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形建筑在建筑空间中的表现探究

2017-05-09王瑾琦樊卓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隐形感官玻璃

王瑾琦 樊卓

摘 要:远古时期,远古人为了躲避自然灾害以及其他更为强壮的物种的侵害,挖穴筑巢,开始了人类最早的建筑。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极度的落后,所建造的巢穴也极度的简陋,但是对于人类的建筑和建筑史的研究来说却是非常的重要。当时的人类为了方便建造栖息之地,往往要借助自然的先天条件,例如,以自然界中的树木为依靠,筑巢而居,或在先天形成的自然洞穴的基础之上挖穴而居,受自然和人工技术的限制,当时人类所建筑的巢穴往往隐蔽与周围的环境当中。而在拥有先进生产力的现在,又有许多的建筑师、设计师想要像那远古人类一样将人类的建筑空间回归到自然之中,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便是生态建筑以及负建筑。在生态建筑与负建筑理念成为约定俗成的建筑概念之后,对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依然没有停止,隐形建筑空间的声音在学术界慢慢发声。

关键词:玻璃;隐形;感官

隐形建筑空间在学术上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但它与“负建筑”的“让建筑消失”的设计理念在某一程度上却是相同的,都是致力于将建筑空间消融于自然或仅仅是周围的环境之中。这种让设计消失的建筑,在早期的现代建筑中已初现端倪,在这一过程之中,早先的建筑师往往将目光专注于透明材料的运用以及减少建筑的不必要的装饰。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上世纪最为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之一,他所提倡的“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以及大面积的采用通透的玻璃幕墙的建筑设计手法,在某种意义上说,却是开了现代隐形建筑的先河。而在20世纪风靡一时的“玻璃盒子”,也是受惠于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终其一生对于玻璃与钢材在建筑中使用的研究。

“玻璃盒子”是指现代建筑中外墙全部用玻璃来替代的建筑,玻璃的外墙在建筑上通常称做“玻璃幕墙”,它像舞台上的天幕一样,很轻又薄,上下整面都是。玻璃幕墙外观上的特点是像镜子一样能把四周环境中的一切,一览无余地映射出来,高楼广厦、道路车辆、绿树红花、蓝天白云,反映到人视线中,却仿佛这玻璃的建筑本身并不存在在一般。它是再简单不过的玻璃盒子,却具有极为丰富的视觉观感,这是它最成功的地方。由西班牙建筑师Alberto Campo Baeza所设计的 “隐形的办公室”,便是这一类型隐形建筑的佼佼者。

在一片草地之中,如岩石般的下沉的空间,仿佛是自然塌陷出来的一样,在其中构建的建筑以通透性非常高的玻璃作为建筑主体,在阳光的折射下映出周围岩石墙面的样子,轻盈的仿佛水晶般融入周围的环境当中。

通过透明通透的材质而让建筑物仿佛如同空气般存在是这类隐形建筑的主要手段。但是,空间的消隐却并不仅仅只是如此。日本建筑师石上纯也,一个将建筑的结构简洁化到极致的新晋建筑师,在他成名作神奈川工业技术大学KAIT工坊之中,不仅仅是将希望建筑的外观消隐于周围的森林之中,甚至是将建筑的内部结构也简练至无以复加的地步,舍弃了以往以线成面,以面成体的传统建筑思维,单单只是以305根呈无序但有机排列的的优雅的扁平钢材承托起这个47X46米的玻璃温室。并由柱子的疏密排列来规划建筑的内部空间的划分。这无疑是对传统的建筑及其结构一种叛逆。透明的材质、纯白的颜色、精简的结构、几乎为无的装饰,石上纯也所打造的神奈川工业技术大学KAIT工坊与周围的森林融为一片,仿佛正是从中生长出来。

从某种形式上看,石上纯也的建筑与Alberto Campo Baeza所做的办公室虽有相似之处,但是差异性也同样明显,“水晶般办公室”的建筑元素与其说是大块的玻璃幕墙,倒不如认为它是由空气所构成的更为贴切,Alberto Campo Baeza意图于将建筑本身在空气之中消失掉。而石上纯也的神奈川工业技术大学KAIT工坊,却是将玻璃作为手段或是说媒介更为得体,将建筑与周围的树木同化,利用树木在玻璃幕墙上的倒影让人分不清究竟是森林还是建筑,将建筑融于周围的环境。而后者的外观更是像在向日本建筑界的前辈伊东丰雄的树立影致敬。而二者最大的却别却是在于他们的建筑内部设计的处理,“水晶般办公室”的内部依然是属于传统的室内设计,但是神奈川工业技术大学KAIT工坊的建筑内部设计却更像是建筑的外部设计,仿佛是不仅仅要将建筑的外观消融于森林之中,也要将建筑的内部消融于建筑之中,在人的感官当中,产生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完全统一起来的感觉,做到真正的隐形。

正如同空间可分为显形空间和隐形空间一样,隐形空间除了有依靠材质和颜色来达到隐形的目的的方式,还有一部分并不利用这类感官材料来达到隐形效果,而是通过空间的布局,材料的多元化处理,达到让人感觉建筑内与建筑外难以分辨的方式。前者我们暂且称之为物理隐形空间,而后者且称为心理隐形空间。前文中我们提到的石上纯也的神奈川工业技术大学KAIT工坊的内部结构,便可以被归为心理隐形空间这一类。

对比二者,我们发现,物理的隐形与材料与技术息息相关,没有材质较为通透的建筑材料,是很难做到“隐形”,即便是Alberto Campo Baeza的萨莫拉办公室,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看不见的建筑。而通过建筑内部的空间处理,达到建筑内外环境的高度统一,造成人感官错差的建筑,往往更接近与真正的隐形建筑。

这类隐形建筑同样的借助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功能,但同时,更加入设计师个人对空间,对环境,对技巧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但毫不夸张的说,这也成为目前研究建筑设计发展的一个方向。相信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会出现更多不同的尝试,让建筑的發展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注: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

[1]陈绍山,覃爱华.隐形建筑宣言[J].南方建筑,2001,(12).

[2]王瑜,陈震.建筑造型理论下景观构筑物的结构隐形作用[J].华侨大学学报,2015,(01).

[3]邵力民.空间·形态·现代建筑设计[J].中外建筑,2001,(01).

[4]姚威.从建筑形体的“硬”与“软”看建筑设计的发展[J].中外建筑,2003,(04).

[5]虞刚.论建筑的变形[J].世界建筑,2005,(08).

[5]庞书东,张鹏举.“实体空间化”──一种建筑形体设计的手法[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5,(02).

作者单位:

王瑾琦,南宁学院。

樊卓,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隐形感官玻璃
玻璃中的自然之美
玻璃是怎样炼成的
隐形人
感官训练纸模
我变成了一个隐形人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我不是玻璃熊
“0感无暇” 隐形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