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
2017-05-08刘银屏
刘银屏
【摘 要】本文主要从文体学角度研究英语新闻标题的问题特征。作者特别强调实际的分析而不是文体学各种理论的展示。这是因为从语言学研究角度研究对于英语学习者探索新闻标题的语言价值很有帮助。
【关键词】文体学;标题;修辞学
1.文体学的定义
下面是不同角度的三种文体学定义
文体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如李龙植的《文体学与语言实践》:“文体就是在特定的交际领域。通过有目的地选择所产生的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的总体。它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同时被整个社会所接受的完整体系。文体学就是研究和探讨这些体系的科学。它是为了更加有效地表达思想,对选择和运用语言材料的原则进行研究的语言学的一独立分科。”
文体学主要描述在创作一篇写作,一则音乐或艺术时与之相关的方法和技巧。
(Collins Cobuild Essential English Dictionary, Sep.1989)
文體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把理论和现代语言学方法论应用于文体的研究。
(Stylistics: A Course book For Chinese EFL Students QianYuan 1991: p4 )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文体学研究语言在特定情境下的使用,并且试图解释标志语言变体的语言使用特征。文体学是关于各种各样文本的分析和语言学的使用。
2.标题
2.1标题的定义
在本论文中,标题是首要意义上的“标题”。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它被定义为:。“印刷在页面顶端的一行大字,特别是在新闻中”。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英语词典把它定义为:“在新闻文体中,大字印刷在新闻内容上方的文字”。把这些所有定义考虑在内,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标题即是在新闻内容上方的一行字,其字体通常印刷的大而粗并且能给出后面文章或内容的主旨。
2.2 标题的功能
标题在新闻吸引读者眼球方面,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正是标题帮助读者决定是否要读该则新闻。下面是一些标题的主要功能:
A.总结故事大意
在上面的2.1小结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标题即是在新闻内容上方的一行字,其字体通常印刷的大而粗并且能给出后面文章或内容的主旨。因此我们可以说标题的基本功能就是总结故事大意。有了标题,匆忙的读者可以迅速瞄一下该故事的大意。
B.吸引读者
如今,有不同媒体之间的激烈的竞争,而这种竞争也存在于不同的报纸之间。因此,为了赢得更多的读者,编者尽力使自己的报纸更具吸引力。标题作为页面的眼球,给予了特别关注。编辑者会通过在语音、图形逻辑、词汇、语法和修辞水平方面使用各种方式,使标题更具有吸引力来吸引读者。
C.美化新闻页面
编辑者在编辑标题时使用大写、不同形式、不同字体和不同尺寸字体等方式使页面更加清晰、生动并且夺人眼球。
D.暗示重要新闻
新闻标题以不同形式、不同字体、不同尺寸编辑。一般来说,横幅或者流光头条显示更重大新闻,因此新闻标题也一样。
E.设置故事情绪
情绪可能是正式、非正式、严肃、轻浮或者对话性的。记者会运用各种不同词汇或者修辞方式来获得预期效果。
3.从修辞层面分析英语新闻的文体学特征
报纸的新闻标题分析可以从五个层面---音韵,图形逻辑,词汇,语法和修辞水平。每个层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并具对读者有很大的影响。修辞包含各种各样偏离语言习惯的语言使用,从而达到特殊的效果或含义。传统修辞学被分为两部分:结构修辞或比喻。结构修辞格是使用句子的特殊结构来加强语言效果的修辞手段,它包含押韵和排比。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的含义是: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这种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就叫比喻,也叫譬喻。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它包含:比喻、矛盾、夸张和讽刺等手法。在本文章,作者仅仅涉及古典比喻修辞手法。
3.1双关
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条件下,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语意,言在此而意在彼(黄, 1998: p235)。在新柯林斯简明英汉词典中,双关被定义为:“使用含糊或含沙映射的语言达到幽默效果。”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双关是一种文字游戏,或者说形式或文字意义的文字游戏。请看下面的例子:
Palace shot down by Gunners
-- The Mirror, Feb.2 6 1998
这是一则体育新闻的标题。这里的‘palace指代英国足球队名:水晶宫,然而‘gunners是另一个足球队—阿森纳的昵称。用‘palace和 ‘gunners分别取代‘Crystal Palace和 ‘Arsenal,记者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幽默效果,从而唤起了读者的兴趣:宫殿是如何被击倒的,谁是英雄,分数是什么。记者都钟爱在头条里喜欢诙谐幽默的双关语,以获得它们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3.2 隐喻
隐喻被解释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不像但有一个共同点之间的隐式比较”(黄,1998:P233)。当谈到隐喻时,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个事实,即:很多隐喻手法已经变得固定。比如说:我辛勤劳动的成果、麻烦的根源、伸手不见五指或对他痛定思痛的恨等。这些表达都是一些陈词滥调而且不涉及原有的比较。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的作者)说:“一个新发明的隐喻可以通过换气视觉形象来帮助思考,而在另一方面作为在技术上已枯竭的隐喻对于回复一个正常词汇的意义还是有作用的,并且在不失生动性的前提下可以使用。下面的例子展示了隐喻在新闻标题中的作用:
