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诗歌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2017-05-08师中华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师中华

摘 要:要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就必须优化课堂提问。教师可以从诗歌的题目、背景、意象、内容、诗眼、情感等角度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涵,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诗歌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4-002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4.011

诗歌是文学的皇后,诗歌教学是初中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在课堂上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我认为通过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优化诗歌课堂教学。教师要深入钻研诗歌,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主线,通过联想和想象,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再造诗歌意境,感悟诗歌意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从诗歌的题目设计问题

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诗歌的题目可以了解文章的内容,所谓“借一斑而窥全貌”就是这个意思。诗歌的题目往往是诗歌内容的体现、情感的表现,因此从诗歌的题目设计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快速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路。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可以抓住题目设计问题。(1)陶渊明从什么地方归来?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作者出仕做官的情况。(2)陶渊明为什么要归来?了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并从诗歌中找到佐证。(3)作者的归程怎样?借此理清作者的行程:水上乘船,陆上乘车,遥望家门,进而体会作者归家的喜悦心情。(4)作者归来后做了什么事?心情怎样?了解作者的家居生活和田园生活,体会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又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前两句是概写,通过对比写出六月西湖的独特风光,后两句则是具体描绘,写出了荷叶连天、荷花别样红的景致。诗歌通篇写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请学生看题目:作者早晨出了净慈寺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原来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在这西湖最美的季节,送别了知心朋友林子方,作者的心情是感伤还是喜悦呢?我们可以通过诗歌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送别心情。

二、从诗歌的背景设计问题

俗话说:“知人论世。”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都会在诗歌创作上留下清晰的烙印。杜甫的忧国忧民、陆游的北伐抗金、李煜的感时伤怀都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如果我们从诗歌的背景入手设计问题,就可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如李商隐的《无题》,表面上写的是一位女子对爱情的追求、对爱人的思念和失意后的痛苦、寂寞。我们可以先按照爱情诗学习,然后根据背景探究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李商隐幼年丧父,孤苦伶仃,独立支撑家门。他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曾任弘农尉、佐幕 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他得白居易赏识,又得牛党令狐楚知遇,后因李党王茂元将女儿嫁给他,又遭到牛党排斥,郁郁不得志,使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李商隐明明是为七尺男儿,为何要写一位女子的爱情故事呢?联系李商隐当时的处境,诗中女性的痛苦、悲伤、寂寞和执着的信念,似乎表达的是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对皇帝的忠诚。尽管他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但他坚信理想必能实现,他要坚持到底,即使烧成灰烬也在所不惜。

三、从诗歌的意象设计问题

意象是组成诗歌的主要元素,诗歌中都有意象。诗歌中的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形象。它是由“意”和“象”两部分组成的,“象”一般指客观的景物,而“意”则是作者融入形象中的情和理。如荷花象征高洁,月亮体现思乡,牡丹代表富贵,菊花代表隐士等。阅读诗歌,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入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蕴。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诗人借助一系列意象,构筑起一个庞大的抒情网络,通过一连串鲜活生动的比喻,表达了纯洁而坚贞、博大而无私的爱。对此,我们可以根据意象设问。(1)这首诗中选择了哪几种意象?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2)这两类意象各有什么特征?诗人自喻的意象: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荒瑟冷落、凋敝残败,相对来说,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刚劲、苍凉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这些意象美好热情,欢畅明丽,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娇媚、温馨,给人以秀美之感。(3)这些意象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全诗的意象有递进之美。这些意象层层递进,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懊丧,而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作陪衬。这样的顺序安排,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的情操,感人至深。

四、从诗歌内容的比较中设计问题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一首诗中,常有动景和静景的比较、明与暗的比较、远景与近景的比较等。不同的诗歌,也可以进行相互比较,比较意象、意境、情感、思想、语言等的不同。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前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写了九种意象,构成凄凉和明丽两幅截然相反的意境。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诗歌抒发的是游子的羁旅之苦,却为何要描写“小桥流水人家”的清新画面?通过阅读,我们明白前三个意象构成的意境给人以悲凉之感,而后三个意象构成的意境则给人以悠闲之感。游子看到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江南水乡的特有风景,就会自然想起家乡的美景、家乡的朋友、家乡的亲人以及和他们曾经生活的幸福情景,但是现在陪伴游子的只有古道、西风和瘦马。他是多么的忧愁和感伤!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诗歌的感情、诗眼、炼字、名句、语言等角度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提问。当然,为了提高诗歌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还要充分把握学情,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这样才能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贺蓉.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J].文史月刊 1999(14):39.

[2] 陈怡.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J].广西教育 2015(33):94.

[责任编辑 房晓伟]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