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养多闻天王祈福招运法会的民俗志考察
——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镇菊花①村为例
2017-05-09秦图瓦加
秦图瓦加
供养多闻天王祈福招运法会的民俗志考察
——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镇菊花①村为例
秦图瓦加
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多闻天王既是一位北方的守护神,又是一位财富之神。近年来,民间供养多闻天王祈福招运的法会越来越多。华锐藏区普遍每年都举行多闻天王祈福招运法会,其具有区别于其他藏区的独特的供养特点,整个过程集供养仪式、民俗活动、山神祭祀等于一体,具有浓厚的地域风味。文章以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镇菊花村为例,在笔者于2016年7月第一次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简述法会的基本情况和简要过程。
供养;多闻天王;祈福招运;民俗志
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也称毗沙门、多闻子、宝藏神,他既是一位北方的守护神,又是一位财富之神。从目前有关多闻天王的研究资料显示,多闻天王最初源于古印度教中的天神俱毗罗,大致起源于贵霜王朝统治的犍陀罗地区,具有护法智能。随着佛教的北传,特别是流传到于阗后,逐渐衍生出了护国救助的职能。唐宋时期,中国普遍流行毗沙门天王信仰,敦煌更是如此,其具有的功能也不断拓展,从护持佛法、保佑国土到送财迎富无所不能,尤其在国泰民安的年代,其财神的形象更加突出。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一直以来盛行供养多闻天王,每年盛夏,附近的信教群众到天堂寺迎请僧人到草原上举行一年一度的供养多闻天王祈福招运法会,以此来祈求当地风调雨顺、六畜兴旺。
一、多闻天王祈福招运法会简述
1、多闻天王。多闻子财宝天王,名朗堆色②藏语的译音。,又称毗沙门天王,是毗沙门天王变化身之一,他是八地菩萨示现的护法身,也是北方多宝佛的化现,作为财神护法,以出世间护法身份之示现。他身居金刚手菩萨的净土——北方柳叶宫,与金刚手菩萨有颇深的渊源,属于金刚手菩萨的部属,其具有大福德,专门保护众生的财富,是世上一切财富的守护者,是掌管财宝富贵、护持佛法的善神。天王身黄色,如同金子般灿烂辉煌,从他的身上,放射出万道光芒。头戴缀满珠宝的王冠,黄金的盔甲上套着华贵的丝绸天衣,圆睁两眼,满鬓胡须,骑一匹咆哮着的绿鬃白狮。他的右手不停地转动着宝幢,宝幢转动便产生源源不断地散布财富;他的左手抱着一只吐宝兽,从鼬的嘴里能吐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宝,由于其乐善好施,为人间布下无穷财富,又被称为财宝天王。
2、多闻天王祈福招运法会。多闻天王祈福招运法会是盛行在华锐藏区的以供奉多闻子财宝天王,祈求多闻子财宝天王恩赐福禄的一场祭祀活动,它具有相应的仪式制度。举办法会需要设天王楼阁等道场,所需的物品和器具较多。法会一般持续三四天时间,程序复杂,费用较高。当地农牧民群众称多闻子财宝天王祈福招运法会为“平安经”或“财神经”,是九十年代开始恢复举行的一种活动,需要农牧民群众捐资或捐粮。捐资捐粮是按照个人和家庭的情况采取自愿的,家中钱财比较宽裕的捐助几十元钱,家中比较困难的捐助几斤或几十斤粮食。每年“财神经”前当年的聂巴①“聂巴”是藏语的译音,意为负责人或承办人。都要到每家每户去收取法会费用,捐助情况在“财神经”期间当众公示,以求功德或公开。每年“财神经”期间农牧民群众都要前来煨嗓祈祷,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天祝藏族自治县为甘肃省武威市下辖县,天祝藏语称华锐,意为英雄的部落。天堂镇是天祝县19个乡镇之一,位于县城西南部,坐落在全县最西端、甘青两省交界的大通河北岸,与青海省互助县加定镇隔河相望。天堂镇的西北方山沟里面有个叫菊花的行政村,属半农半牧区,全村共有三个村民小组组成,主要以藏族为主。菊花村的祈福招运法会解放前每年都在举行,到1958年,在反封建运动和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中,由于“左”的思想的严重影响,该区域的藏传佛教受到了极大地破坏,举办法会就更不用说了。