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在旅游及历史文化方面的发展
2017-05-09王浩嘉曹军
王浩嘉 曹军
摘 要:为了研究绿道在旅游及历史文化方面的发展,通过借鉴绿道建设理念,以西安市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建设旅游及历史文化方面的绿道进行探讨,针对问题提出提升策略,对其他类似地区的绿道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關键词:绿道;绿道旅游;历史文化绿道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城乡居民活动空间的减少以及活动类型的限制问题,块状的绿地已无法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绿道的出现,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其线性空间所提供的多样性活动方式,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绿道运动在欧美地区已趋于成熟,而我国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绿道旅游及历史文化绿道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大力发展,基于生态、低碳的理念,合理建设绿道,不仅带动旅游业的繁荣,也为历史文化的展示传播及继承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一、绿道
(一)定义及特征
绿道是一个源于欧美的舶来词,是一种人为开发出来的交叉景观的自然走廊,表现为线性的绿色开敞空间,一般沿着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连接主要的公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居住区。绿道主要由人行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1]。绿道作为景观行业的新名词,在景观专业的发展方面做到了由块状到线状的突破,为现代景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交通压力下的绿色活动、动物的迁徙繁衍以及河道等的保护方面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
(二)绿道在旅游、历史文化方面的作用
1.绿道在旅游方面的作用
绿道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均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进行的,以生态规划为基础,创造出宜居的城市户外生活空间。绿道在旅游中的应用提高了旅游的体验,并增加了人们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2.绿道在历史文化方面的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绿道成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方式和人们了解历史文化的另一通道,这一线性的绿色场所使人们更加亲近历史,感受文化。此外,对于传播文化、传承历史,绿道也有其特有的形式。
二、国内在绿道与旅游及历史文化方面的现状
(一)相关文献统计分析
以2005年到2014年这一时间段为例,在此期间,国内绿道与旅游方面的文献共有45篇,且每年都呈上升趋势。绿道和历史文化方面的文献共有6篇。在所有年份中国内有关绿道的609篇中,旅游以及历史文化方面的文献占8%,比例较小,历史文化方面的更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绿道与历史文化及旅游方面的研究量存在不足。
在绿道与旅游的文献里,2005年黄哲著的《绿色通道规划理论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运用研究及实践探索》被下载和引用次数最多,该书中首先对绿道规划与生态旅游规划的同异性相比较,把绿道规划中连接需求性分析、潜在需求连接区域分析、潜在连接性资源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等规划步骤融入生态旅游规划中,有效地将生态旅游规划中游道设计与生态环境保护、游客游览线路选择、生态旅游区功能分区、社区居民参与机制以及游道景观设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之后在2011年徐文雄等著的《低碳经济背景下绿道建设对于旅游发展的影响——以从化为例》中提出了“绿道‘五位一体旅游功能”的理论。文中延续了黄哲著的生态旅游绿道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进一步深化细化。2013年胡卫华对绿道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对策进行研究时发现中国绿道建设的问题,并在徐文雄等人关于绿道发展的建议上提出注重特色多样化、设施人性化的观点。
林莉提出国内在乡村景观建设方面历史文化景观薄弱,实际上,在2010年开始国内已开始关注绿道在历史文化景观中的应用。肖文静在《基于城墙遗址保护利用的荆州环城公园建设研究》中首次提到绿道与历史文化的关系。2012年叶丹在此基础上提出绿道与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之间具有连通性、保护性和主题性。她还通过整体规划层面的网络构建、游览动线设计、空间细部设计的三个层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阐述绿道与历史文化景观的系统构建的良性发展。2013年,卢一华以国内文化体验型绿道的首次实践礼佛亲海绿道为研究对象,提出“文化体验型绿道复合体系”概念。他还提出文化体验绿道实现了文化、生态、产业一体化发展,它还需要合理的意境组织和翔实的展示、解说体系,而其建设的关键是通过构建文化—绿道复合体系,将文化表达融入绿道建设中,将文化体验整合于绿道游憩活动中。2014年,张弛在文化基础上提出历史文化型水乡绿道的多元规划理念。
(二)国内发展现状
在绿道与旅游及历史文化文献出现的这十年间,国内在这方面正在进步发展中,众多城市对绿道旅游建设更加关注和重视。绿道旅游研究越来越深入,珠江三角洲绿道建设实施,四川、湖北等省也加入到绿道规划与建设的进程中,带动了绿道休闲旅游活动的发展。中国绿道规划建设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生态景观层面,它既是生态宜居城乡建设和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统筹发展的一种新尝试,又促进了城市旅游,提高了城市旅游方式的多样性[2]。
