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明利:一生为了乡亲脱贫

2017-05-09任光莉

党员干部之友 2017年5期
关键词:莱芜社员配方

□本刊记者 任光莉

陈明利:一生为了乡亲脱贫

□本刊记者 任光莉

他,是能与蔬菜对话的土专家,是合作社的当家人,是现代农业的排头兵。他,一生都与蔬菜打交道,为实现“蔬菜富农梦”,把全部的心血都献给了所热爱的蔬菜种植事业。他,就是山东省劳动模范、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十佳三农人物、齐鲁时代楷模、山东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陈明利。

在和癌症顽强抗争了两年后,2016年10月17日,陈明利带着对父老乡亲和这片土地的无限眷恋,走完了50岁的生命路程,用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扶贫助贫的赤子之歌。

从“门外汉”到“田秀才”

1966年,陈明利出生于莱芜市莱城区曹家庄村的一个贫寒家庭,全家6口人仅靠父亲一人挣工分维持生活。他一辈子都忘不了上小学时的一件辛酸事,“为买一本《新华字典》,父亲从村东借到村西,也没凑齐9分钱”。

1983年,因家庭贫困,初中还没毕业的陈明利辍学回家务农。贫困之苦,让他产生了强烈的脱贫致富的愿望。1985年,陈明利开始尝试种植拱棚蔬菜。没有技术,他就边学习边摸索:为了观察施肥喷药对作物的影响,他不顾严寒酷暑、风吹日晒,一蹲就是大半天;为了给黄瓜通风,他定上闹钟,半夜起来给黄瓜“掀被子”;为了了解一种蔬菜病虫害,他跑几十里路到城里查阅图书资料;为了把书本知识变成实用技能,他在自家承包的地里一遍遍地搞试验,失败了从头再来……

正是靠着这种痴心和钻研,他总结摸索出了一套有别于教科书的优质蔬菜栽培方法,从蔬菜种植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田秀才”,被大伙儿称为“能与蔬菜对话的人”。1987年,陈明利种植的32架拱棚西红柿、9架拱棚黄瓜喜获丰收,当年毛收入5000多元,在莱芜引起不小的轰动。尝到甜头的陈明利,从此与农业科技结下了不解之缘。1991年,他率先在自留地里建起冬暖式温室大棚,创下莱芜第一。1993年,在当时人均收入只有几百元的曹家庄村,陈明利成为第一个万元户,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大王”。他采用绿色栽培技术种植出的“水果芹菜”、韭菜、黄瓜、西红柿,因为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水果芹菜”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

“让黄土地里生出金”

陈明利的家乡地处汶河南岸、莲花山北麓,除了沿河一带土地比较肥沃,南山里大都是荒石渣子地,种啥都长不旺。常年在地里摸爬滚打,陈明利悟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人穷穷一时,地穷穷一世。”只要土地贫瘠,老百姓的穷日子就没有出头的那一天。治贫先治地,“向科技要效益,才能让黄土地里生出金”。

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明利从报纸上看到了测土配方施肥的相关报道,他马上敏锐地意识到,这将会是一次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二次革命”。他自掏腰包让三弟到北京学习测土配方施肥知识,2001年又投资1.1万元购买设备,建立了土壤肥料化验室,免费为农户检测土壤,推广配方施肥。这时,距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测土配方还有4年,距全国广泛推广还有7年。

开拓者总是孤独的。起初,习惯了守着“老黄历”种地的农民对陈明利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并不买账。有的农户还当面质问他:“你捣鼓测土配方,不就是为了推销你的肥料?”一席伤心的话,让这个坚强的汉子委屈得几乎掉下眼泪。妻子见状心疼地说:“咱搭上钱、搭上功夫,到头来落下这个名声,图的啥?咱不干了。”陈明利看着妻子,说:“我啥也不图,我就是不想让老少爷们和下一辈儿再过那种苦日子。”

莱芜是中国的生姜之乡,由于连年种植,土地得不到轮作,姜瘟、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等病害较为普遍,往往让辛苦了一年的姜农血本无归。陈明利就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地给土地把脉问诊,手把手地教农户配方施肥,经过改良的土壤,生姜可以一块地里年年种,产量和品质也有大的提升。在他的指导和推动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迅速在赢牟大地推广开来,曾经贫瘠的山岭薄地变成了沃野良田。

这些年,陈明利的足迹踏遍了莱芜20个乡镇,无偿为7000多份土壤样本进行化验,提供平衡施肥配方700余个,覆盖种植面积6.9万亩,带动花生、花椒增产30%以上,生姜每亩增产4000斤,10多个贫困村的5000多名贫困人口因为他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摘掉了头上的穷帽子。

“大伙富了才算富”

因为种菜种得好,陈明利成了莱芜的名人,很多人慕名到他的大棚里参观,同时向他请教遇到的各种难题。看到乡亲们还在用传统的方法种植蔬菜,既没有技术的指导,又不了解市场信息,一年到头力气没少下,却挣不到什么钱,陈明利决定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大家。