直到90年代,菊花村的三名朝圣者②笔者的两位爷爷和父亲,是九十年代该区域恢复供养多闻天王祈福招运法会的重要发起人。到西藏拉萨朝拜途中,有幸遇到了当时在拉萨哲蚌寺学经的天堂寺第四世嘉义活佛罗藏贡却三排,在嘉义活佛的夙愿下三名朝圣者回到家乡后便着手恢复祈福招运法会。该村举办多闻天王祈福招运法会的时间是农历6月15到6月18日,15这天也是当地农牧民群众祭拜当地山神“阿尼达日参③华锐藏区大通河流域十三神山之一。”的日子,上午当地农牧民都上山祭拜山神,下半天聚集在“阿尼达日参”神山脚下的草原上聚会喝酒取乐。而被选为当年的聂巴们着手开始搭建帐篷、搬运器具、恭请僧人,为第二天举行祈福招运法会准备,这样农牧民群众从祭拜山神开始过渡到祈福招运法会也包摄着心里习惯。
二、多闻天王祈福招运法会过程
1、法会的筹备。每年四、五月份,当年的聂巴开始串门入户收取法会相关物品和费用。聂巴一般有六七个人组成,他们来自各个村组,分工的时候也到相应的村组收取物品和费用。聂巴每到一家都能得到主人家的盛情款待,主人家也特别喜欢和聂巴交流有关举办祈福招运法会的事情,因为这家主人或许已经担任过聂巴,或许不久的一年他也要出任聂巴,一些举办法会的细节便是他们谈论的最好话题。最后,聂巴临走前主人家按照家境情况给聂巴准备所捐助的钱财或物品,钱财一般从几十元到几百元;物品主要是举办祈福招运法会时所需的青稞、小麦、酥油、奶酪、砖茶等等,也是按照个人家庭情况量力而为的。
农历六月十五这天,聂巴们开始忙碌了,有的负责搭建帐篷、有的四处奔波准备所需物品。同时,还需要在聂巴中找两个熟悉佛教礼仪的前往天堂寺恭请僧人。多闻天王祈福招运法会对僧人的要求也是严格的,至少需要三至四个比丘僧人。恭请僧人的聂巴需提前一两个月向寺管会申请,届时寺管会会派出三、四名娴熟法会仪轨的比丘僧人,由聂巴用马匹或车辆把僧人接到法会举办村庄。法会期间聂巴们既要安排僧人的住处,又要一日三餐款待,直到法会结束安全送回寺里。同时,法会结束时需要给僧人供施。
制作法会祭品也需要三四个僧人忙碌半天,聂巴们需要提前准备好做朵玛①用以供神施鬼的食品丸子,藏语为的糌粑和酥油,糌粑需要上百斤,酥油也需要几十斤。制作的朵玛多达十几种,主要是多闻天王楼阁、福运朵玛、本尊朵玛、会供朵玛等等。
2、法会神圣空间布置。多闻天王祈福招运法会的神圣空间布置也非常讲究。道场中央要悬挂多闻天王唐卡,在布置祭品的中心位置先铺上大象皮,其上摆放财运升,财运升上面是多闻天王楼阁朵玛,楼阁朵玛上插绘有多闻天王的画片。财运升前面是福运朵玛,左边是本尊朵玛,右边是财神供食,其他朵玛都依次紧靠在财运升周围。四周是四个比较小的财运柜,上面插着福禄箭,四支福禄箭上分别扎上白、黄、红、蓝四种哈达,以示东、南、西、北四个财门。在左前方的盘子里摆上盛满糌粑并插有吉祥八宝、吉祥八物、八骏财神和增禄天女画片图案的供碗,在右前方的盘子里摆上盛有糌粑和酥油茶的净水碗,这样一个神圣的法会空间便生成了。
3、法会开始。16日这天一早,聂巴们早早起来煨起了桑,一阵阵悦耳的海螺声唤起了草原的寂静。僧人们也吃过早饭后走进了帐篷,周围的农牧民也踏着早晨的露水赶到了法会现场。聂巴们在僧人的指挥下小心翼翼地向多闻天王敬献贡品,十三个净水碗内盛上了垒的高高的糌粑,十三个净水碗内盛上了刚做好的酥油茶。放在朵玛前面的酥油灯和藏香都点燃了,顿然帐篷内一派庄严的气氛。
四个比丘僧在道场下方面对面坐着,他们前面的桌子上整齐地摆放着藏文典籍、净水瓶和各种法器。在一个僧人的带领下,四位比丘僧一口同声开始诵经文,不时敲打法鼓,不时击响铜钹。据一名老僧人介绍,他们所诵的经文是天堂寺第二世莫科活佛阿旺勒谢尼玛所撰写,和其他藏区所诵的福运经文有所不同。
僧人的下面坐着听经的农牧民,他们有些身着藏装,有些身着汉服,手持念珠,暗诵六子真言,虔诚地席地坐在草地上,聆听僧人的法音。不时,聂巴们将一些提前准备好的福运物散发给他们,有朵玛丸、糖果等等,他们细细品味着财神恩赐的食物。
大约过了两个小时,在聂巴们的指挥下,众人从帐篷到桑台排成了一排,准备焚烧贡品。桑台上已经煨起了大桑堆,从帐篷内聂巴们小心地把摆在多闻天王道场前的糌粑和酥油茶一个个托在掌上,一个一个地传递,在经过每一个人的手后最后一个个煨进桑堆内,这样一个时段的法会诵经便结束了。休息几分钟后,聂巴们又开始在敬献贡品,和前面的一样,也是十三个净水碗内盛满糌粑,十三个净水碗内盛上酥油茶,点燃已经更换了的酥油灯和藏香,僧人们又开始诵经,虔诚的农牧民依然井然有序地端坐在那里,静静聆听法音。