现今的绿道发展更加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生活需求。感受低碳旅游、生态旅游,体验乡村生活及领略乡村风光、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一、三产业互动升级,传统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之间得到良好的衔接[3]。
由于我国绿道旅游及历史文化绿道发展时间较短,在建设实践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区域的服务设施及周边配套设施的不足,使得绿道旅游与历史文化绿道的吸引力不够,体验效果不佳,对于促进相关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的作用较小,甚至会出现绿道搁置、太少人使用的情况;其次,绿道旅游与历史文化绿道的管理经营不当、规范制度不够全面,导致景区出现超高价房以及超高价商品等不合理的现象。绿道旅游及历史文化绿道的安保措施及卫生环境的保护欠佳是绿道旅游发展的另一阻力。
三、西安历史文化街区的绿道建设
(一)存在的问题
西安的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经过3100余年的积淀,有着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1982年,國务院公布西安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具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其中秦始皇陵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安的历史文化街区范围较广,且成片分布。西安的现存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北院门和三学街两片明清历史文化街区,以及七贤庄近现代历史文化街区[4]。目前,西安历史文化街区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基本形成,但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有效地保护利用
西安的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其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级的文化景观。但目前大量的资源还未被人识,还缺乏深入地保护挖掘和展示利用。这对绿道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2.缺乏整体性的建设
在西安目前的绿道建设中,大多是分期和分块进行的。一方面导致了绿道的建设受时代特色和建设条件的限制,使其风格有一定的差异;另一方面绿带之间相互割裂导致连通性不足,造成了建设的绿道缺乏整体性。
3.路网与绿道缺乏衔接
由于城市路网与城市绿地没有进行有效地衔接,导致部分地区居民步行活动连续性受阻。
(二)提升策略
1.深入挖掘沿线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并丰富绿道的文化内涵
目前,西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虽已挖掘,但显然深度不够。因此首先要突破地理的限制,对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重构;其次在进行绿道的规划和建设中,应该适宜的加入文化因素,建设具有西安历史文化特色的绿道。通过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有特色的植物景观文化绿道。为了组成独具特色的路径系统,可以充分利用明城墙和历史街区等各个绿地空间,与周边的街巷和小路串联,同时将道路和历史文化遗迹进行有效地连接,形成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绿道。
2.有效衔接交通路网并提高绿道系统的整体性
为游客提供良好的特色景观固然重要,但也要更好地为当地居民的交往和休闲生活服务。目前由于明城墙两侧的绿道和城市路网存在衔接不流畅的问题,导致历史地段未能完全开发利用,所以首先将绿道和步行路进行流畅连接。为了增强绿道的整体性和连通性,要对其进行整体规划和调整,尽量把周边零散的街头绿地容纳进来,尽可能扩大宽度和规模,提高城市绿道的生态修复能力。在对绿道的构建中,可以创造一种集休闲娱乐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空间环境,放慢生活节奏,舒缓生活压力,更好地亲近自然,也就是汲取“慢城市”的生活理念。
四、结语
大众休闲旅游时代已经到来,无论是绿道旅游还是历史文化休闲绿道都将会得到大力建设实施,发展生态、低碳旅游,打造线性的景观自然走廊,提供全民休闲活动。提高绿道旅游和历史文化绿道的使用率与推广率,就应该在建设中尽量做到全面,将周围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设备升级,确保人们可以在绿道系统中得到最舒适的感触。借鉴国外的绿道发展,打造特色绿道,使旅游和历史文化在绿道中发挥最大作用。加强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城乡居民参与体验,拉动经济增长,使多类型的绿道设施得到利用。
总而言之,我国在绿道旅游和历史文化绿道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政府政策、全民意识、投资者策略等多方面的共同协调努力,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逢军,沙润,王芳,刘佳雪.城市游憩绿道复合设计——以上海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9,(08).
[2]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 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01).
[3]李伟.城市——区域特色景观安全格局[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33.
[4]张菲菲,苑继红.基于城市绿道理论对西安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绿道建设的思考[J].绿色科技,2015,(08):100-101.
[5]魏舒乐,魏永根,刘启泓.旅游视角下西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研究[J]. 山西建筑,2016,(26):3-5.
[6]丁文清.城市绿道景观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作者单位:
兰州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