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智地运用教学手段驾驭课堂

2017-05-09刘华芳

关键词:教学手段

刘华芳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是一个随机生成的动态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呼唤教师能机智地运用教学手段驾驭课堂。趣中取胜、顺水推舟、煽风点火……这些都是驾驭课堂的手段,更是促进孩子乐学善思的教学方法,它们能变“教案演绎”为“互动生成”,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凸显个性,绽放睿智。

【关键词】教学手段 趣中取胜 顺水推舟 煽风点火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38-02

教学过程是一个随机生成的动态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像一首流动的诗,随时都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带来新的生成音符。它呼唤教师能机智地运用教学手段驾驭课堂,巧妙地运用趣中取胜、顺水推舟、煽风点火等手段转化师生矛盾,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凸显个性,绽放睿智,让自己的激情燃烧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数学课堂亮起来,让快乐的音符在课堂上跳跃起来……

一、趣中取胜

做生意的人一般把第一笔挣得的钱叫做“第一桶金”,他们把“第一桶金”看作是生意成功的一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是公认的会挣钱的人,然而,他最初与持久的经营动力并不是对金钱的渴望,而是对开发软件的兴趣与执著。而我认为学习的“第一桶金”是学习的兴趣,学生“第一桶金”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财富的多少,学生对所学内容越感兴趣,学习探索的欲望就越大。

例:“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的教学

当我夹着教本兴冲冲走进教室时,却发现孩子们还沉静在课间的游戏中,个个貌合神离,汗流浃背,我心中不悦,一个概念跳入脑中:一定要把他们的心收回!我灵机一动,放弃预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老鼠偷油吃”的路线图,并创设了几个连续性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

导入新课情境:一天晚上,一只老鼠被一个农妇炸的猪油香味吸引来了,它趴在窗台上一看,猪油还冒着热气,馋得它直流口水,它在心中计划着,等到主人一睡它就去偷油吃。

同学们,老鼠站在A处,香油放在C处,从A到C处有两条路可以走,请同学们帮助老鼠指一条近路,并说说为什么?

探索新知情境:为了让老鼠相信你们的选择,请拿出小棒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

师:你认为它应走哪条路更近,更快?你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有何秘密?……

巩固练习情境:原来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老鼠太高兴了!为了感谢大家,老鼠准备带同学们去钓鱼。用“小猫钓鱼”情境出示课后选择题:把能组成三角形的的三根小棒打“√”。

拓展应用情境:哎呀!一个月前,老鼠到市里参加数学竞赛时遇上了一道难题,(出示拓展练习: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可能是几厘米?谁愿帮帮它?)

在这个以“老鼠”为主线的,美丽的完整的连续的且有着戏剧性发展的故事情境中,孩子们眉飞色舞,流连忘返,完全投入到课堂中来了。情境中每个小小的成功,不断激励着他们追求新的目标,新的高度,积极地进行探索;成功、兴趣与追求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种连续性的极速积累并质变的心灵震撼与智慧引领是一个静态课堂所无法比拟的。看来学习的“第一桶金”要由诸如“乌鸦喝水”“龟兔赛跑”、“小猫钓鱼”“小熊开琐”、“小狗啃骨头”等童话情境帮助挣回来。

二、顺水推舟

教学过程是一个随机生成的动态过程,学生的课堂反映有时会出乎教师的意料,但却由此给教师以教学灵感,教师不妨以此切入,顺着新的思路进行教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例“雞兔同笼”中“鸡兔共有头35个,脚94只,问鸡兔各有几只?”的教学。

审题后,我用“直观图象法”和“列表推理法”进行讲解,同学们拿着笔不停地画、写、算,可皱眉苦想的居多!

忽然听到一男生埋怨道:“怎么不全是鸡呢?如果兔也是两只脚就好了”。

我眼前一亮,心想:何不乘势而入?!我急速走到他身边,用赞赏的眼光看着这个男生说:“你说的好!下面请所有的兔子听令,把你们的两只前脚“抬”起来,配合你们的主人!”

生哈哈大笑后,数出了共有70只站着的脚,少了24只脚。

师:为什么少了24只脚?每只兔子抬了几只脚?笼中有几只兔在“抬”脚?

生:有24/2=12只。

师:鸡有几只?兔有几只?

答案跃然纸上,一切都在情理中,在这道题的解法上,大部分学生都感觉无从下手或思维碰壁。教学中,我抓住学生“埋怨”的这个契机,顺水推舟,在“兔子抬起脚”这个美丽情境中演绎了“鸡兔同笼”的计算方法。这正体现了“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煽风点火

激励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永恒的艺术。课堂上,如果教师的语言中含有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宽容、表杨、鞭策、祝愿、多用激励因素,常常能给学生一语三春,语半功倍的力量,学生不可能一次完整地掌握某一概念、法则、性质,只能通过逐步向目标逼近的方式,利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的认知在一次次比较中,完善认知结构,使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例:“圆锥体积”探究中,受方法迁移,学生手里拿着学具,想把它割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却无从下手时。这时,我请学生观看电脑演示一个圆柱的一个底面不断缩小成一个点后变成圆锥的情景。

师问:原来的圆柱变成圆锥,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1:我知道!高不变了,一个底面没变!

师:有没有不同发现?有没有不同的说法?

生2:圆锥体积变小了!

师:你太聪明了!有没有人比他说的更好的?

女生3:体积变小了,削去的部份和剩下的部份的比是2:1。

师:女生说得太棒了!我们为她鼓掌!男生是否敢跟向女生挑战,比她们还说得好?

男生4:圆柱变成圆锥底面积没变高没变,V圆柱:V锥:V削=3:1:2

师:同学们你觉得他说得怎样?谁说得更好?送一个笑脸给男生好吗?

孩子们被“激怒”了!个个跃跃欲试,课堂“火”了!

师不停地扇风:来一个更难的问题,你们肯定不知道!圆锥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它到底等于圆柱体积的多少?女同学给一点颜色给男生瞧瞧!

师再扇风:看谁有火眼睛睛!圆锥体积一定是圆柱体积的1/3吗?是男生厉害还是女生厉害?我们期待着!

一男生冲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一组夸张的图形,并用自已的语言道出了“等底等高”这一前题条件。

生抢着答:不对!……

教师不停地煽风点火,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在关键处设疑,在易错处反问,在重点处故弄玄虚,有效激起学生进行一系列问题的思考,通过观察、推理、交流,学生的知识由操作层面的感知转向思考内化后的理解,促进了有效思考。

总之,课堂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师生操作的“流水线”,而是充满灵动与及时生成的思考探索的过程。只要我们以人为本,炉火纯青地运用自已的教学手段驾驭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相信这群创造生命精彩的孩子们,一定会绽放睿智,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福建教育》.

[2]《小学数学教师》.

[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4]《数学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教学手段
教学和管理层面的高等教育服务思考分析
如何在电工电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据结构》中“插入”算法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