整个法会的程序不仅繁多,而且环环相扣。从16日到18日,祈福招运经要诵够七个时段,16日和17日每天早上两个时段,下午一个时段,其余时间休息。18日早上诵完一个时段后,便要进行开启福运门等程序了。
三、法会中祈福招运的集中体现
1、开启福运门。18日是整个法会中集中体现祈福招运的一天,这天前来参加法会的农牧民自然也比较多了。在早上举行的诵经时段结束后,便步入了开启福运门这一环节。僧人和农牧民们依然端坐了帐篷中,等待这一时刻的到来。福运门分为东南西北四门,从东门开始依次开启,开启前僧人要诵经一段时间,这时桑台上也要煨桑,吹起悦耳的海螺。一个聂巴手捧洁白的哈达,等候僧人的指令。当诵经结束的时候,聂巴将洁白的哈达敬献给法会道场,这时僧人发出指令,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开启福运门,聂巴按照僧人的说辞逐一将插在法会道场周围的四个福禄箭拔起,和众人一起高喊“拉加罗”①愿善神得胜!原为苯教颂扬神灵的术语,现已为一般宗教徒祷神时的通用语。,以示福运门开启,会给众人恩降福禄。
2、喝福运酒。开启福运门后,便要喝福运酒了。细心的聂巴们把早就备好的一壶青稞酒分散给在场的每一位信众。喝福运酒不需要任何器具,众人见聂巴要分福运酒,便收起衣袖伸出手呈凹型,聂巴把酒小心翼翼地倒入在场每一个人的手中,众人接过酒喝完七分,剩余三分抹在自己额头和头发上,以示给自己带来福运。
3、唱福运歌。唱福运歌,首先要选歌手。聂巴们选歌手的方法也非常巧妙,他们首先瞅准歌手,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哈达献到他的手中,这样歌手就选定了。一般聂巴要选三名歌手,三名歌手分别唱一首华锐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的歌词多为敬畏神灵、感恩大自然、歌颂山川秀美、感恩父母等等。三位歌手轮流演唱,演唱完后众人齐喊“夏央智,里哇章给道”②藏语为意为祝好运,美酒敬歌手。,意为美酒敬给客人,之后聂巴们给歌手敬献哈达和青稞酒。但华锐藏族民歌歌调多为悲伤、凄凉,究其原因据一些老人介绍,华锐人们本是吐蕃的边防军,因没有收到赞普召回的命令,长期以来军变民繁衍生活,民歌中自然带有思念家乡和情人的哀愁,故有人也称华锐民歌为“华锐斗勒”③意为华锐哀歌或悲歌,藏语为。
4、散福运物。这次散的福运物和每个阶段散的福运物截然不同。数量上不仅变多了而且种类也更加丰富了,有核桃、枣、糖、花生、瓜子等等,除了给僧人的以外还足足准备了一大盆子,垒的高高的,早就吸引着那些小孩的眼球,他们眼睁睁地盯着那些物品等候散发。聂巴端起盛满福运物的盆子走出帐篷,众人已经在聂巴的前面围成一团准备接福运物。聂巴高喊“拉加罗”的同时,把盆子里的各种食物抛向天空,众人争先恐后,一边高声欢呼,一边急匆匆地从草地上捡起空中散落的各种食物。捡到的食物有些现场就分享了,而留下一些要带回家中分散给因家务繁忙而没来参加法会的家人,以示福运食物人人享用,人人增加福禄、运气,期盼全家人平安吉祥。
5、法会结束。散完福运物后,聂巴们把参加法会的农牧民群众全部召集到桑台周围,用事先准备好的柏树枝煨起一个庞大的桑堆,在聂巴的指挥下把法会所用的朵玛都放入煨好的桑中,通过柏树枝的燃烧把各种祭品焚烧,冉冉的桑烟渐渐消失的蔚蓝的空中。
今年的法会结束了,而下一年又有那些人负责组织,推选下一年的聂巴也是法会必不可少的程序。看来今年的聂巴们心中早已有了人选,他们把选定人们请到帐篷里,给他们斟上酥油奶茶,敬上甘甜的青稞美酒,然后把一条哈达敬献到他们的手中,这条哈达犹如接力棒,下一年举办法会的重任便落到了他们的肩上。被选中的新聂巴们也非常高兴,接过哈达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荣誉。
随后,几个聂巴把僧人们请到附近的家中食物款待的同时,给他们布施,也就是几天的辛苦钱,之后还是排专人把他们送回寺院。同时,几个聂巴在帐篷里小心翼翼地把法会道场上的各种物品取下来,包装到原先的箱子里面,送到一直以来保存法会器具的老人家,摆放在老人家的佛堂中常年供养。
