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未必是负能量
2017-05-09□叶萱
□ 叶 萱
抱怨未必是负能量
□ 叶 萱
有一天,我的学生们在教学群里分享一款手环——据说是一次心理健康活动的赠品,旨在提倡大家戴上手环后坚持21天不抱怨,就能养成基于心理学基础的不抱怨的好习惯。面对这种似乎挺有理论支撑的观点,我最先想到的问题竟然是:漫长而琐碎的生活中,坚持认同,从不抱怨,这样真的好吗?
首先我得说,我做不到。
我跟我的朋友抱怨爱人工作繁忙,每天加班到十点半之后不说,还全年无休,随叫随到。我朋友很淡定:“如果他回家的时候是清醒的,那你就知足吧。我对象天天陪老板去应酬,晚上喝多了都找不到家门……”听她这么一说,我瞬间被治愈。
有时候我会对爱人抱怨:“单位里交给我一项工作,很烦琐,又陌生,费时费力……”听完了,他摆摆手说:“我看这件事情未必是坏事。既然你必须去做这件事情,为什么一定要想不高兴的那部分?你应该想想能从中获得的好处。第一,你可以学到一项新本事;第二,你因此有机会出去见见世面,看看别人在这方面都做了些什么,有没有什么你能学到的;第三,有些不需要精益求精的地方也不用耽误太多时间,你要是处处都想做到最好,肯定很累,还未必能全都照顾到,大可以有取舍。所以,你就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加入一下,能学多少算多少,也就行了。”我转转眼珠子看看他,似乎……还真是这么回事。
有个朋友跟我多年不见,再见的时候他已经从部队转业到了基层政府机关,级别是“科员”。我们一边喝茶,一边听他讲转业后的各种落差:因为军队和地方生活区别较大,所以30多岁了还要把诸如文字等技能一点点学起,人脉匮乏也得从头经营;过去是营级干部,现在是机关新人;走出军区大院,薪水少了好大一截,要花钱的地方却多了好多……
我在机关工作多年,他说的这些际遇,我都懂。我知道这是个挺复杂的问题,有环境外因,最终却还是取决于个人的工作能力与心态调整。他的郁闷说白了不过就两个字——“落差”。
他哀叹:“你看,咱俩同龄,你都正科了,我还是科员,中间还隔着个副科……你这个级别在我们那里都等于是单位一把手了。”
我不得不告诉他:“问题在于我们单位一把手是正厅级。我们那个办公大楼里,一把手是正省级。研究生毕业这么多年,我仍然是领导们眼中‘新来的那个小姑娘’。简单点说就是,那幢楼里绝大多数人都比我级别高,我业务倒是熟练了,本质上不还是个新鲜人?”
初中时候学物理,知道了一个名词叫作“参照物”。我物理学得不好,但对这个词的引申义倒是有各种体悟,比如:许多事,所谓优劣,所谓高矮,其实就看你跟谁比、怎么比。不错,我是大机关里的新鲜人,但我很喜欢我的单位,因为我的领导在公务上不乏严谨督促,逢生活问题又很人性化;因为我的同事不光没给我使过什么绊子,还助我良多;办公条件挺局促、食堂的午饭也不便宜,但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食堂饭菜味道还不错……我知足,是因为我从没想要苛刻地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过日子不是田忌赛马,何况田忌赛马肯输也是为了赢。
他沉默,若有所思。
三年后,我回家乡,听说他已经去一个乡镇做镇党委副书记,副科级,辖下52个行政村,人口约四万人,方圆100多平方公里。同学聚会他没来,因为天干物燥,他带人上山防火去了。我留个微信问候,他笑答:“其实都是份工作呗,谁还真指望载入史册?后来真想开了,机会反倒多起来了,我觉得现在这样也挺好。”
其实他还会有抱怨,比如抱怨有些人本事不大贪心不小,抱怨有些事想法挺好落实太难……我倾听,我点头,有时感慨,也不乏建议。因为在我们彼此心里,“抱怨”不是贬义词,反倒是一种可信任的懂得。
这就像,你信任你的家人,才敢对他(她)抱怨职场上的坎坷或闹心;你信任你的朋友,才敢对他(她)抱怨家庭的口角或琐事;你信任你的同事,才敢对他(她)抱怨上级部门的某些做法实在是不接地气儿……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适度抱怨”或“善于自省”的基础上。如果你是那种丝毫看不见阳光、睁眼只能看见苦楚,甚至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你的人,那就别指望有人能带着日复一日的温暖与鼓励来听取你的抱怨了。
所以,在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他人的基础上,适当地保留一点抱怨吧,那是你作为一个“凡人”的权利,也未尝不是“信任”所带来的温情。毕竟,能做一个有处倾诉抱怨的普通人,比做一个高处不胜寒、打落牙齿和血吞的孤独斗士,要幸福多了。
编者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选派第一书记,是党中央作出的因村派人、精准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2012年以来,山东省先行先试,坚持省直单位带头,连续选派三轮第一书记到农村一线抓党建促脱贫。五年多来,广大第一书记牢记组织重托,顺应群众期盼,抓班子带队伍,办实事破难题,促发展惠民生,取得显著实效。第一书记工作成为加强基层党建、推进精准扶贫、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品牌。在此期间,省直单位的同志们与地方干部也结下了深厚友谊。在送别第二轮第一书记之际,菏泽市定陶区一位镇长用诗歌表达了心声,而第一书记也用真挚的话语作了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