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抬举的我
2017-05-09程正中
程正中
我是一名初中学生,从懂事起,就常常梦想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名人。可做名人何其难,并不是想做就做得了的。然而,近年来却有很多单位、组织主动“抬举”我做“名人”,其恳切之情让人感动不已。
举例说吧,一日我正在看书,邮递员送来了一封信,是北京某某文化中心小作家俱乐部寄来的,上面写道:“亲爱的程××同学:你好!经编辑部集体研究,认定你在写作方面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拟吸收你为本中心小作家。”随信还寄来了作家登记表,并写道:“你只需交196元,我们将在三天内给你寄去小作家证。”此类信函,一年中总能收到好几封,但我一概置之不理。有的同学看后说:“你呀,简直不识抬举。”
对于这种“抬举”,我实在是难以接受。所谓抬举,当为夸奖、提携之意,谁都喜欢被人抬举的感觉。有人為你抬轿子,总比你自己走路好;有人举荐你,总比你毛遂自荐强。作为被抬举的一方,应该知晓抬举人的用心良苦,心里要领情,日后还要想方设法报答知遇之恩。但是,作为抬举别人的一方,既不能不讲原则肉麻地吹捧恭维,又不能企求被抬举的人知恩图报,在抬举别人的同时列诸多的附加条件。
说白了,我只不过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初中生,偶尔在一些中学生报刊上发表几篇“豆腐块”“火柴盒”之类的短文。受到众多“伯乐”如此青睐,仔细想来,并非我的写作水平有多高,而是他们赏识的无非是一个“钱”字。今天来信说“你已具备入录《校园名人大辞典》的资格”,明天来函告知“你的大作已被选入《中国青少年年鉴》”,后天又通知你若同意入录须订书多少册,交费若干元。总之一点,需要你往外掏银子。只要你肯出钱,自然就会被“垂青”。只是,用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去买这类所谓的“名”来过瘾,实在太不值。这样一想,以后收到这类来信我干脆不理不看,省得烦心。
想到还有不少同学遭遇与我同样的经历,便写下我曾经的困惑和我采用的解决方式,希望和他们共勉。
指导教师的话: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反映出商品经济社会拜金之风已悄然渗透进校园、渗透进文化界的现象,抨击了社会上那些打着各种旗号聚敛钱财的不良之风,表达了作者的明白以及无奈。真心期待,这样的“抬举”少一点,有诚意的欣赏和帮助多一点,让孩子们能拥有一个更健康、更正能量的成长空间!
(指导教师 程应来
编 辑 树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