天色逐渐暗了下来,聂巴们聚到一起后洗掉几天的疲惫,开始欢庆法会圆满成功。一杯杯青稞酒我敬给你,你敬给我,话语间有几天来互相的信任,也有互相的帮衬,我感谢你,你祝福他,欢声笑语不断。不一会儿,酒过三分,一首首华锐民歌唱出了他们对山神的敬畏,对五谷六畜的感恩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 语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于信仰者的社会生活各方面有着深广的影响,与他们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宗教信仰既植根于特定民族或区域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又影响着该区域的自然生存法则和生产方式。有些民族风俗习惯来源于宗教,但随着历史的进程,逐渐演变为民间的普通习俗,汉族的“腊八节”和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应属于这类风俗习惯。同时,有些宗教仪轨定制,则有着民族民俗、地域特定的色彩,诸如汉地佛教中供香,而藏传佛教则供朵玛、酥油灯,南传佛教则供花、果等,佛教中布供的本意是一致的,但却因民族、地域、物产和生活方式等因素而方式迥异。
祭祀是通神的主要手段,是祈神、谢神的基本形式,其用意在于防灾殃、求好运;同时,通过祭祀也能加强家族、氏族、部落内部的团结,提高战斗力。此外,祭祀时所保存的神话、传说、歌舞等活动,也起到了传播文化、进行社会教育的作用①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201页。。笔者所述的甘肃天祝天堂镇菊花村祈福招运法会这一民俗,典型地反映出了宗教信仰和生产生活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当地亦农亦牧的生产方式、藏土汉等多民族构成、历史上受佛笨宗教影响等诸多因素下形成的特定民俗。通过供养多闻子财宝天王而举行仪式正规而又极具特色的法会活动,祈求福禄、祈求五谷丰登、祈求六畜兴旺,反映出的既有当地信教群众对于生活地域的依恋、敬畏和感激的情感,也有祈求生活稳定富足的心理愿望。
纵观整个法会,以藏传佛教中多闻子财宝天王的宗教信仰为核心,涵盖推举聂巴等社会组织行为、安多藏族饮食习惯、华锐民间歌舞、山神祭祀等众多特色文化,自然崇拜、历史沿袭、时代演变一一体现,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华锐藏族原始自然崇拜的遗留和藏传佛教的有机结合,也可以看到华锐藏族先民“由军转民”的遗风,同时也可以看到藏传佛教信仰在历史上乃至今日对当地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
随着现如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丰富农牧民生产生活的民俗习惯逐渐淡化消失。祈福招运法会等诸类特色民俗活动,在不失其既定仪轨等内涵的前提下进行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使之以新的生命与农牧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相结合、相适应,也是社会主义多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的需求和体现。
1.林耀华 编.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1.
2.钟敬文 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
3.乔高才让 著.天祝藏传佛教寺院[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5.1.
4.内贝斯基 著.谢继生 译.西藏的圣灵和鬼怪[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1.
5.乔高才让 李成森 洲塔 著.华锐藏族史略[M].拉萨: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1.
【作者:秦图瓦加,西藏大学文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编:强巴次仁)
;C953<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
;ISSN1004-6860(2017)01-0047-07
①意为放牧的地方,藏语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