而且有些建议相当合理。如:物理:当堂小测,重视错题改错。语文:课堂上的畅所欲言,个性化指导。英语:(1)加强听力练习;(2)增大阅读训练量。这些信息对我们下一階段的教学工作也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学生认可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多加使用,甚至可以借鉴到其他科目的教学,对于学生普遍认为薄弱的环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于个性化的问题,也可以个别关注。
歌德说:“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作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团结协作不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一种道德品质。它体现了人们的集体智慧,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小成功靠个人,大成功靠团队。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呵护下,我们班级的这些小花小草一定能够茁壮成长!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班风建设,若要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必须要调动各科任老师的积极性,取得科任老师的群体效应,同时对班级取得的成绩,对上级的表彰和奖励要主动让给科任教师。在家长会是少说自己,多说老师的优点和长处,树立科任教师的威信和美好形象。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或发生的矛盾,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做到胸襟开怀,任劳任怨。
参考文献:
[1]任宁生.基于科学论证的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2]万静娴.教师人际关系与教学成效的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