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
2017-05-09杨敏龙
杨敏龙
【摘要】高校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文化学科,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作为大学必修课程,具有双重属性,是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的基础科目。基于此,本文阐述了高校语文教学的作用,对高校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高校语文教学 作用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52-01
一、高校语文教学的作用
从语文的特性角度看,语言具有双重属性,那就是人文属性和工具属性,这是一门将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高度融合的科目。语文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富含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于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掌握良好的文学素材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现代高等教育语文教材涵盖了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发展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这些文学作品,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进而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此外,语文还具备较强的工具性,通过学习语文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还能深化写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使大学生在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掌握基础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由此可见,高校要积极开展语文教学,并采取有效的策略改进语文教学模式,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高校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缺乏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目前高校语文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学校缺乏对语文教学的重视。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并没有将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来进行教学,只有语文相关的专业才开设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这就使得部分专业的学生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有所欠缺。在现有教学课程体系当中,语文学科的课时安排本来就少,再加上被复杂的专业课挤压,导致语文教学效果更是难以提升。另外,大多数高校在进行语文教材选择时都缺乏与自身实际的联系,导致语文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2.有相当多数量的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系统的语文训练,这种长时间的系统学习使得语文表现出更多的枯燥无味,学生逐渐丧失对其学习的兴趣,这对于学生语文技巧的掌握和使用影响颇大。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语言也会不用心,难以理解语文更深層次的内涵,这就导致学生在使用语文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逻辑混乱或者是词不达意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学生不在少数,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他们比文科专业的学生更加缺乏语文表达方面的能力。这种现象已经给高校语文教学起到了警示作用。
3.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目前我国高校语文课程大都将重点放在灌输学生知识上面,忽视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教师在教授语文的过程中只是单方面地对课堂内容进行分析,很少将精力分散到学生身上,课堂气氛极为枯燥呆滞,致使大部分学生都不爱学习语文。这就是教师过于重视语文工具性的一面,忽视了语文人文的属性。教师逐字逐句解释课堂内容只能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很难学习到自己分析的能力,也体味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降低,语文教学应用的作用无法发挥。
4.高校语文教学模式问题。目前部分高校在开展语文教学时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依赖参考资料,教师缺乏创新性,对语文教学内容缺乏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教学特色,教学气氛过于死板,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缺乏教学互动,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难以提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更缺乏与学生专业实际的联系,同样不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高校语文教学的措施
1.合理设置高校语文课程。首先,高校要提高对语文教学的重视,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计划科学设置课程,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其次,高校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语文教材,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以及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性。另外高校语文课程设置时要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也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高校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在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高校语文教师要积极创新,不断改进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单一的讲解方式,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多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故事性的古文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过程中进行古文的翻译,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助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进而提升高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3.丰富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阅读课上,需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提倡阅读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主体性。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精读。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引导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学习内容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对于其他略读内容,则引导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它们与精读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文章进行整体地把握学习。这样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会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选择精读内容,并能把精读与略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4.强化高校语文教学的工具性。高校大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其应用到未来的岗位工作当中,因此高校语文教学要强化语文的工具性。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利用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为学生创设环境,以锻炼法律专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雄辩能力等,让学生在辩论、演讲等亲身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口才和语言表达能力对自身的重要性,同时语文应用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非常有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四、结束语
高校语文课程除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外,任何其他专业都必须要开设语文课程,作为必修课,其承载着人文教育的重要责任,并且通过对课程中丰富人文教育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金艳.当前形势下高校语文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研究[J].才智,2015(04).
[2]谭少元.高校大学语文教学问题与对策探析[J].语文建设,2014(12).
[3]刘敬杰,李敏.激活高校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文学教育(中),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