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性探究

2017-05-09李发文陈炳晗

关键词:红球动手营造

李发文 陈炳晗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课改主要是改变教学方法。《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就一堂课而言,课的引入阶段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引入情境,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积极氛围,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浓厚的兴趣中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为此,我们就课改实验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思考:如何在课的引入阶段营造自主学习的积极氛围?

一、在质疑问难中营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问,形成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培养学生大胆探索实践的精神,从而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模式,而是在以旧的知识之下,去自主探索和超越自我的质疑教学,关键是要以学生的问为主线,以老师的引为主导,达到解决问题和产生新知识的目的。在课的引入阶段,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新”,进行质疑问难,从问题的质疑和解答里获取更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学“这样的游戏公平吗?”这一课时,我制作了这样一个游戏:在十张纸条中,只有一张有奖品,教师有意识的将有奖的纸条放在最后,让十位同学去抓。游戏结束后,学生提出:“这个游戏不公平。”针对学生的质疑,我让学生展开了讨论。很快,有同学总结出“越后的同学拿奖的概率越大。”于是,我顺势引出课题,让学生进一步讨论:“怎样才能让游戏公平?”游戏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了铺垫,这样,学生的整个认识系统被激活,就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立即进入到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的阶段。

二、在以旧促新中营造

与旧知识紧密相连的新知识,老师要指明教学目标后,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搭建一座学生可通过的桥梁,可以基本不讲。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迁移,自主质疑释疑,顺利掌握新知识。在教学《解分式方程》一课中,我一开始就板书几道方程题让学生解:①2x-3=5②③学生很快解完了方程①②,解方程③时卡住了。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七嘴八舌。不一会儿,就有一些同学用比的性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试着解题。解下此题后,同学们非常高兴,都说这方法很好。我接着又写了一个方程:同学们有被难住了,停了下来。我启发大家:“方程②你会解吗?解此方程从哪里入手呢?”同学们又一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很快得出了“去分母,不去分母不能解”的结论。紧接着,我趁热打铁,以解此题为契机,把学生从自主学习旧知识自然引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当中,并归纳总结出了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在动手操作中营造

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师生都深切体会到:学生听的记不住,看的记不牢,只有动手动脑自己得出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动手操作把学生的学习情感与生活经验融为一体,展现知识的无穷魅力。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的”,而这种发现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取得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课的引入阶段,教师要提供必要的素材,让学生在即将获取新知识前,全面调动各种感官,为参与新知识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在教学“一定能摸到红球吗?”这一课时,我先将红球与黑球分别装了3个盒子(①有红有黑②只有红球③只有黑球),每个盒子各有10个球。上课时我让学生分三个小组(四人一小组)进行实验,一组只能摸一个盒子。实验前我先问学生:“他们一定能摸到红球吗?”学生们七嘴八舌,纷纷猜测。实验开始了,每摸一次我都让学生自己记录下实验结果,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记录所得,要求学生分析并作出结论。

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统计与概率”等这些较抽象内容,凭借学生的想象力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即使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多么符合条件的图形,大部分学生还是无法体会和想象。如果在引入阶段直接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使学生由最初的兴趣状态进入到主动探究新知识的阶段。

四、在应用情境中营造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当学生感到所学知识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同时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新知识”的迫切需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最可取的方法。

在教学“数怎么不够用了”时,我设计了几道数学抢答题,答对了加10分,答错了减10分。上课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认真思考,争先抢答。但担任计分员的同学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答错问题时如何记录这个数?全班同学一起用异常的眼光望着我,好像很无奈的样子,看我怎么办?就在学生疑惑不解时,我这才顺势引出了负数的概念及其意义,吊起了他们求知的胃口。

德国教育家弟斯多德曾提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尤其是在课的引入阶段,创设恰当的情境,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会极大地提高整堂课的效率。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不论从教材到课堂,还是从教师到学生,理念都有了新的变化。在实际教学应用中,我们还总结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并非每节课都要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该讲则讲,该略则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课的创设不能太過牵强,例如《圆的有关性质》《有理数的运算》等教学,理论性太强,就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自主探究只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而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绝不能过于夸大,我们要防止所谓的“非探究就不是课改”的说法。

2.求“实”不求“形”,设计问题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的实际,不能过于讲究形式,久久不能引入正题,防止所谓的“花架子”

3.选择自主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难度要适当,有一定的探究价值,简明扼要,关键时刻一语击破,决不能拖沓冗长,防止“兜圈子”。

4.善待学生的“特殊思路”,弘扬学生个性。教师要捕捉学生的独特性思维并及时鼓励,防止出现“一个问题一种思维”的“一线串”教学。

5.教师要合理“导入”。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学生对问题经历积极的探索掌握后,要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若导入岐途,学生则会陷入迷茫的困境。

总之,教学的导入环节擂鼓振军,影响全局,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情绪,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让导入成为这堂课的“领头军”,通过导入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猜你喜欢

红球动手营造
我也来动手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关注问题本质 提升数学素养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一定、可能和不可能
动手演示找错因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概率与统计高考解答题考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