“自己富了不算啥,大伙富了才算富!”陈明利对妻子说。1998年,他自筹资金创办了农业科技服务站,购买了农业科技服务车,将小麦、玉米、蔬菜等优良品种送给乡亲们;开通了科技服务电话,义务为农民答疑解惑;他还自掏腰包请寿光的蔬菜专家到莱芜给大家授课,尽其所能地帮助贫困户从根子上脱贫致富。

2001年,陈明利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他服务群众的劲头更足了。他不是在地里种菜,就是到各村推广新品种、新肥料、新技术。看到有人怕冒险,不敢尝试,陈明利就发明了“科技推广三部曲”:一是试验示范,在自己的大棚里搞试验,验证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新技术;二是请进来学,依托农业科技放映室,组织菜农免费学习农业技术;三是走出去教,出动农业科技宣传车,印发明白纸,还把自己多年种植摸索出的心得体会整理成册,自掏腰包印成《种植规程》无偿送给农户。就这样,一步步打开了农技推广的大门。

2007年,思谋已久的陈明利与高庄街道20名大棚蔬菜种植户联合成立了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这是莱芜市第一个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才刚刚颁布实施。

“我建合作社不是为了自己富,是为了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陈明利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各项发展没有进入轨道,产品打不开市场,赚不到钱,陈明利就自己掏出2万元给社员分红,这件事当时在高庄街道炸开了锅。如今,合作社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引擎”,除了拥有300多亩自属基地,还吸纳了217名社员。自2008年起,合作社年年分红,至今已累计向社员分红155万元,社员亩均增收1万多元,成为全省农民合作社的标杆。而作为理事长的他,本可按股金比例分红拿大头,他却把对普通社员有利的交易量分红比例提高到80%。

“如果能让我再多活5年……”

2014年,由于多年的操劳,加上生活没有规律,陈明利患上了胃癌。早在年初,他就感到胃疼、胃胀,但他整天忙得团团转,没有去医院检查。实在难受,就吃点止疼药对付。一直挨到10月份,一天早上他洗漱时出现呕血,把一家人吓坏了,硬逼着他去医院检查。检查完,医生对他的女儿陈秀荣说:“闺女,你要撑住。你父亲已经是胃癌晚期。”医生的话就像晴天的霹雳,让一家人哭成泪人。

手术后,陈明利只住了9天院,就坚持要出院。因为,他心里始终挂着他的蔬菜基地。他的菜,就是他的命。“爸爸,你别操心你的菜了,安心养病吧。我求你了。”陈秀荣劝他。“闺女,我这辈子,就喜欢种菜,我还没干够。”陈明利握着女儿的手说,“如果老天能让我再多活5年,我一定把明利办成全国知名合作社。”

两年间,陈明利先后经历两次大手术,6次化疗,但在这期间,只要不住院,他仍像正常人一样,日夜守在蔬菜基地里,观察蔬菜长势,给社员们开会,安排大小事务……患病后的他,一直在和时间赛跑,他总怕有事干不完,也总怕时间不够用。“第二次手术后,他靠输营养液来维持生命,已经虚弱得走不动了。可他每天坚持让女儿用轮椅推着他到合作社去看看,他总说基地的事最重要,只有他亲自安排才放心。”陈明利的妻子说。

在陈明利去世的前两天,他突然让妻子把炒锅和蔬菜带到病房里,妻子以为已经半年不能进食的陈明利想念合作社的菜滋味了。没想到,他对妻子、女儿说:“这些年,让你们娘俩跟着我一起受苦了。我没有什么好报答的,我就给你们做顿菜吃吧。”

“那时的爸爸,已经疼得连勺子都拿不起来了,菜最终也没有做成。但我从来不怨我爸,他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陈秀荣说,“这些年,很多人觉得爸爸有上千万的家产。每当听到这些,爸爸总是说,‘可不是吗,你看那些菜能让老百姓都跟着致富,不就是千万的资产吗’?其实,爸爸并没有多少钱,他生病住院期间,为了治疗不得不卖掉了旧村改造刚分的新房子。爸爸把大家共同致富当成了自己最大的财富,带着大伙一起致富,就是他最大的梦想。”

2016年10月17日,第三个“全国扶贫日”,陈明利走完了他短暂而又忙碌的一生。但他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他栉风沐雨,让土地生金;他坚守初心,带富一方百姓;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

猜你喜欢

莱芜社员配方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山东孙子研究会赴莱芜、泰安等地开展党史参观学习活动
山东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站党支部赴莱芜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京沪高速公路莱芜至临沂(鲁苏界)改扩建路段ETC门架系统建设方案
一招值千金 配方建奇功
绝密配方(下)
绝密配方(上)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造城市文化软实力
配方
Comparison of plasma microRNA-1 and cardiac troponin T in early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