Thunder in Paradise: A Resilient Bali Prepares f or a Storm
-- The NewYork Times, Oet.2 1,2 002
在这则新闻中,记者运用三个隐喻: ‘thunder 指代10月12号莎莉俱乐部的动荡, ‘paradise指代印尼的巴厘岛, ‘storm指代巴厘岛居民对灾害展示出的回复。通过运用上面三个隐喻,记者成功地描述了巴厘岛所经历的动荡和巴厘岛居民为了重建家园的改革决心。
记者喜欢在标题中运用英语,主要是因为他们可以激活新闻标题,从而使信息更加有趣和更具吸引力。在隐喻的帮助下,记者可以把抽象的东西转变成具体的形象,从而使新闻标题更容易被接受,以飨读者。
3.3转喻
转喻是指当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類似,但有密切关系时,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来取代甲事物,这样的一种修辞手段。转喻的重点不是在“相似”;而是在“联想”。转喻又称换喻,借喻或借代 (冯 1995:p1 82)。
在转喻中,一个词或词组被另一个与之有紧密联系的词或词组替换。如用华盛顿代替美政府或用剑代替军事力量。在政治新闻中,隐喻被广泛使用,比如省会城市或者更窄的指代,被用于国家政府的代替。请看下面的例子:
White House Welcomes Teddy's Medal of Honor
-News day,Se p1 7,20 02
由于它把一个冗长的句子压缩成一个单词或名词短语,转喻就可以简单而有效的表达所需的内容。简洁是它的主要特点,其次是简单,由于简单,隐喻被广泛创作并流行。再者,“隐喻还可以帮助增强图像感”(G alperin1 981:p146)。出于这些优势,记者和新闻报道者频繁使用隐喻并且不断创造新的替换。这里是一个例子:
C.I.A. Puts Risk of Terror Strike at 9/11 Levels
-- TheNewYorkTimes, Oct.18 ,2 002
当我们说到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时,每个人都可以想象危险的程度。在这里,使用‘9/11 Levels画面让读者可以马上联想到新恐怖袭击的危害。
3.4典故
典故都是用来指示名人,名事或重大事件。作者一般假设是基于读者与他们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或文学遗产,使读者识别典故并理解他们的意义。当你读到这样的标题 ‘Gone with the Cash,你并不能理解其意义,除非你知道美国的著作“飘”。事实上,其他国家的知识也可以运用在标题上。"Great Leap Poolward'”也是新闻标题,告知读者中国游泳运动员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的收获。读者如果不了解中国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是不可能理解其标题的意义。典故通常是明确的也是含糊的。明确的典故其来源甚至意义有时都会给出。含糊的典故期待读者能够了解它的所指。由于篇幅所限,新闻中的典故基本是明确的。
4.结论
新闻英语是语言变体的一种。随着过去100多年的发展,新闻标题已经在不同语言层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为标题在新闻报纸中起着重要作用,读者有必要正确理解它们。因此,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其独特特征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Crystal, David & Derek Davy: Investigating English Style,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1969.
[2]H.G Widdowson: Practical Stylistics,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Galperin, I. R ., Stylistics, Moscow: Vyssaja Skola, 19 81.
[4]Joanna Thomborrow, Shan Wareing Patterns in Language: Stylistics for Students of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Routledge,August, 2000.
[5]Andrew Radford/ Martin Atkinson/ David Britain/ Harald Clahsen/ Andrew Spencer: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ugust, 20 00.
[6]钱缓.实用英语文体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4.
[7]黄伟新,PaulLi vesey.英语文体与修辞概论[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11.
[8]徐有志.现代英语文体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9]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M].上海外国语出版社,1993.
[10]李自强,吴世志,王铁民,朱伟荣.报刊英语一一如何读英语报刊.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2.
[11]苗普敬,董西明,盛兴庆.报刊英语[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9.
[12]梁洪浩,伍于诚.怎样阅读英文报纸[M].知识出版社,1982.
[13]李中行,张健.新闻英语[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6.
[14]张健,衰宙.当代英语报刊阅读全景指南[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10.
[15]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12.
[16]J往道,吴冰,钟美荪.英语写作手册[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6.